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时柳公权书法 膳祖是唐朝穆宗时丞相段文昌的家厨。
“膳祖”一听即知不是真名字,只因地位高,被尊为“膳”食之“祖”,成就了千古事业。她是段文昌的家厨,段公爱吃也擅文,写过《食经》五十章,该书亦称《邹平郡公食宪章》(已失传) 。段文昌是为美食家,穆宗年间,段文昌回老家省亲,当他宴请亲朋好友时,厨师做了许多菜,其中有一道形如发梳,称之为“梳子肉”,块大肉肥,一看就使人腻得慌,几乎无人食用。宴罢,段文昌找到做这个菜的厨师,对他提出了改进的技法。他让厨师将肥肉换成猪五花肋条肉,将炸胡椒换成黑豆豉,并增加葱和姜等佐料,然后,段文昌亲自操刀做示范。
数日后,段文昌要离别家乡,再次宴请乡亲,厨师照他的指点重做了“梳子肉”。此菜色泽金黄,肉质松软,味道鲜香,肥而不腻,与上次的“梳子肉”大相径庭,一端上桌,客人们便争相品尝,不一会儿就被吃光了。人们纷纷问道,这是道什么菜?段文昌见此菜肉薄如纸,便随口取了个名字:“千张肉”。于是,这道菜便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和大小饭店,并经专业人员不断加以改进,一直流传至今。
段曾自编《食经》50章,而主持“炼珍堂”和“行珍馆”日常工作的就是膳祖。她在段府四十年,从一百名婢女中只选中九名传艺。
膳祖烹饪技艺原本精湛,对菜肴烹制和面点的制作,有着独特的天赋。在主持段府厨房多年的精心研制中,又深得段氏调教,技艺如虎添翼,身手更加不凡。她对原料修治,滋味调配,火候文武之法,无不得心应手,具有非凡的本领。在原料的选择和治理上,几乎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笋必选其尖,三汤煨制而用”。即新鲜竹笋只选其尖部最为细嫩之处,用素汤、荤汤、上清汤等三种汤料煨制之后,再取其肉进行烹制;“绿蔬选其核,不可过一宿”。即绿色蔬菜只能选其菜心,并且绝不可以隔夜而烹,必须在当日食用;“菌菇选其匀,不可有恶杂”。要求菌菇、木耳一类的菌类品种,一定要选择个头大小一致、品质上乘,不能有大小、色泽、成色杂乱之感。她还对荤腥原料也作了非常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鸡、鸭、鹅等各种禽鸟类的质量、生长时间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对猪、牛、羊等畜兽类的部位、用途也作了统一的要求;而对鱼虾等水产品必求鲜活、凶猛,可谓精挑细选,不可有一疏忽。唐朝褚遂良书法 膳祖还对滋味的调配、火候的运用都作了严格、详细的规定,深得段氏府中所有人的尊重,以至于后来段文昌的儿子段成式所编著的《酉阳杂俎》一书,里面关于饮食菜肴的内容,绝大部分均出自膳祖之手,所以说,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之成功,在许多方面,还得益于父辈的家厨膳祖的技艺和见解。
膳祖,原本有名有姓,只因大家一致尊敬她,都称她为膳祖,即段府厨房的膳食之祖,后来甚至连她的真实姓名亦无记载。在唐代时期,成都的很多名小吃,都是由段氏和膳祖及家中这帮女婢大厨们的潜心研究创造出来的,有的已失传,有的发扬光大,名称也因岁月的流逝而发生了诸多的变化。象现在流行北方的名小吃,如油旋、盘丝饼、金线油塔等,而盘丝饼则成了山东名小吃,金线油塔更成了陕西名小吃。
唐朝欧阳询书法
膳祖颇为拿手的菜肴“翡翠冻鸡”,做工精细,色泽透明,口感极嫩,为段府厨房的致臻精品。膳祖在制作时,先将整鸡放入锅中煮透,然后取出用油布包裹好,放入井底冷却(冬天放入冷开水中),再出骨取肉。将煮鸡的汤加猪大骨、羊蹄等及葱姜料一同煨制四小时,用纱布过滤,掺进菠菜汁调匀,把鸡肉下入汤中,盛入方盘,冷却后自然凝固,结成冻状,上桌时可改成各种形状食用,让人非常喜爱。这道菜的制作,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膳祖,作为中国第一代女厨师,为中国烹饪行业有女性厨师的出现,开了先河。她为段氏二代厨房贡献了一生,更为段文昌的《食经》和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提供了大量的极其重要的资料。随着段氏在黄河流域多年的为官生涯,膳祖对当地的饮食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创造了为数可观的各种菜点,可以说,膳祖是为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倾尽了毕生的心血。
段文昌的儿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是一部名著,里面的吃食就是出自他们家那位女厨师所做的饮食。段成式的《酉阳杂组》

段成式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朗,官至太常少卿,家中藏书丰富,而且多半是奇篇秘籍。他的《酉阳杂俎》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传说、神话、轶闻、野史、民俗、物产等。书中的“酒食”部分,内容主要是记述南北朝及唐代的饮食掌故,还载有一百多种食品原料、调料及酒类、菜肴的名称,并且辑录《食经》等已佚书中所载的菜点做法。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