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中的诗歌教学
作者:王瑞金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12期
摘 要: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祖先塑造了一条璀璨的艺术长廊——诗词,它以简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巧妙的方式和丰富的想象抒发着诗人真挚而深刻的情感,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如今中国的教学,现在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因而在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又该如何把祖先遗留下来的,具有几千年文化的诗歌结合到教学中?这就需要把诗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来加以重新审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诗歌教学
一、课堂中对诗歌的朗读,是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平台
诗歌的美,不但在于内容,也在于它的语音。在诗歌中,它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因此平时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语言是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能够运用准确、清晰、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及表述;指导学生诵读,并且必须注意重音的处理,指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字,就是诵读时重音所在;根据诗歌内容,朗读时要读得铿锵动听、扣人心弦,要把自己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带着学生慢慢地品味诗歌的内涵,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再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诵诗歌。这样,学生的人生观也会在这种阅读中慢慢地得到提升,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鼓励学生积极去观察生活,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把他们写成诗
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想象体现在诗歌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高度的概括性和语言的省略,因为诗歌本身就是诗人借助非常精练的语言,用十分简洁的词语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作者高度概括或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诗歌的未尽之意,加以补充,使画面完整、充实起来,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愁”,作者用“一江春水”来比喻,形象、具体、逼真,把无形的“愁”摆到了读者面前,使读者能想象到,给读者对其他抽象事物的理解以启迪,撞开了读者想象的大门。还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做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这也需要我们学生展开想象:“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这样教师再一点拨,学生就会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
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中放飞自己的想象力,也让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再加上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极观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动笔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这样语文的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升。
三、教师也要不断提升、完善自己

人们常说:“学生需要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其实,教师就应该是一眼清泉。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不应该仅靠教材上的知识,也要为学生扩充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除了认真备好每堂课外,教师也应该多去准备一些课外的资料。比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去查一些图片和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教师还要自己多角度地去阅读一些中外名著,使自己的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教师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让学生在诗歌的文化中,感受中国古代的文明
有人说:“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它拨动人们的心。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千年的佳酿,蕴藏醉人的芳香;她如清澈的甘泉,滋润干涸的心田;她似闪烁的星辰,照亮暗淡的夜空……”徜徉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可见,如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有利于学生吸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国古代传统文明的熏陶,这关系到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三个方面都有好处,对性格塑造也有帮助。
大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充分做好诗教,发挥其育人效果,道理相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诗教还是薄弱环节,需要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只要不断地总结学习、运用诗歌的规律,让学生能够在其营造的精神家园中流连忘返,在飞扬的青春中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来的挫折中正视风雨人生,就会在新诗学习中培育奋发向上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华侨中学)
编辑 韩 晓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