上一讲结论说,学写诗词当自格律诗开始,围绕“格律”呢也有不少高频问题,这一讲我们就来聊一聊。
格律教学中的各种“坑爹”
建国以后的“格律”教学中有许多“坑爹”事儿。
最著名的“坑爹”事儿,莫过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在律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规则是确定而严格的,而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则不必管它。
相信大陆的学生们都跟俺当年一样,从小学到中学,对格律有一种轻狂,以为拿着“不论”“分明”这把钥匙就可以肆意闯进诗词的殿堂。这种轻狂的表现,就是不定期地涂几首诗词,作无病呻吟状。
然而,问题若如此简单,就不会有那么多书籍和网文,摩肩接踵、不知疲倦地写作下边这种东东:
以上这些是另外一件“坑爹”事儿。本来道为太极,理归阴阳,事分四象,数属八卦,算从六十四,奈何后之庸浅条分之缕析之而使繁难也。
格律重要吗
为什么要学格律?为什么要守格律?
把格律作为一个专题来讲,表明俺认为:(一)格律是诗词写作入门的基本功;(二)写好格律诗是学写古体诗和词曲的方便法门。
上一讲俺讲了为什么写词先写格律诗(猫之猫兄说不学格律诗而写词无非自度曲,其实这个自度曲也是要加上引号的。真正的自度曲非精于格律和乐理者不可为也。)这里有必要继续说明:格律诗和古体诗应该先写哪个?小陋轩主兄昨天晚上在“旧邦新命”微信群里问到这个问题。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的疑问呢?
上一讲中俺说:
格律诗(的写作)对于(古体)诗和词而言,是承上启下的。(古体)诗的体量过大,势力壮,而且看似没什么规矩(则),实则越是没有规矩(则)越难捉摸和拿捏。
这个规矩、规则,在格律诗中即格律,如偶句押韵,如平仄粘对,如律诗中二联对仗,等等。很多人称格律诗写作为“带着镣铐跳舞”,俺觉得这比喻极不恰当;应该叫“穿着舞鞋跳芭蕾”。芭蕾舞鞋这种形式,已经预先地确定了脚法、步法、身姿、跳跃、旋转等舞艺的可能性(这种确定性既指示了芭蕾舞的方法,又指向了芭蕾舞特定的美感),剩下来的就是是刻苦练习了,总比没有方向和标准要好。而古体诗对于初学者来说,恰恰是一个方向模糊、标准阙如的东东。
作者自己的经验
小陋轩主兄说“最好是经验之谈”,俺就说说俺学习格律诗和古体诗的经历吧。
俺丁亥年(2006)始学诗。记得那年夏天去南阳出差,住在大学室友老三的单位宿舍(南阳宾馆)。俺的事情办完了,逛完新华书店和路边书摊也没有收获,就回到了宿舍。老三还在上班,俺百无聊赖时发现一本破旧的《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选编,中华书局版),里边的作法注释让俺一见倾心、如获至宝。这本书俺一直保存着;俺的诗词之路就从此开始了。
写什么,怎么写,用哪种体式写,这是初学者避不开的三个问题。俺也不例外。后两个问题其实是二而一的,体式对写法是有内在的规定性的;当然这是近几年研究的结果,学诗之初是不懂这些的。当时既不懂体式之差别,对“用哪种体式写”就没有什么概念,也就容易无知轻狂了,好象只要懂了“怎么写”就能够通吃一切体式了。

(蘅塘退士编选。孙洙(1711-1778),号蘅塘,晚号退士,祖籍安徽休宁。推掖名士。为官清廉。著有《蘅塘漫稿》、《排闷录》、《异闻录》等作。)
通过一年的研究,俺决定从律绝入手,火候到了再试试古体诗。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个决定是正确的。空口无凭,论据说话:
春夏
每于盛世感鸣禽,欲破重围力不任。帝阙曾无花溅泪,江湖剩有鸟惊心。四时宫树应变换,一壁鸱鸮齐哑瘖。腐鼠铜山逼天地,磷光照眼郁森森。
咏怀
夏初过黄河,浊水如断然。泥沙吹不卷,杂树起苍烟。时节变芳草,风露老鸣蝉。徘徊何所适,托体无山田。
以上是甲午年(2014)写的七律和古体各一首。那么,当时下这个决定的理由是什么呢?现在总结来看,有这么几点:(一)俺不喜欢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的文章,但又不知道古体诗当在何处起又在何处止(这是一种智慧)。古体诗的篇幅大小不一,为何长为何短,什么情况下长什么情况下短?俺不知道;(二)古声韵俺不懂,唐韵、广韵和平水韵,古体诗该用什么韵不知道。如果用平水韵,某个声部的韵字用完了而诗还没写完(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怎么办?(三)古体诗的审美标准是什么?怎样算写得好?不知道。(四)《唐诗三百首》中,不同的作者风格不同、写法也不同,谁更高明?不知道。同一个作者,不同的文本风格和写法又不同,具体到每个文本,为什么要那样写?不知道。学诗的第三年,大姑去世,百日后恨犹未平,而律绝篇幅小,容纳不了细致深刻的情感,俺就写了平生第一首古体诗:
悼姑
姑去百日后,方能为悼,至“恨汝复惶恐”句,已不成声矣。依稀音容在,而今隔参商。恐我不自禁,月余始报丧。孔怀不敢唳,猛泪对车厢。未几又怨姑,委弃绝慈祥。怨姑复惶恐,尘劳满鬓霜。三岁跟母乞,十七作新娘。未笄多弊絮,当嫁短新妆。可怜万姓苦,所嫁为口粮。惨舒惟并命,五十夫病丧。儿女咸婚罢,孑然迁东房。吾因母弱力,相待比亲娘。相逢问妻娶,临别说泉黄。曾约十年事,孰料人先殇。留我长悔彻,栖栖少探望。百日哀初定,忽悉死非常。竟夕不得睡,丸澜浥衣裳。有梦泣血死,坟前结芬芳。
虽然俺自己对它并不满意,但也说得过去吧。俺认为,之所以这首诗还没有让俺太惭愧,是因为俺在格律诗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来看俺同一年的几首格律诗:
童年漫吟
陈留之北有儿乡,斯地凭夸陈思王。岁岁销魂清梦里,月明云淡枣花香。
龆无耆旧总无书,角雨牙风穿我庐。何事贫家衾一炬,鸡鸣夜读覆灯初。
往者六岁逃学初,非爷捶楚竟何如。廿年沉月莫相问,吞吐舌喉总不舒。
完披龚定庵乃有作
吴楚书生一健儿,苍茫背立雪寒时。箫惊闲恨无吹处,剑带风砂散入诗。
岁末重读李慎之《风雨苍黄五十年》
落木纷纷势不收,黄昏独坐味同囚。一天风雪龙腥气,孤士文章荆玉愁。许是东君阻沧海,且从西学引清流。烟花声里凄凉处,最是书生念自由。
年底了,学诗二年总结
太息中原夜气长,冷云漠漠爪鳞藏。先生狮吼非无据,狂饮杜龚润肺肠。
(龚自珍《夜坐》: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殒少微星。 从来不蓄湘累问,唤出嫦娥诗与听。)
格律的概念
现在该回过头来讲格律了。
俺有时候是个懒人。在自学格律的时候,见到本讲开头那些“坑爹”的表格,一下子就兴味全无了。但懒人喜欢想方法,于是一段时间以后,俺就独创了一套“解格律秘籍”(2006年。首发见2007年5月徐徐和风《丁亥年杂品》,再发见于2008年北大中文学术论坛和2009年个人新浪博客)。
接下来就是公开秘籍的时候了:
格律:格,即格式、形式;律,即韵和声的规律和法则。格律即律绝的字句结构和形声结构。在这里,律生本,律因格果,律是本、里,格是末、表。律指押韵和平仄的要求(即韵律和声律),而正是这种要求决定了律绝在形式结构上的隔句押韵、句内平仄两两相对关系、句间平仄粘对关系。格主要表现在字数、句数和对仗。
格律的法则
(一)韵律的法则(押韵要求)
除了首句,双数句平声,押韵;单数句仄声,不押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七言以押韵为正格,五言以不押韵为正格。玄机全在声情之间(作业)。韵依平水(有《平水韵表》)。
(赵京战编,中华书局出版。这本书讲格律依然是坑爹的,与篇首那些图表如出一辙。但这本书值得推荐的是,里边的平水韵检索,有一种拼音检索法,用起来很方便。其他的韵书大都是部首检索。)
格律诗(律诗和绝句)也有押仄声韵的,不是正格,很少出现。主要的原因在于,仄声韵声促而短,声情峻切,而律绝讲究蕴藉绵邈,两者是不适合恋爱、结婚并生子的。
初学者往往纠结于为什么今人写诗词要用古韵,推荐李子(又名李子梨子栗子,本名曾少立)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说诗词的“新声韵是一条歧路”》,俺只补充几句:
韵律是诗词的内质,不是末表。不依平水韵就吟咏不出前人文本的美妙,这是事实。今人写作诗词,非要任性地用新韵,不过是自离于故国数千年的诗词文化场域。论能量,到底是这个场域大还是你的小宇宙大?另,平水韵是故国古韵的遗传嫡亲,其DNA含有上古音韵的密码,还有什么比诗词更能保护平水韵吗?
(选学内容)平水韵有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与平水韵有很大的不同;两者的联系在于:(一)平水韵的平声后来多派入普通话的阴平;(二)平水韵多一个入声,入声分派进了普通话的阳平、上声和去声(即入派三声)。入声在粤语和闽南语中保留最多,也较完整;平水韵属中古音,中古音目前大量保留在粤语和闽南语中。原因是,历代因战乱和灾害逃往南方的中原(官话区)人,把中古语音带到了南方,又因粤地和闽南的相对封闭和落后,而将之传承了下来。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子万福,分别是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就是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合起来又叫仄声。
(二)声律的法则(平仄要求)
1. 声律之基本法则
文言诗的语言基本单位是双音节词,据说最早的诗是这样的: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注:宍,即肉。)
而它就是由四个双音节词组成的。
双音节是吾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结构。单音节是没有节奏性的,而双音节形成了“嘡-嗒”这样较为稳定的节奏(双音为一节拍或叫步,前轻后重,后边为节奏点),再由双音节为单位吃住行统统免费地到处串联,诗句就形成了。比如,离离原上草,嘡嘡/嘡嗒/嗒,三拍,尾字自己就是一拍。有了节奏还要有韵律,如此才优美悦耳。什么样的韵律是优美的呢?规律性周期波动的,抑扬顿挫,阴阳相成。
深度阅读:不仅双音节词的节奏是“嘡-嗒”,其声情也可以是“嘡嗒”(tang1ta4)。那么,具体到诗句里,比如:不押韵的句子,”离离原上草“是(1)”嘡嘡/嘡嗒/嗒“(平平/平仄/仄)(”/“为节拍分割线,表示它前后各是一拍);押韵的句子,”一岁一枯荣“是(2)”嗒嗒/嗒/嘡嘡“(仄仄/仄/平平)。奇数字平仄变化以后的声情,如:”野火烧不尽“是(3)”嗒嗒/嘡/嗒嗒“(仄仄/平/仄仄)。我们不必读诗句,只读(1)(2)(3)就可以感受到它们不同的声情了,包括押韵(句尾平声)和不押韵(句尾仄声)的声情区别。另外,慷慨的诗句可以用”嘡嗒“模拟声情,而婉转的诗句可以换其他轻柔的字比如”莺燕“(平仄)。我们不妨测试一下,比如三仄尾,平平仄仄仄:嘡嘡嗒嗒嗒,莺莺燕燕燕,好听吗?不好听;三平尾,仄仄平平平:嗒嗒嘡嘡嘡,燕燕莺莺莺,也不好听。所以,诗词文字之节奏、声情无外乎此(当然还有八调、清浊音等等,这里就不讲了)。
2. 句内平仄
声律的基本法则派生(声而形)出来三条平仄的细则:
声律法则之句内平仄细则(一):句内(除了拗句),偶数字的平仄相间,奇数字的平仄不论但不能因此造成孤平、三仄尾、三平尾(“一三五不论”正是在这里“坑爹”的);尾字与倒数第二字平仄既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如:离离原上草,平平平仄仄。偶数字“离”平“上”仄,相间。尾字“草”仄与倒数第二字“上”仄的平仄相同。又如:一岁一枯荣,仄(“一”在平水韵为仄声)仄仄平平。偶数字“岁”仄“枯”平,相间。尾字“荣”平与倒数第二字“岁”仄的平仄相反。三平尾如:(韦庄)断肠犹系琵琶弦,仄平平仄平平平。三仄尾如:(王湾)潮平两岸阔,平平仄仄仄。之所以不能三平尾和三仄尾,其实是由这个决定的:在一个诗句中,若干节拍平仄(节拍平仄是指双音节词的第二字的平仄以及诗句尾字的平仄)必须是相间的。假传万卷,篇首提到的那些坑爹图表,知格律其然不知所以然,从果导因地附会出一套方法来。
声律法则之平仄细则(二):孤平必救,而且只能在句内救或者在对句救。
先解释概念:孤平。有两种解释:(一)韵句(即双数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仄平仄仄平。这一派的现代代表是王力,目前为多数人采用。这一派有两个软肋:单数句没有孤平;仄仄仄平平,并不是孤平。(二)两仄夹一平(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如: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这一派的现代代表是启功,目前属少数派。
孤平句内自救。
(一)出句(即一联的上句)句内自救。要点:救一定是用奇数字来救,通过改变本句奇数字的平仄使句子不再孤平。(第1组)出句:(仄)仄仄平仄(孤平),自救:(仄)仄平平仄(对)。(仄)或(平)表示可平可仄。出句:仄平仄仄仄平仄(孤平),自救:仄平平仄平平仄(对)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对)。(第2组)出句:平平仄平仄(孤平),无须自救,拗句之一种:特拗。看来哪里都有特权阶层的。出句:仄平仄平仄(孤平),自救:平平仄平仄(对)。双孤平,须自救。特拗。(二)对句(即一联的下句。一首诗的首句若押韵则如同此理)句内自救。
对句:仄平仄仄平(孤平),自救:平平仄仄平(对)或仄平平仄平(对)。
对句孤平即王力派所谓的孤平:句尾平声,句内还有一个惟一的平声。这个必须在句内救(尤其是末句孤平,末句下边一个句子都没了,它不自救怎么办呢?)所以,这就是格律诗“忌(即绝不不允许)孤平”的来历。而按照俺的“孤平概念理论体系”,孤平有多种情况,并不“忌”(绝对不允许)的:孤平在出句时,可以句内自救,也可以在对句进行补救;孤平在对句时,必须句内自救,自救不了的,就只好驾鹤西游了。
(作业:针对每一组在古人作品中找出例句。)
孤平对句救。要点:救一定是用奇数字来救,通过改变对句奇数字的平仄来调节出句孤平的声情。
(第1组)出句:(仄)仄仄平仄(孤平),对句:(平)平平仄平(对)。拗救之第二种。(第2组)出句:(仄)仄平仄仄(孤平),如:野火烧不尽,对句:(仄)平平仄平(对),如:春风吹又生。拗救之第三种:大拗(五言)。
(作业:写出“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平仄。)
到这里,孤平就讲完了。
您一定会惊问:说好的拗救呢?拗救还没讲呢!俺愉快地告诉您,拗救不用讲了,已经讲完了。在此以前,您所接触的”拗救大法“都是”初恋不懂爱情“。据前文,拗救的三种形式全部都是孤平的救声方式。市面上通行的”拗救大法“都是错解了”孤平“概念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用这种方式论证了,王力派”孤平“概念体系是错误的,而启功派”孤平“概念是正确的。但启功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他没有打通孤平和”拗救“的本质联系。其实,真正的拗救,只有这一种: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这两句诗是宋陆游诗《夜泊水村》里的第三联,我们就给它起名叫“陆游拗”吧。出句孤平本来在句内能救,但作者不予理睬。注意:出句第六字拗,而用对句第五字来救。俺有理由推测,唐以后,一定是人们搞混了”孤平“的概念,也搞混了孤平救声和拗救(陆游拗。陆游拗不必肇始于陆游,类似的拗句应该早就有了,不过以他这句较为有名),才有了今天这样的麻烦:(一)”孤平“的两个解释互相打架;(二)把救孤平理解成(今天流行的)”拗救大法“(文本)。
(作业:”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第五字是不是拗句?为什么?如果是,对句救了吗?怎么救的?)
3. 句间平仄
句间平仄即粘对。
声律法则之平仄(三):(仅指偶数字)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联间上下句(即前一联的对句与后一联的出句)平仄相同。联内平仄相对如:(例一)离离原上草,第二四字:平仄;一岁一枯荣,第二四字:仄平。(例二)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四六字:仄平仄;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二四六字:平仄平。
联间平仄相粘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二四六字:平仄平;窗含西岭千秋雪,第二四六字:平仄平,(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格式的法则
以上这些都是“律”的法则。其实,皮立则毛生,“律”的法则一出,“格”的法则就已经形成了。在上述法则中,所谓“隔句押韵”,所谓“(句内)二四六分明”,所谓“(句间)平仄粘对”,在表现“律”的同时,也成就了“格”。
不过,“格”的法则不限于前文。
格式法则之结构法则(一):五绝,五言四句;七绝,七言四句;五律,五言八句;七律,七言八句。言即字数。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七言即每句七个字。
格式法则之结构规则(二):五律和七律,中两联每联对仗。对仗的方法和技巧,预计安排在第十一讲“怎样写律诗”里阐述。到这里,格律就全部讲完了。
总结一下,学好格律只需要掌握“一条基本法则”、“一条韵律法则”、“三条声律法则”和“两条结构法则”(简称“一一三二规则”)。
附
上一讲作业答案
作业再现:宋韩偓《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沈檀。上片首句押韵而下片首句不押韵,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答案:上片取七绝首句押韵式剔掉第三句,首句入韵,平顺引入,正合其上片开篇的位置;而下片取七绝首句不韵式剔掉第三句,仄尾正合转意,契合其位。制此曲者,通人大雅也矣哉!
特别声明
本文为恨比春深原创内容,引用请注明来源,剽窃必究。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