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创作年表 略论贾平凹创作的审美追求

[摘要]贾平凹是一位极富创作个性的作家。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最大特质在于,既有对中国文化及其美学传统的传承,也有对西方现代意识的摄纳和借鉴,从而在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具体显现在作品的开放气息、男女之情、神秘感、农民情结、闲人形泉塑造等方面。
[关键词]贾平凹;审美追求;男女之情;开放气息;神秘感;闲人形象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3-0120-03
能同时做到对现代意识的摄纳和对中国文化及美学传统的传承,从而使二者联姻,创造出富于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这是决定着贾平凹文学创作个性的大关纽,是决定他在文坛位置的坐标纵轴。
谈及个人的创作体悟。贾平凹曾深情地写道:“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于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明月。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是从那儿获知的。山石和明月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在我舞笔弄墨挤在文坛这个小道上之后,它又在左右我的创作”。而当体味着山石明月的时候,便“悟出许许多多不可言传的意会”,他说:“把这些化入作品中,我觉得这合于我的心境。我觉得这合于我眼中的美的世界、美的人生和美中的我。”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审美化”。他的审美追求突出显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男女之情男女之情是贾平凹作品写得最好的内容。其中作家作自我观照即表现自身生命体验的男子,如天狗、秃子、光子、柳子言、五魁等最具典型性和审美价值。他们是由中国的特殊文化造就出来的。中国封建的意识形态是压制和歧视妇女的,在性问题上,女子仅成为泻欲的工具。贾平凹笔下的这类男子,对中国封建男权思想有其逆反的性质,他们对妇女极其尊重和仰慕,视之为菩萨,把低首下心为她们服务、给她们快乐视为自己的幸福,又绝不对她们萌生玷污占有的邪念。他们最重“情”,柔情似水,却又汰弃“欲”以欲为耻。他们受着中国文化的制约。如儒家行为规范中的“非理勿动”就成为他们人格的有机成分,使他们具备着儒雅的君子风范。其实在气质上不能不说是一种变态。这种变态就是女性化,这同样与他们对封建男权思想的逆反相联系。因为对女性的同情和对女性人格的倾向心。如五魁等虽在气质形貌上与贾宝玉不同,贾宝玉是贵族中的公子哥儿,而他们则是下层的苦力,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重压使他们往往卑微猥琐,绝无贾宝玉的高雅风流。但在本质上,在对女性意识和态度上,与贾宝玉则绝无二样。从人格深层的神韵看,五魁等就是贫苦农民中的贾宝玉,这些人的灵魂中都化人着贾平凹自己的人格。正如他在《四十岁说》中说的:“爱情的故事里,写男人的自卑,对女人的神敬,乃至感应世界的繁杂意象,这合于我的心境”。我想曹雪芹写贾宝玉也正是如此,这是创作活动中的“生命审美化”。
对于男女之情中的女人,贾平凹更是颇有研究,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其一,贾平凹在众多作品中寄托了他对女性的希望:女人应该首先为自己活着。他看到,生活中的女人除了“三八”节以外实际上都是为别人而活的:为丈夫便成了贤内助;为孩子便成了良母;为父母便成了孝女。正如鲁迅所说的:女人只有母性和女儿性,妻性是逼出来的。在贾平凹眼里,“女人对于男人要若即若离,如一条泥鳅,让他抓在手里了,你又滑掉了;是一棵瓜子儿,吃进嘴里逗起了口液,出来又填不饱肚子。男人就对你有了好的感觉。追求起来就像苍蝇一般勇敢,所以,女人要为自己而活。要活得热情,活得有味,这才是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真正会活的一个女人。”其二,贾平凹提出了一种新的美学规范。女人应该有点缺憾,缺憾者最美。这对于贾平凹来说也是一种质的飞跃,他以往写女人都把她们写得像菩萨一样美丽、善良、只知道牺牲、从不想着获取。如《天狗》中的师娘,《浮躁》中的小水等,可这类女人总让人觉得可敬而不可近,她们太圣洁了,以至于男人们常常打消了许多很正常的念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圣女人就成了假女人。因为过于理想就自然失之虚幻而不那么实在,所以反倒是那些明显缺憾的女人则容易接近,更亲切、更美。就拿《废都》中的圣女牛月清来说,她“银盆大脸,鼻端目亮,是个娘娘相”,性格上“贤淑如静山,豁达似春水”。可就是这样一个按传统标准衡量几近于完美的女人却不能让她丈夫喜欢,同样也激不起我们的热爱。究其原因,就在于这种简单的完美常失之于呆板。相反,唐婉儿、柳月、阿灿三个女性无论从长相还是性格上都不能和牛月清相比。也就是说她们都有很明显的缺憾。但在小说中,她们却都很能吸引人,讨人喜欢。唐婉儿在外貌上也就是“漂白中见亮”,眉儿弯如月牙。不过她的脸型窄而长却不好看,这未免让人感到美中不足,但奇异的是这个缺憾却更加反衬出她光彩照人的亮和千娇百媚的柔。于是乎,从人们的感觉上说,唐婉儿似乎比牛月清更胜一筹。这大概就是缺憾之美的妙处。在对男人的关心上,唐婉儿虽然没有牛月清那样细心周到,可是牛月清再怎么周到也不如唐婉儿一番知情知意的话语。这到很像《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关系,薛宝钗更多的从物质方面照顾宝玉,讨他欢心,而林黛玉只须眼睛哭得如桃子一样便达成了两人高度的默契。宝钗是个人人称赞的好姑娘,黛玉却常常令人讨厌,因为她太爱使小性子。不过到头来,人们还是更加喜欢黛玉而厌恶宝钗,因为缺憾更能激发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完美则意味着停滞和死水一潭。所以用缺憾来写美的极致就成为贾平凹创作中的新的美学追求。
开放气息这里所说的开放气息,当然不是指文学表现对象所具有的品质,而是就作家的视野和艺术胸襟而言的。商州是一块闭塞的天地,正是这种闭塞,才造就出这块地方那浓烈的山野味和突出的个性。贾平凹作品中所表现的创作个性的开放眼光,总是把商州与外部信息世界用无形的线连接起来,表现出萌芽的商品经济要求与外界相沟通的巨大的潜在力量,或写禾禾、门门在商州土地上骚动不安,在做着冲向外部世界的努力,或让外部世界的一丝半丝风吹进商州来,让带蛤蟆镜穿牛仔裤的嬉皮士出现在穿长腰棉裤捉虱子的山民中间。展现一种有时代色彩的喜剧镜头。
神秘感 我们这里所说的神秘感不是一个思想范畴或认识论范畴,而是一个审美范畴,只要翻翻苏东坡的《石钟山记》和《游金山寺》就知道了。神秘感也是贾平凹创作中的重要的美学追求,其中尤以《商州》、《商州初录》、《商州世事》、《古堡》为最。突出表现在这些作品中色彩浓郁的民俗活动,因人迹罕至而保持着原始形态的林水山岩,叫人猜不透的古代宗教意识,想和人建立某种联系及怀有对人的仇恨而世代奋斗的狼、麝等的恐怖活动等等。还有《废都》中的那盆奇花——没下花种,竟从取自于杨贵妃坟丘上的土里“兀自长出”;无人能识其品类,连有经验的老花匠也不认识。形状奇特,“类似牡丹,又类似玫瑰。且一枝蕊为红色,一枝蕊为黄色,一枝蕊为白色,一校蕊为紫色,极尽娇美”:花的数量和短命的结果,皆与智禅大师事先预测的一致;还有牛老太太的神神道道,行为怪异,明明活着,却要睡到棺材里,因为睡到棺材里,她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埙”声的若隐若现,亦真亦幻。收破烂老头的叫喊的描写,看似真实,实则虚幻,行踪不定,却无时不在;疯疯癫癫,却又实实在在;他常常口出狂言,却也常常一语道破天机;他忽隐忽现,叫喊声却能跟随人的不同心境响起,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倾泻人内心的孤独凄清,痛苦幽怨。这一切都显得飘忽不定,怪诞神秘。
农民情结“我是农民”。贾平凹是以一个农民的身份走进现代化的大都市的,他对乡村田园风光始终难以忘怀。对于自己的“文化之根”怀有特殊的亲近。他在作品中深情地把商州称作是“这块美丽、富饶而充满着野情野味的神秘的地方”,这里的树细而高长,向着天空拥挤,炊烟也被拉成一条直线,山的悬崖险峻处则树木皆怪,枝叶错综,白云忽聚忽散,幽幽冥冥,有水则晶莹似玻璃,清澈见底,这美丽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这里的人文风情当然也更是温馨动人。作者同样深情地把商州人称作“勤劳、勇敢而又多情多善的父老兄弟”。对来客他们都尽心相待,把好酒给你喝,把好菜给你吃,天冷路滑,他们扶你、背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宁叫人亏我,不叫我亏人”,在淳朴民风的陶冶下,人人都有着一颗纯洁无邪的美好心灵。所以,他观察都市社会生活,反映都市社会生活,总是有一个切入点:即都市人与乡下人的对照反思。在《废都》里,他通过那头牛表达了他的情感,“城市是什么呢?城市是一堆水泥嘛!——山有山鬼,水有水魅,城市又是有着什么魔魂呢?使人从一村一寨的谁也知道谁老爷的小名,谁也认得土场上的小鸡是谁家饲养的和睦亲爱的地方,偏来到这一家一个单元,进门就关门,一下子变得谁都不理谁的城市呢?”很显然,他不喜欢城市,在他的笔下,《废都》里的孕璜寺、双仁府,《土门》里的仁厚村,《白夜》里的竹笆街、宝吉巷、城墙头,都表现出一种乡村景象。在他眼里,现代都市常常变成了双仁府、仁厚村,现代都市变成了一个村庄,放牛的和种菜的,成为个性突出的人物,往往在小说里处于重要位置。其实,贾平凹有一种逆反心理,正如他有意识把人多半瞧不起的乡下人描写得雄心勃勃——不论是庄之蝶,还是周敏、夜郎,他们都是从农村来到现代都市的,都具有一番雄心壮志,都凭借自己的才能谋求生存,特别是成义,这个都市里的乡村人是更具传奇色彩,几乎无所不能,但是他们没有立足之地,是另类,是这个社会不能接受的。他往往把骄傲自负的城里人刻画得卑微琐屑——西京城里的四大恶少,文化闲人,四大名人,汪希眠的女人,龚靖元的赌博,袁知非的三教九流等等,以及那些现代都市女性,如景雪荫、虞白等都没有乡下女人那么可爱,例如唐婉儿、柳月、梅子、颜铭等等。在贾平凹的小说里,他有时是故意把现代都市女性改变成贤妻良母型,牛月清、虞白、西夏等,这些女性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但是都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影子。可见,作者是以农村的那套传统观念来改造现代都市女性的。而让农村女性表现出现代都市女性心态,柳月、梅子以及颜铭,完全没有农村女性的心理特征。在她们面前,现代都市女人显得自私、虚伪,这是对现代都市文化的一种逆反心理,是从一个乡下人的眼睛里看现代都市,这种下意识使他对现代都市产生了一种近乎仇恨的心理,因而他看不见现代都市人的进步的一面,而只能看到其阴暗的一面。究其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农民,骨子里具有农民意识,所以看待都市社会生活,只能是农民的眼光,说透了这是一种农民情结。
闲人闲人形象是贾平凹小说的重要内容,是他发现并着力加以塑造的城市小说的主角,是他对城市的味的体察。他通过对中国农村和城市中那些精神漂泊者的心理的探寻,挖掘潜藏在他们身上的宝贵的、可资当代人吸取和借鉴的生命力和精神,如乐观、正义、多情、真诚、放浪、文武兼备、酷爱自由的品质。在贾平凹笔下所出现的闲人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逛山型”——农村中的所谓“二流子”。如门门、禾禾、天狗、吴三大、五魁、雷大空等,这些人都不安于祖祖辈辈所从事的职业,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都喜欢胡折腾,或贩老鼠药、或养蝎、或卖豆腐、或养蚕、或走乡串户爆玉米花、或做生意、或打井甚至还有以驮人为生的,但这些“倒腾鬼”凭着一股折腾劲,最后都走向成功,禾禾安上了点灯电磨,开上了拖拉机;门门的木材贩运大赚了一笔,特别是雷大空坐着小车云里来雾里去很是风光。第二类是土匪型。土匪习惯上是指那些杀人越货占山为寨的强盗,但贾平凹笔下的土匪却换了一幅面孔。荀伯都粗鲁、蛮横、刁野,全凭着枪杆子说话;他当土匪就是想取一个像四姨太那样漂亮的老婆,吃香的喝辣的,在村人面前摆摆威风,完全一个狭隘农民的理想和见识,但就是这样一个“狗屎不如的货”却有一些为四姨太所敬佩的豪勇和大胆。自郎的文武兼备、英俊潇洒,这样的土匪不但不会引起人们的痛恨,反倒激起了多少人的仰慕和尊敬,特别是年轻女子的狂恋。第三类是浪子型。他们多生活在城市,刘成、金狗、九强、夜郎、成义,他们机智、幽默、灵活义气、敢作敢为,有天不怕地不怕的虎虎威风。他们善侃。青春少女被他们吹得一愣一愣的。他们吃进口烟、喝高档酒、穿名牌服装。他们养狗、倒卖古董、唱鬼戏、飞檐走壁。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但他们义气、侠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第四类是才子型。庄之蝶、孟云房、袁知非、龚靖元、周敏、柳子言、陆天庸等,他们大都身怀绝技,潇洒自由,吃喝玩乐无所不能,他们又是名人。城市文明的很多风气由他们肇始,生活进步的精神准则由他们倡导。这些人在古代被称为圣人或君子,在当今则被称为精神领袖。
贾平凹笔下的闲人不光是男性,作品中也站立着几位楚楚动人的女闲人,唐婉儿、柳月、汪希眠的太太、丁丁、虞白、颜铭、眉、梅、苏红等,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闲”和漂亮。生活无忧无虑,所以她们愿做攀援的凌霄花,四季享受清凉的慰藉。从这些“闲人”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劣根性是好逸恶劳,或者从正面说热爱自由,因此,贾平凹笔下的闲人形象实际上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最高境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当然,贾平凹不是神,他崇拜孙犁、张爱玲,也喜欢唱歌的毛阿敏,更喜欢把剑挂在床里边的墙上来壮胆。所以他这条“走虫”能在文学这个殿堂里走多远,还得看他自己付出的艰辛。我们真诚地期待着他的新的审美追求的出现,更美的、读二十遍也不厌倦的作品出现,我们期待着!
[责任编辑:黎 峰]

贾平凹创作年表 略论贾平凹创作的审美追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3251/693144375492.html

更多阅读

贾平凹书法作品欣赏 贾平凹书法作品真假

贾平凹书法作品欣赏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

贾平凹散文成败论 贾平凹散文pdf

野藜提要:贾平凹的散文理论及其创作,向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跟孙犁等人同一风格,他提出“大散文”的理论,大胆破除十七年散文和新时期前期约定俗成的艺术陈规陋习,为新时期本色派散文的美学大厦添砖加瓦,他在散文创作尤其是儿童文学

温瑞安小说创作年表(20140127) 逆水寒 温瑞安 小说

温瑞安小说创作年表【1959】连环图故事:三只驴子(1959年)【1964】现代技击小说:怪侠洛天池(1964年)【1970】四大名捕震关东第一部:追杀(1970年)爱情小说:偶然(1970年)【1971】四大名捕震关东第二部:亡命(1971年)龙虎风云录(1970至1971年)【1972】溅血

刘正权个人创作年表 贾平凹创作年表

刘正权个人创作年表(不断存档中)有话好说:刘正权 钟祥作家的倚天一剑(上) http://www.zxtv.com.cn/history/yhhs/2012/0929/1446.html有话好说:刘正权 钟祥作家的倚天一剑(下)http://www.zxtv.com.cn/history/yhhs/2012/1012/1513.html

莫言眼中的贾平凹和贾平凹眼中的自己 贾平凹和莫言

莫言眼中的贾平凹和贾平凹眼中的自己在日前北京师范大学首任驻校作家贾平凹入校仪式暨“从《废都》到《带灯》——贾平凹创作回顾研讨会”现场,中国当代文坛两位扛鼎重将温馨相遇,已成同事。未有华山论剑,但见相敬互赞,玩笑调侃之间,尽

声明:《贾平凹创作年表 略论贾平凹创作的审美追求》为网友莱茵河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