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生命在流逝 时间流逝 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_时间流逝

网友程和奔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这幅画的名字叫做《记忆的永恒》,是著名画家达利的作品。很多人会觉得奇怪,这幅画与题主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对时间知觉多一些了解,就会知道,记忆和时间知觉是纠缠不清、相互关联的。在这幅画中,在有点闷热的颜色暗示里,表盘融化了,指针停止走动。时间于是也停留在那一刻,记忆也就永远凝固了。我不知道达利的原意是否如此,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幅画的名字叫做《记忆的永恒》,是著名画家达利的作品。很多人会觉得奇怪,这幅画与题主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对时间知觉多一些了解,就会知道,记忆和时间知觉是纠缠不清、相互关联的。在这幅画中,在有点闷热的颜色暗示里,表盘融化了,指针停止走动。时间于是也停留在那一刻,记忆也就永远凝固了。我不知道达利的原意是否如此,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要理解时间,我们一定要理解记忆。
在时间知觉理论理论中,最经典的理论叫做起搏器-累加器模型(pacemaker-accumulator)。这个理论中最关键的成分有两个,这个理论认为,我们的大脑内部有一个时钟,叫做起搏器,会稳定地发出脉冲。这就像我们的时钟,滴答、滴答地不断走针,记录时间的流逝。随后,我们的大脑会收集起搏器发出的脉冲,进入累加器,然后把脉冲的数量和我们大脑中的的时间信息比较。比如,时间过去两分钟,我们的大脑如果产生了100次脉冲,然后我们的记忆里100次脉冲也许等于2分钟,那么我们就知道,时间过了两分钟。这个过程就像查字典一样。这里,对时间的主观记忆就是我们需要的参照。这个模型为我们理解时间的流逝提供了许多新角度。首先,在主观上,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受到注意力的影响。注意力从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资源,它是有限的。当我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事物时,我们可能会觉得时间飞逝,当我们百无聊赖时,就会觉得度日如年。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当我们在约会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约会的对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起搏器就可能因为分配到的认知资源有限,记录的脉冲比实际要少,于是,当大脑把累加器里的脉冲和记忆相比较时,我们感觉到的时间就比实际要短,于是我们就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的感慨。”如果不理解这个过程,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来看。比如有一个钟,因为电量不够,正常的一分钟,秒针应该走60下,而它却只走了30下。那么当我们看这个钟的时候,这个钟的时间就比其他钟要慢一般。这个钟可能就是我们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走慢了的大脑“时钟“。既然涉及到注意力,那么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必然也会和情绪有关。当然情绪对时间感知的作用,是借由注意力的调配发生的。当我们比较兴奋的时候,需要大量注意资源,当然就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所以说韶光易逝,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过程中,记忆也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如果仅仅是起搏器-累加器工作阶段由于注意力有限,我们积累的脉冲比较少,从事感受的到的时间比较少,而记忆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的时间感受是可以通过记忆来矫正的。比如,还是前面那个例子,我们在约会中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但是通过回忆交谈的过程,我们依然可以想起来到底过了多久,因为很多外部信息已经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其次,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同样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国外有学者发现,老年人对时间的感知与年轻人存在不同,原因可能就在于两者大脑温度、新陈代谢率的不同。他们认为,大脑温度、新陈代谢可能影响起搏器的运转。这其实和我们生活中的某些情况非常类似,比如夏天手机就容易变烫,然后运行变慢或容易出错。当然,对老年人来说他们时间知觉的变化绝不仅仅是一种衰退。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适应性的变化,与老年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变化是协调的。
此外,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觉,还可能来自于外部信息。但这种修正主要是比较大尺度的时间知觉。比如,太阳从东走到西,逐渐下落,光线变暗,我们就知道一天快要过去了。还有我们对大自然的四季变换的感觉,都可以通过对外部的观察来获得。这种外部的反馈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它们可以修正我们内部的时间感受。在这个方面,记忆同样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生活节奏比较慢,同时好奇心又比较强,我们常常会花大量的时间观察外部的时间,因此我们头脑里的时间信息就很多,通过这些时间信息的反馈,我们的日常经验上的时间标签就比较多,所以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然而,当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对外的观察就会减少,大量的认知资源被繁琐的工作、生活调用,我们的日常经验上的时间标签就少了很多,于是,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这一方面,起搏器、累加器模型似乎解释力有一点不够。
总的来说,我们对时间知觉的了解还太少。就现在来说,有许多能够解释时间知觉的理论。我上面提到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未必准确。但是,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那就是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觉,既以内在的生理变化为基础,又以外部信息为反馈。同时,时间知觉还受到记忆、情绪、注意力等认知过程的影响。
如果大家希望对时间知觉有更深的了解,可以找黄希庭老师的相关著作来看。他是这一方面的专家,前段时间我还看到他的学生申请了一个项目,要探究时间知觉与“红色”这种颜色的关系。

参考资料:
Block, R. A., Zakay, D., & Hancock, P. A. (1998). Human aging and duration judgment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y and aging, 13(4), 584.
陈有国, 黄希庭, 尹天子, & 张锋. (2011). 时间知觉的理论模型与展望. 西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37(5), 26-33.
------------------------------------------------------------------------------------------------------

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可以简化我们的理解。
比如泰坦尼克号里的一些情节。在两人相处得无忧无虑的时候,Jack和Rose都把注意力投注在对方身上,于是对于他们来说,时间过得很快,因为他们享受过程,几乎把所有的认知资源都使用在情感互动上了。也许打开他们的脑袋看一看,他们的起搏器-累加器都已经不在运行。不过,这种“韶光飞逝”的感觉也会得到记忆的校准,老年的Rose好好回忆一下,就能想起来他们其实度过了一段很长的时光。坐在甲板上看到的明媚阳光,黄昏时看到的粉红色的落日余晖,还有昏暗的夜色中他们在船舱里做的少儿不宜的事情,都在记忆中被贴上了时间的标签。在两人相处得无忧无虑的时候,Jack和Rose都把注意力投注在对方身上,于是对于他们来说,时间过得很快,因为他们享受过程,几乎把所有的认知资源都使用在情感互动上了。也许打开他们的脑袋看一看,他们的起搏器-累加器都已经不在运行。不过,这种“韶光飞逝”的感觉也会得到记忆的校准,老年的Rose好好回忆一下,就能想起来他们其实度过了一段很长的时光。坐在甲板上看到的明媚阳光,黄昏时看到的粉红色的落日余晖,还有昏暗的夜色中他们在船舱里做的少儿不宜的事情,都在记忆中被贴上了时间的标签。

而在这个时候,两人对时间的主观感知可能就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两人都希望得到救援,这种等待加强了他们对时间知觉的注意分配,因此他们会感觉到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都过去这么久了,救援人员却还没有赶到。他们脑中的脉冲一条不漏地进入累加器,又与时间记忆一一比较,知觉到时间粘稠而缓慢地流动,这确实是一个绝望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两人出于绝望的心情,更加珍惜最后的时刻,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最后的温存上,那么他们对时间流逝的体验则会变得迟钝,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同时,他们的体温、新陈代谢率下降,那么他们的主观时间感受当然也会受到影响。不过,他们对时间的感知到底如何,则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其实还不够统一。人类确实是复杂而纠结的动物。而在这个时候,两人对时间的主观感知可能就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两人都希望得到救援,这种等待加强了他们对时间知觉的注意分配,因此他们会感觉到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都过去这么久了,救援人员却还没有赶到。他们脑中的脉冲一条不漏地进入累加器,又与时间记忆一一比较,知觉到时间粘稠而缓慢地流动,这确实是一个绝望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两人出于绝望的心情,更加珍惜最后的时刻,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最后的温存上,那么他们对时间流逝的体验则会变得迟钝,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同时,他们的体温、新陈代谢率下降,那么他们的主观时间感受当然也会受到影响。不过,他们对时间的感知到底如何,则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其实还不够统一。人类确实是复杂而纠结的动物。
再来看看这几个伟大而聪明的乐手。他们就是利用了时间知觉的常识。当我们感到压力,希望痛苦的经历快点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故意把认知资源调动到自己选择的认知认为上。他们弹起小提琴,用音乐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于是他们的主观时间也许就过得更快,再来看看这几个伟大而聪明的乐手。他们就是利用了时间知觉的常识。当我们感到压力,希望痛苦的经历快点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故意把认知资源调动到自己选择的认知认为上。他们弹起小提琴,用音乐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于是他们的主观时间也许就过得更快,换句话说,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疗法人为地拨动了内心始终的指针,就像他们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倾注在琴弓上,也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大家感受一下!



-------------------------------------------------------------------------------------------------
这是最早的回答。
我毕业论文正好是这个,给你讲一讲心理学上比较流行的一个时间知觉理论,叫做起搏器-累加器模型。(pacemaker-accumulator)。
这个理论认为,我们的大脑内部有一个时钟,叫做起搏器,会稳定地发出脉冲。这就想我们的时钟,滴答、滴答地不断走针。
随后,我们的大脑会收集起搏器发出的脉冲,进入累加器,然后把脉冲的数量和我们大脑中的的时间信息比较。比如,时间过去两分钟,我们的大脑如果产生了100次脉冲,然后我们的记忆里100次脉冲也许等于2分钟,那么我们就知道,时间过了两分钟。这个过程就像查字典一样。
这个模型同时还认为,我们的时间知觉受到注意力、记忆、情感等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当我们在约会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约会的对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起搏器就可能因为分配到的认知资源有限,记录的脉冲比实际要少,于是,当大脑把累加器里的脉冲和记忆相比较时,我们感觉到的时间就比实际要短,于是我们就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的感慨。”如果不理解这个过程,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来看。比如有一个钟,因为电量不够,正常的一分钟,秒针应该走60下,而它却只走了30下。那么当我们看这个钟的时候,这个钟的时间就比其他钟要慢一般。这个钟可能是我们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走慢了的大脑“时钟“。
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觉,还可能来自于外部信息。比如,太阳从东走到西,逐渐下落,光线变暗,我们就知道一天快要过去了。还有我们对大自然的四季变换的感觉,都可以通过对外部的观察来获得。
总的来说,我们对时间知觉的了解还太少。就现在来说,有许多能够解释时间知觉的理论。我上面提到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未必准确。但是,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那就是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觉,既以内在的生理变化为基础,又以外部信息为反馈。同时,时间知觉还和记忆、情感、注意力等等因素有关。

在此之外我还想讲一讲我的毕业论文,我觉得也许你会感兴趣。我研究的是老年人和年轻人对同一段时间的知觉差异。比如,我让老年人和年轻人评估同一件事情可能持续了多久。实验的结果似乎是老年人的时间知觉更加保守。意思是,让老年人和年轻人共同经历5分钟的时间,老年人可能觉得只过去4分半,而年轻人觉得过去五分钟。具体的实验结果我自己都有点忘了,总之就是老年人和年轻人存在差别。
------------------------------------------------------------------------------------------------------------

感觉生命在流逝 时间流逝 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_时间流逝

网友赵思家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时间知觉(或称时间感,time perception)。想了半天,忍不住还是不请自答了。

大脑是如何感知时间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和男友讨论:大脑是如何感知维度的?那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爱因斯坦的名言:“ Time is an illusion. (时间是个幻觉)” 以及扩展问题:“为什么恐惧时时间会变慢,快乐时时间变快?” Space-time的物理方面我不擅长(有趣的物理科普视频by Prof Brian Greene:http://themindunleashed.org/2014/03/time-illusion-past-present-future-exist-now-must-see-video.html以及科学美国人某篇:Is Time an Illusion?)。这里简单讲一点心理学和神经学的相关知识。

先来个简单的实验,离开电脑,面对镜子。左右转动眼珠,先看着镜中你的左眼,注意力集中地看一会儿,然后看右眼,看一会儿后,再看左眼。来回几次。
问题来了,你不会看到你眼珠转动的过程。但是,将视线从左眼到右眼,这个转动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那么这时间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中间没有看到转动的过程,却没有感到任何空隙呢?大脑忽悠了你,它将眼珠左右转动这样很复杂的场景,简化成了“我的眼镜一直直视前方”这样极其简单的事件。

维基百科对时间感的定义是“指人在不使用任何計時工具的情況下,對客觀現象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感知。這種感知來源於內部或者外部,外部感知可來源於晝夜長短、節氣、太陽高度等等。內部感知可來源於我們的心跳、呼吸等等。” (時間知覺)

时间感会在特定的状态下产生幻觉,或是会产生不真实的认知,譬如说本来时间一样长,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会觉得时间变慢了,有时却觉得变快了。这些时间错觉(temporal illusion)和我们熟知的视觉幻觉能够帮助科学家了解时间感背后的神经机制。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受到实验心理学家的影响,心理物理学家开始研究感知到的时间( perceived time)和物理上测量的时间(time measured in physics)之间的关系。

和其他感知不同(如味觉、嗅觉、触觉、视觉和听觉),我们并没有感觉到时间。
实际上,时间感是很多不同的认知感觉聚集一起所呈现的。当大脑得到新信息时,这个新信息并不一定是按照正确的顺序到达大脑的。大脑需要重新排序然后呈现给其他部分的大脑区域使得我们理解。正是因为如此,当我们接触到新工作、不熟悉的信息时,大脑需要较长的时间分析排序,所以会给人一种时间变长的感觉;而接触比较熟悉的信息时,整个过程非常短暂。

另外,没有一个单独的大脑区域负责时间感(这和五觉又是完全不同)。

所以,在同一时间点,大脑接收到越多的信息,就会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分析。那么,当我们处于危险、或者特别无聊的时候,大脑会特别“用功”地去采集身边的各种信息,这时,信息量会特别大,这样我们会感觉时间好像被拉长了一样,流逝地更慢了。

>>影响时间感的因素
注意力(attention)是印象时间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在时间感的作用,被认为是影响时间间隔长度的感知(the perceived duration of intervals). 换句话说,当你将注意力集中在时间上,时间会变慢,当你分心了,时间会变快。注意力在很多近期的时间感的生理模型中有重要的位置。
情绪,也很容易影响时间知觉。

>>两种理论
有两套相对的理论,关于是否在大脑中有一个专门的区域在产生时间感中起着最为核心和中心枢纽的作用,或说有没有一个内置的“时钟”。这里不是生物钟!
认为没有这样的中心区域的科学家,证据和模型比较散。主要来自于视觉和听觉的一些研究。
认为有这样的中心区域的,更为主流并且研究时间和人力都比前者多。主要有两个模型:pacemaker-counter process (Ivry & Richardson, 2002) 和oscillator process(Large, 2008; Schoner, 2002)。 后者认为时间感控制是动态、非直线型的,前者认为是个直线型的系统。

>>主要大脑区域
如前面所说,现在还没有发现一个单独特别的区域为主要的控制时间感的。但近20年的脑成像实验(EEG和fMRI)显示,最主要的是小脑(cerebellum)和基底核(basal ganglia).稍微学过神经科学的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两个部分都和运动、记忆、情感和学习 联系非常紧密。


说到时间,不得不配上达利的这张融化的时钟的画。
达利的《记忆的坚持》(La persistencia de la memoria)又叫《软表》达利的《记忆的坚持》(La persistencia de la memoria)又叫《软表》

参考文献:
Timing and time perception: A review of recent behavioral and neuroscience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directions(2010)【非常值得一读,又新,也比较全】
Cortical Networks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ime Perception(1998)
Neuropsychology of timing and time perception(2004)

知乎日报链接:http://daily.zhihu.com/story/4088430

网友蒙面大侠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当第二天考试而发现自己还没复习时。

网友蒙面大侠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现在已经证实,感知时间,这不仅仅是大脑某一个部分的功能。
目前可信度最高的解释是,大脑内不同部分之间 (thalamo-cortico-striatal loops) ,通过一种叫做“coincidence-detection”的机制,协调来完成对时间的感知。其中涉及到大脑内不同区域的激活状态以及神经元膜表面电压的振动频率。不同区域之间的激活状态,抑制状态,或振动频率差会被大脑利用来感知时间。具体的生理学解释以及数学模型非常非常的复杂,并且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It is now proposed that the brain represents time in a distributed manner and tells the time by detecting the coincidental activation of different neural populations.”
有趣的一点是,患有“超忆症”的人是很痛苦的,正是因为他们无法正确的感知时间的流逝。虽然患者可以记住生活中的所有细节,但是发生在前一秒或者十年前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区别不是很大。他们只能通过其他记忆来分辨,而不是通过对时间线的感知。所以,患有“超忆症”的人是真的生不如死。。。
可以参考这篇paper http://www.aIhUaU.comrn/journal/v6/n10/full/nrn1764.html“What makes us tick? Functional and neural mechanisms of interval timing”

网友小周哥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想起前两年看过的一篇文章,搜了搜贴这儿吧:

单调的生活是怎样扼杀生命的?

0.618 发表于 2011-11-14 14:26
| Tags 标签:原创, 感知, 时间

被盯着的水永远烧不开,你越是猴急时间就越是“呆若木鸡”。时钟喜欢背着人拼命转圈,而你一读秒它就立刻消停了。

大概从有人类的那天起,计算时间这个问题就被提上日程了。从太阳、沙子、石英到原子,不管计时器多么准确,人们对于主观的时间感知其实一直是“扭曲”的。

法国探险家迈克尔?斯佛尔( Michel Siffre) 在没有任何时间参照的山洞里待了两个月后以为只过去了25天,另一次经过半年,他甚至养成了48小时一周期的作息习惯。

控制对时间的感知并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也不需要躲到山洞里。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韦尔登(John Wearden)通过给参与者听加快或者减慢了的嘀哒声就改变他们了对时间快慢的估计。

韦尔登合成了一些时钟秒针的声音,只不过没有一个准的,要么不到一秒就滴答一下,要么过了一秒还没滴答。听过不同的滴答声的人对同一段音乐的长度估计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听过快速滴答声的参与者会把时间估计得更长,听过慢速滴答声的参与者则把时间估计得更短。好像他们心里也有一块表,被滴答声重新校准了。

危急时为什么觉得时间很慢?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教授幼年的亲身经历让他坚信,人们在惊恐的时候会感到时间慢了下来,好像被拉长了。8岁那年,伊格曼和哥哥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工地“翻墙头”,不小心从梯子上掉了下来, 他试图抓住墙上的突起,可是没够到,然后他看见地上的砖头正朝着他迎面扑来,砖头上还点缀着些闪亮的小钉子。这导致伊格曼鼻骨骨折的一摔虽然在理论上全过程不过短短的几秒钟,但对于伊格曼来说却不止那么短,甚至在三十多年后他还能对这几秒钟内的惊心动魄历历在目。

这种现象有点像《李献计历险记》主人公患上的一种叫“差时症”的病,症状是患者时间感知能力存在缺陷,可能把客观物理上一段极短的时间拉伸到无限长,也可能把很长时间主观地缩短。于是,世界一下子就成了《黑客帝国》中的“子弹时间”,除了男主角Neo以外,其他人的动作和空中飞行的子弹都几乎停止了。

危急时刻主观时间真的可以拉长吗?伊格曼幼年的疑问引领他长大后从事了时间感知方面的研究。他终于有机会可以重现自己从梯子上掉下来的情景,这次他要看看被惊吓的实验参与者会不会和他当年一样感觉到了时间的拉长。

大脑经常和我们开玩笑,动画片和电影都是利用了肉眼不能分清快速变换的图形才产生了连续的动画。小时候我们都玩过一种玩具,在一张卡片的一面画上小鸟,另一面画上笼子,旋转卡片,如果足够快小鸟就被关进笼子,成了一张画,但如果速度不够快,仍然看到的是翻转的两张画。

伊格曼就利用了这个原理,用一块电子屏变换两个图(一个数字和它的底片),通常情况下由于变化速度太快,数字和底片正好互补,没有人能看清上面是什么,但如果时间真的减慢了,那么参与者就应该能够轻易地辨识。

接下来,到哪里可以找到“摔下来”的刺激感觉呢?伊格曼想到去“零重力式蹦极”(Zero Gravity 也叫 SCAD),就是将人从几十米的高处扔到下面的网兜上,背部朝下,高举双手,做自由落体运动。和通常的游客不同,参与者还要把电子屏戴在手腕上,报告伊格曼他们看到的数字。

等这些勇敢的参与者一下来,伊格曼就叫他们拿着秒表回忆掉下来的过程并计时。他发现在排除干扰误差后,这些人回忆的坠落时间比实际时间平均长三分之一。好像时间真的拉长了。但令人失望的是,没有人看清了电子屏上出现的数字。这说明在经历危急时人们的主观时间也并没有变慢,只是在事后回忆时把时间拉长了。

当我们身处事件之中时通常对时间快慢产生“预期型”判断,而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凭借回忆而产生“回顾型时间感知”,所以时间的长短往往只是记忆的密度而已。

小时候为什么日头总是很长?

危急时刻,大脑中胡桃大小的脑组织杏仁核高速运转。当杏仁核被调动起来,我们的记忆好像打开了备用门,储存下了更多的内容,所以当我们回忆这段时间的时候,高密度的信息就会让我们产生了拉长时间的错觉。

当大脑的更多认知资源被调动起来时,就会记住更多的信息。事后回忆起来的内容越丰富,我们主观上就会感到时间越长。在伊格曼的另一个实验中,他让参与者看一系列图片,在这些图片中夹杂个别与其他图片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怪图”。让参与者估计每张图片呈现的时间,他们会把怪图呈现的时间的时间估计得更长一些。

对于新鲜的刺激,我们的印象总是更加深刻,所以童年时总是会着急“日子过得太慢”,因为童年的记忆更深刻,而长大之后才会感慨“逝者如斯”,因为这个越来越熟悉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新鲜感。以色列心理学家 Avni-Babad 的研究发现,不常坐飞机的人比经常坐的人更会感到飞行是一个费时的事。

时间就是这么的喜新厌旧,你若不经常给它尝尝鲜,找点刺激,它就会悄悄地溜走。在你日复一日对着电脑的时候,挤上公交的时候,拿着电视摇控器的时候,多少的日子都渐渐重叠、揉成了模糊的一团。


拓展阅读

Bilger, B. (n.d.). David Eagleman and Mysteries of the Brain : The New Yorker. The New Yorker. Retrieved November 2, 2011,
Eagleman, D. M. (n.d.). Eagleman - Brain Time - Edge.org. David Eagleman - Neuroscience Laboratory for Perception and Action. Retrieved November 2, 2011,
Fox, D. (2009, October 21). Timewarp: How your brain creates the fourth dimension. New Scientist, 2731. Retrieved November 2, 2011,
O’Brien, E. H., Anastasio, P. A., & Bushman, B. J. (2011). Time Crawls When You’re Not Having Fun Feeling Entitled Makes Dull Tasks Drag On. Pers Soc Psychol Bull, 37(10), 1287-1296. Retrieved November 2, 2011, from the SAGE database.

来源:科学松鼠会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1940

网友Song Shuang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大脑对时间的感知,就我所知,应该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时间周期,也就是昼夜节律,这个除了外界环境周期性的变化带来的信息以外,已经被证明和褪黑素相关,褪黑素主要由松果体分泌,作用于皮质和视网膜。形成固定的生理周期。
二是短期的时间流逝感,这个就比较复杂,和人短期记忆的形成有关,我认为是大脑内部的“短期记忆暂留”现象给了人“某件事刚刚过去了”这一感知体验。从生理机制上讲就是刚刚形成的突触连接在短时间内会保存一段时间而不会被新的连接破坏。
三是长时期的记忆,比如几年以前的事情,靠的是“长期记忆唤醒”,通过唤醒后的记忆和现在感觉的对比产生一种时间流逝感。
相关内容可以参考维基“记忆”章节。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E%B0%E5%BF%86
总之时间感的形成和人的记忆能力密切相关,包括生理性的记忆(节律)和认知上的记忆。

网友aria y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时间知觉有三种参照依据
1.自然界的变化,例如季节变更,太阳的生落
2.以工具,即时钟为参照
3.身体节律性,或者生物钟

一般的知觉以外界刺激为基础,同时在个体的知识经验作用下,从而得到对某个事物整体的认识。例如一个苹果,首先引起感觉:红色,圆的,有香味等等,然后在个体知识经验组织各个单个特征后,识别出这是一个苹果,完成知觉。感知觉都是主观经验,但是还是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对象的。像颜色是一种主观经验,它对应的光线的波长, 声音的响度也是一种主观经验,它对应的是声波的振幅。

可是时间知觉,它更多的是以以上三条为线索,以及知识经验为基础,所构建起来的一种知觉。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象,或者说一个确切的叫“时间”的刺激对人的感官加以刺激,带来感性经验,再形成对该刺激的某种认识。(即使是生理随时间有一定变化,但这种改变似乎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时间知觉)

网友刘烁白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流逝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

时间只是一种错觉。

续:宇宙中甚至一间房间内都有无数的时间空间, 时空只不过是个体生命中不同的主观感知,无论何种生命的五感都是非常局限的,只不过更高层次的生命感知更细微广阔而已,但仍然只是活在自体所在的种族局限中。

不同的生命种类有着不同的振幅频率,同一族类对外界有共同的感知认识;同一族类中, 个体对外界认知也是有差别,如同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态度观念不同而造就不同的命运;一个人也有不同的状态波动,如同我们在不同情绪下体会到的时间流逝的快慢。

由此可见,时间是个体主观的感受,而非实际存在的,如果脱离了个体意识,我们所确立的时间空间又有什么意义?

就在此时此地,都会有不同频率的生命存在,彼此隐身于对方不可见,我们只能看到五感局限内的内容,而非宇宙的实相。我们善于确立自我、偏于方隅而一直刷自我的存在感,我们活在一个微渺的角度而无法一窺真理的全貌,所以我们有无尽的不解纠结纠缠,在现象界生生死死,重复又重复着忧悲苦乐、爱恨情仇,并以此为真实,而究竟的真理实相却需要我们深入再深入内心而悟入和无边宇宙世界、无数生命时空的一体性。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觉悟者,悟入本心与真理实相的存在,可以于一念中观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以及一切微细之处,可以称他们为佛、上帝耶稣、真主安拉……或只是平常生活中的某位普通人,甚至只是一只小猫小花,但就在某个时刻、某个时段,能让我们更深入内心,更能体悟和无数世界、众生一体性,让我们更能打开局限狭隘的自我来拥抱宇宙真理时,这就是真理以各种形象方式引导我们回归生命本源的刹那刹那的光芒。

ps 看了一位答友推荐的科幻小说《醉步男》,很好看,亦有启示助益;

如有兴趣,推荐大家参考一下僧肇法师所著之《肇论》,对于宇宙物理实相的论证:

开篇第一句话很美,对吗,出自于《疯子在左,天才在右》。

网友蒙面大侠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来假设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时间的概念,他理解的时间会是什么?
他的感官理解的只是一个一个顺序发生的事件(最简单的,心跳、脉搏都是事件),但是他不会知道事件顺序发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他来说,是无法感知时间流逝的。因为他本来就不知道什么是时间。
反之,如果有时间的概念,人感知时间流逝就是通过事件顺序发生。

网友蒙面大侠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以下摘自李笑来写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

尽管在一般的环境中,时间的运动肯定是匀速的,但实际上,就人的主观感受来说,时间的运动肯定是有加速度的。对“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解释: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1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人生的1/5,即20%;而对一个50岁的成年人来讲,未来的1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0,即2%,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觉得时间运动得越来越快。
更重要的是,人在小时候没什么事情可做,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慢;随着年龄增加,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当然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飞快,稍纵即逝。

所以对于任务的“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所以想到做什么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做“事件-时间日志”可以让人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我用Mr Time这个应用来做这件事。

网友蒙面大侠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神马?又周五了!事情还有好多…

网友蒙面大侠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我恰巧就是一个能够估计时间的人,差的时候不是太多,基本就是一到两分钟的误差,反正有人问我几点的时候心里就会浮现出一个大致的时间,说出来基本也没差…

我不知道这是为啥…不过还是挺实用的,不用总掏手机了^o^

网友唐易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本体感觉?

网友三小宝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我想以一个科幻爱好者的角度解释一下:现代科学的基础可以说是物理学(不信您看《三体》)

在宇宙中我们观察世界主要是通过光,时空用光年衡量(既是距离也是时间)(没空气也无法接触,所以其他感觉无法实现)。而光能储存信息,因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就像宽带光纤一样,而光是不会消失的,只会散射,折射等等。所以那些星星的光或者银河发生大爆炸可能是多少百万亿年前发生的事,但是我们在地球上仍然能看到。其实您已经穿越了时间。却受限于地球上的时间,因为在地球的这个坐标系中,运动需要参照系(不信您看牛顿力学)

那么空间和时间由谁来决定?
时间和空间皆由物质决定,黑洞的引力太大连光都跑不出来,里面就没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就是我们无法探知里面的时空,但受到其引力影响的光都会跑进去,黑洞里住的高级生命可以了解光(这些被吸引的)所来源的时空。
地球上的年月日用太阳决定,自转和公转,那是太阳和地球的质量所造成的引力决定的。也就是时空由质量决定。

那么您想超越这个坐标系怎么办呢?
又由爱因斯坦的给出的物质和能量的换算公式E=MC2(不信您看原子弹)
可知物质和能量是相通的,让在这个物质空间中有质量的物体速度达到光速(仅仅是动能达到这么大),那需要的能量从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来讲就是无限大,那这个物质就能穿越时空了。那时候在这个物体中的光线也跑不出来了(就是个质量无限大的黑洞),在这个物体里住的您也就能看到过去和将来。

除了动能还有其他能量让我们超越时空么?

M=E/C2,E的组成范围宏观上:动能+势能,微观上:分子热运动都算。电磁波也是能量
光本身就是能量,那么光中有信息,电磁波也有信息,人的思维意识也能发出类似电磁波的东西。所以精神和物质其实通过能量就是相通的。当你的精神力具有强大能量的时候,你就能超越时空。

那么如何具有这么强大的精神能力?
修炼!!!
这也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儒释道无一不是以提升自身内在精神境界来获得升华超越时空。
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入世之学。仁者无敌,孟子养天地浩然之气。
道家:返本归真,道可道非常道。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中医就是道家入世救人之学。
释教:轮回思想,因缘。佛就是觉者,觉悟了的人,因修善而生出慈悲心,看众生都苦,就发愿渡人永脱轮回之苦。
而释迦摩尼更预言当今世上有大觉者下世度人,希望各位看官好好把握,珍惜机缘。

现在物理科学家们研究量子力学提出弦论,认为物质就是不同的振动。其中一个有名的双缝干涉实验,除了证明光的波粒二象性外,其实也证明了平行宇宙的存在,因为同一个光子同时通过了两个空间位置。所以有科学家推论出,也许人类的出生和死亡不过是我们人脑中的一个假象,当人类在这个空间消失之后,其实在平行宇宙中仍然开放着生命之花。

网友陈昆廷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谁能告诉我这个回答被压到这么低是怎么回事?难道你们认为这是在抖机灵吗?若是如此,那我下次一定记得写长,加上点数据,再引用个外国文献。

————————————————

原回答:

不就是“记忆”和“遗忘”的交替吗?

网友程亮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从反面来讲,如果丧失记忆能力,也就失去了时间概念。参见《与爱因斯坦月球漫步》

网友徐大知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小林泰三有一部小说叫《醉步男》,讲的就是医生通过给脑部做手术,去掉了感觉时间的组织,造成不受自己控制的意念上的穿越时空。有点像主观上的“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小说不长,推荐。

网友林艺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孔曾经曰 逝者如斯 ,但求折叠

网友匿名用户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仅凭自己的猜想,我觉得时间是一种描述物质变化的工具,衡量时间的流逝应该是靠某种标准物质的单位变化量,所以我觉得时间流逝的感觉应该是靠记忆量来决定的,大脑接收的信息越多,感觉时间过得越久,信息越少感觉时间过得越短。在加上其他纬度的参考信息,比如实际过去的时间与自己感觉上过去的时间的对比会让人产生时间过的快慢的感觉。比如年轻人,接收信息比较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老年人对新信息的接收能力降低,感觉时间过得很快。那些每天重复相同生活的人也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仅凭自己思考,没有任何物理,心理,神经,哲学等方面知识。如果想法幼稚希望专业人士指出。)

网友匿名用户对[时间流逝]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给出的答复:
请看《楞严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2951/685805223434.html

更多阅读

201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时间在流逝》蒋秋娟转载 麦秋娟

201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时间在流逝》当我从小学的少先,到中学的共青,再到今天走上考场,变成共产,我很彷徨。我在内心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如今的大学,是上?还是不上?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劝我们: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

第18节:时间在流逝(2)

系列专题:《美国梦的精髓: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  人们常把时间比作流水,说它匆匆流过,一去不复返。的确,时间就是在流逝,在你不经意间从你的面前消失。你若有心抓住,它就能为你服务。如果你对其视而不见,任其流逝,那你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第17节:时间在流逝(1)

系列专题:《美国梦的精髓: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  时间在流逝。  ——Time is passing.  也许你腰缠万贯,也许你一贫如洗,但有一样东西是无论谁都拥有的,那就是时间。虽然说时间不嫌贫爱富,但它也不会永远为谁停留,它给每个人的都

关于时间的800字作文 时间在流逝高中作文

把沙漏倒放在桌上,里面的沙砾会穿过中间的小孔,一点一点消失。沙漏很好地向世人证明了时间在流逝,但面对这些流动的沙砾,你能做的不只是静静凝望,因为时间流逝并不意味一切都会消逝。时间在流逝,你无法驾驭它,但并不说明它一定会让你无可

声明:《感觉生命在流逝 时间流逝 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_时间流逝》为网友瑷俄請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