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答一:如何理解“递延所得税”
深刻理解并熟练使用这一科目,个人感觉去上市公司混个会计员应该问题不大(仅指能胜任而非肯定能进),它至少证明你对税法与会计准则已熟练掌握且深刻理解二者差异。这其实对相当多数的会计来说已实属不易。因此,本文仅提供给即将踏入此门坎的网友,目的是”推”你一把。如果生“啃”准则第18号,理解起来并不简单,在此,我十分佩服准则编撰人员,这种精准、高度涵盖且逻辑缜密的汉语表达方式的确让初学者彻底晕菜。(非贬义!呵呵) 问题的核心在于掌握“暂时性”差异,什么是暂时性差异?用我的话说就是年底汇算清缴时所得税调增调减中的一部分内容。相信所有的会计都会经历纳税调整,最常见的调整就是“业务招待费”不幸的是该调整并非“暂时性”差异而属于“永久性”的。何为暂时性?在税法表述中有一种明示的情形,如:可以向后期结转的“广告宣传费”,可以在以后期间抵扣的“职工教育经费”,甚至可以5年内可以弥补的“亏损”。还有一种税法没有明说但是推断肯定可以调减的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调增的预提费用”等等,至于更复杂的差异不再举例,道理都相同。总结一下,年底纳税调整中分为两块,其一“永久性”的,代表为“业务招待费”,为何为永久?就是你当年超了就是超了,调增后永远没可能再调减。而暂时性不同,代表项目为“折旧”调增后以后可以调减地。 以广告费举例,一般企业广告费扣除标准为:收入15%当年可税前扣除,超支部分可结转下期扣除,假设A企业去年收入1000万,当年广告费支出200万,今年收入1000万,未发生广告费。根据举例,企业去年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0万,今年调减50万。作为非纳税影响会计法而采用应付税款法计算所得税费用的,此纳税调整不影响帐务处理,仅是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如果采用所得税准则,那么你要在去年相应做笔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50*25% 贷:所得税 50*25% 在今年,要做笔与上相反分录。 看到这里,许多会计不明白应付税款法挺好,为何要设计所得税准则自找麻烦?原因在于,应付税款法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报表不能真实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按照惯例使了几十年的好像是天经地义记账方式会有这么严重的错误么?解读一下上面的分录,递延所得税资产是资产负债表资产项,所得税是损益表费用项(有人认为是利润分配性质),上面的分录结果是使企业增加了资产同时增加企业税后净利。你可以这样理解,由于税法允许你将去年超支的广告费在今年扣除,因此你去年可看成替今年交了一部份所得税,也就是说“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里的数字实际上是去年应交+垫付今年应交。而今年的纳税调减,可视作国家还回了你去年多负担的部分。至此,你完全可以把“递延所得税资产”理解为一个类似应收的科目,既然是应收,当然是资产。同时由于有了这笔应收,也使你去年少亏了相应的金额,也就解释了为何要冲“所得税”费用。 按照准则描述的方式再举一例,我上一个例子是通过纳税调整来解释的,也就是采用的利润表法,目的是便于理解和使用,而准则是采用资产负债表法计算的,方式不同结果无异。假设A企业拥有一台机器原值150万,企业管理层根据技术进步及开工情况估计该设备使用寿命为5年并无残值,且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而税法规定使用直线法折旧且不低于10年。则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见下表: 年数 1、 2、 3、 4、5、 6、 7、 8、 9、10 会计折旧 50 40 30 20 10 税法折旧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纳税调整 35 25 15 5 -5 -15 -15 -15 -15 -15 会计净值 100 60 30 10 ......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二:如何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
亲,刚刚才看到你的问题,之前也被这个困扰过,我就把我的理解告诉你吧
书上说的是对的,就以你的例子说,如果按会计准则每年折旧2000元,那么利润相比税法的计算方式就少了1000元,这样的话,在确认纳税金额的时候就少确认了250元。因此实际上税务局多扣了250元
但是从理论上看请注意,这个是税务局相对于会计准则要求多扣得250元,意味着日后税务局要少扣250元,因此这个将来可以抵税,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从分录上看,多缴纳出来的250是这么转入所得税资产的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50
贷:所得税费用 250
相关解答三:怎么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资产。根据税法规定可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产生的所得税资产,也在本科目核算。二、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按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一)企业在确认相关资产、负债时,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本科目,贷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二)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大于本科目余额的,借记本科目,贷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小于本科目余额的,做相反的会计分录。三)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所得税——当期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本科目。四、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当期和以前期间应交未交的所得税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应支付的部分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具体分析如下: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相乘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原则上企业应当确认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包括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原则上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税所得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包括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税所得是指未来期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相应增加的应税所得,并应提供相关的证据。2.资产负债表日,有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当确认以前期间未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3.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属于长期资产。
相关解答四: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个公式怎么理解?
仅供参考:
“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个公式不完整,应该是:
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而且不包括影响所有者权益、商禒等项目的递延所得税。

要理解这个公式,其实做一下会计分录就一目了然了。
1.确认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时,是: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2. 确认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时,是: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
那么递延所得税费用就等于“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减去贷方发生额,其实也就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减去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
相关解答五:递延所得税资产会计科目怎么理解,
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递延到以后缴纳的税款,递延所得税是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才会产生递延税款。 是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及适用税率计算、影响(减少)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金额。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和暂时性差异相对应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是将来可用来抵税的部分,是应该收回的资产,所以对应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是由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对于影响利润的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该调整“所得税费用”。例如会计折旧小于税法折旧,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如果产品已经对外销售了,就会影响利润,所以递延所得税负债应该调整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如果暂时性差异不影响利润,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则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该调整资本公积。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按照公允价值来计量的,公允价值产升高了,会计上调增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并确认的资本公积,因为不影响利润,所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不能调整所得税费用,而应该调整资本公积。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资产。
根据税法规定可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产生的所得税资产,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在确认相关资产、负债时,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本科目,贷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
(二)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大于本科目余额的,借记本科目,贷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小于本科目余额的,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所得税——当期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
相关解答六:问递延所得税的理解问题
unused tax losses递延所得税借项
un胆sed tax credits递延所得税贷项
相关解答七: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怎么理解?
1、应交所得税=400*25%=100;
2、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20-10=10;
3、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13-8=5;
4、所得税=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100+5-10=95
===
因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暂时性差异,按会计计算的所得税与税法计算的所得税也产生差异,但在一定的期间内,是两者还是相等的。所以,如果按会计计算的所得税较多,现在少交了,以后就要多交,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反之,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
相关解答八:递延所得税公式怎样理解 5分
应采用分录的形式才能理解,首先得知道什么情况下才会使:
①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
②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
③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
④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
⑤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
⑥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
只有把上述6种情况发生的常用会计实例搞清楚了才能理解上述公式。而且,把上述6种情况发生的常用会计分录搞清楚后,上述公式是不需要背的,自然就是理解了。下面举例说明上述6种情况发生的例子:
①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
常见的例子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升值,使得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如,2012年1月1日购进100股股票每股20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年末,股票涨到每股25元。
这种例子是最常见的产生“①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的例子。分录是: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 5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00
这笔分录涉及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125(=500*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25
从这笔分录可以看出: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时,递延所得税是增加的。
③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
第二年,假定:该只股票下降为每股23元,就变成了第③种情形,会计分录是: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 200
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是: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50(=200*25%)
贷:所得税费用 50
从这笔分录可看出,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时,递延所得税是减少的。这就是第三种情形“③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的例子。可见:①和③是事物变化的“一涨一落”的结果。
④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和②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
当把上述例子设计成:买的时候20元,年末跌到10元,第二年,恢复到20元,就会出现第④和第②种情形。分录略,可见:②和④是事物变化“一落一涨”的结果,只是顺序不同而已。
⑤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和⑥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它们包含在①②③④里,指的当年的发生额。因为只有当年的发生额才会影响当年的递延所得税,余额是不影响当年的递延所得税的。
这只是一个常见的例子,产生会计和税法的差异的例子很多,如:
①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类似)“年限”会税不一至;
②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类似)“方法”会税不一至(年数总和法和直线法);
③交易性金融资产(类似的有可供出售金额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④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跌价准备)的提取;
⑤或有负债的确认(如产品保修费用的提取,未决诉讼等);
⑥收入确认的时点会税不一至(如,预收账款会计不确认收入,税法要求确认收入);
⑦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
更详细的例子参见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九:商誉中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理解
假设被合并的s公司,除递延所得税之外的资产为100,负债为50. 那么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为50. 假如合并成本为70 则商誉=70-50=20. 假如因商誉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0*25%=5. 那么这时得到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要把这个5也要考虑进去. 得到净资产是100-50-5=45. 而合并成本是70,则商誉又将变为:70-45=25. 又要增加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5-20)*25%=1.25. 同上面的道理,那净资产又跟着变了,商誉当然也会又跟着变.又要改变递延所得税. 从而陷入不断循环. 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相关解答十:如何理解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费用是在去年或前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缴纳的税费放在一起交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