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联 故 事 新 编
—— 中秋赏月聊月联
“秋月月月月台上赏月;夏天天天天井中聊天。”这副妙联,综合地运用了顶针、迭词和重言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现出“赏月”和“聊天”之情趣。象这样脍炙人口之佳作还很多。借此中秋佳节团圆赏月之际,浅聊几则历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的吟月联。
某年中秋之夜,几位文友聚会饮酒赏月。其中一人举头望月,遂吟一出句: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天上月圆之时为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即月半,联语本此。众人思索再三,终未能对出。时至除夕之夜,这几位又聚在一起饮酒守岁,一友触景生情,想起了中秋夜的那半副联,对道: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今宵,即今年的“年尾”;明日,是明年的“年头”。故曰:年尾接年头,这样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明代四川新都杨廷和,自幼才智过人,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据传他七、八岁时,一天晚上他父亲与几位朋友边喝酒边聊天,时间过得很快。有人问什么时候了,廷和的父亲忽然想到一个出句,说道: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半
旧时一夜分为“五更”,半夜正是“二更半”。此句中用了“一”、“五”、“半”、“二”四个数字,其中“更”和“半”字重言,属对难度很大。要做到象出句那样,数字巧合,语意连贯,合乎情理,谈何容易。在座的客人苦思不得其对。小廷和一直在听大人们谈论,见父亲出句多时,无人属对,便对道: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中
此句以一季对一夜,皆时间一类。更为绝妙的是“中秋”为八月十五,正是一月之中,使“月”和“中”字重言,合情合理。
四川巫峡瑶台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此联是迭词、顶针和重言的综合运用,有的手法还连连使用,使“月”字和“山”字反复出现五次,“明”和“秀”字,也重现三次。上联的五个“月”字,两种意思,一、二、四的“月”字为年月之月,三、五的“月”字乃月亮之月,交替出现,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把个“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描绘得极富韵味。下联“山山山秀”中的“山”字,泛指我们祖国大好山河处处秀丽,第二分句的“山”字,特指巫山非常秀丽,较之上联的五个“月”字,而又有变化,如同行云流水,确是描景抒情之佳句。
扬州瘦西湖观月亭联: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相传为郑板桥所撰。月华如水洒泻满地,云涌天空似层峦叠嶂,联语形象贴切,栩栩如生。作者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的知名画家,使此联好似淡笔涂沫的水墨画,画意诗情,油然而生。

宋代文人陈起宗,自幼聪明好学,在母亲的指点下习诗文,进步很快。他6岁那年的中秋之夜,母子一同赏月。母亲有感而发,言道:
秋月似盘,人在冰壶里
“冰壶”原指盛冰的玉壶,用来比喻洁白,母亲所言,借指月光。陈起宗脱口对道:
春山如画,鸟飞锦帐中
母亲听了大为惊喜,儿子显然明白上句的用意。自此,便送他去学馆读书。也是一个月夜,先生出句要他对答,句为:
小沼沉星,仙人撒下金棋子
陈起宗即刻对道:
老松挂月,神龙擎出夜明珠
出句将星比作棋子,对语把明月喻为明珠,皆形象而生动。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此联在炼字上颇见功力,“飞”、“送”二字均系拟人手法,给人以动感,堪称传神之笔。“楼高”气势宏伟,但对高空的云只能望洋兴叹;“池小”不足以泛舟,却能映出皎皎明月。上句先扬后抑,下句先抑后扬,抑扬交错有致,且富有哲理,给人以美感和启迪。
(《文登楹联》第30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