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人佩服诸葛亮;四十岁的人佩服曹操;六十岁的人佩服刘备 (2015-03-12 10:30:42)转载▼
诸葛亮好能力极大,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一切都在掌握中,更重要的是名气大,很受大老板赏识,有大老板愿意与其合作,几乎是赤手打天下,这也是年轻人的梦想。
但对于中年人来说,做诸葛亮这样的人固然很好,但更好的是自己做老板,去驾驭、去管理这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部下,最好手下谋臣如云、战将如林,而且这些谋臣战将对自己俯首帖耳,招之能来、挥之能去,自己带领一帮团队在商场上呼风唤雨、叱咤风云,好不痛快。
对于老年人来说,更重视的是感情,即便叱咤风云很痛快,但是如果多年的部下或盟友背叛自己,“白首相知犹按剑”那将是痛苦的事情,只有一辈子的同事和部下逐渐成为朋友,甚至成为亲人,大家知根知底、配合默契,才是最高兴的事情。
所以对诸葛亮这样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才能,有了才能就有了一切,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有个好前途。
而对于曹操这样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团队和管理,他们逐渐认识到,个人能力再好,终究有限,只有把自己放在团队里,和团队一起打拼,才是最完美的。
至于如何管理团队,无非就是靠规则,再加一点权术,而所谓的感情,被视为权术的一种,或者规则的调剂,所以大家说曹孟德是“奸雄”,因为大家感觉,曹孟德玩感情的时候,是有一些功利性目的的,甚至一旦需要,他会毫不犹豫耍流氓,不遵守规格,背叛感情,玩弄权术。
比如对徐庶,虽然很重视、很看重,但是使用的手段却是用逼迫其母亲的办法,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徐母自杀,徐庶此后给曹操干活的时候,有十分的能力,能出半分就了不得了,所以徐庶虽然很有能力,但是不会给曹出力。
比如对陈宫,一句“宁要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让陈宫感觉到曹操是冷血无情的,从而成为陌路,甚至仇敌,到最后也坚决拒绝和曹操合作。在陈宫眼中,和曹操合作,就必须承受随时可能被抛弃、被背叛的结果,完全没有安全感,更何况,陈宫的理想是匡扶汉室、安定黎庶,而和曹操这样的人合作,就必须为了利益随时放弃自己的理想,这对陈宫来说是及其痛苦的。
比如对许攸,官渡之战的关键人物,许攸叛袁绍投曹操,把袁绍虚实尽数透漏给曹操。对于这样的人物,曹操“倒履相迎”,做足了礼贤下士的姿态,但是在回答许攸“军中剩粮几何”的问题时,三番五次撒谎抵赖,尽管这是机密、兵不厌诈,确实情有可原,但至少说明前面的姿态是“作秀”,并非完全发自内心。
比如对关羽,也是各种笼络手段用尽,但是功利性太强,比如一听到关羽最终要回到刘备那里,马上就说“然则吾养云长何用?”
更恶劣的,比如对付粮官,管理粮食的官员汇报说粮食马上就没了,曹操命令减少粮食配给,众人怨声载道,然后曹操杀掉粮官,指责其贪污,即平息了众怒,有延缓了粮食危机。虽然权术用的很熟,但是属于流氓手段,副作用太大。
对于刘备这样的人来说,团队当然重要,但团队本身不是功利性的,而更像是朋友群;团队的管理中,尽管也需要规则和权术,但是感情已经成为根本,规则和权术则成为补充,甚至权术逐渐变得有害而束之高阁。
如果说当年长坂坡摔阿斗还有作秀的成分,那么对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就是以兄弟、亦君亦友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让人感觉不到功利性,让人感觉不到造作,让人感觉他的真诚、平等和尊重,和刘备共事,做他的下级,会感觉到很舒适,很受尊重,很宽容(刘备并非如宋襄公一样仁爱无边,比如对吕布,对他好过,但是一旦被背叛,则毫不犹豫予以斩草除根),这些人几乎都是为刘备任劳任怨打了一辈子工,有十分力气能使到十二分。就像孙悟空,用紧箍咒约束他不算高明,用佛法感化他的心才是最高明的。
孔子就认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与其用法律去约束治理,不如用道德去治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用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宗教、意思形态)凝聚起来,远远比用法律、制度有效。
诸葛亮是在做事,曹操是在做管理,刘备则是在做人。
跟着诸葛亮这样的人干,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会很累,因为他很聪明,你要没本事,那就莫怪领导走的太快,最终成长起来的,是个实干型人才。
跟着曹操这样的人干,能成大事,更得到很多很多好处,因为曹操塑造了一个很强大的团体,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并带领这个团队朝目标奋勇前进;不过跟他不仅要有能力,更要小心,别被他当做弃子给牺牲了,得长个心眼,学着曹操最终成长起来的,是个管理型人才。

跟刘备干,心里会很安逸,你可以完全放下戒备,专心做事,你的后勤、后路完全不用自己来操心,他会帮你做好一切;而且他的团队丝毫不逊于曹操,而他的目标更加吸引人。如果曹操是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来吸引人的话,那么刘备就是用崇高的理想去感召人,学着刘备成长起来的,最终才有可能成为众人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