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为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工具,因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极大的共享性,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合理、适度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有效整合,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音乐课程 整合 合理 适度
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信息技术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不仅对学生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更将学生带入了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教师为多媒体而多媒体,重在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目标,造成资源浪费,教学效率低下,音乐课程特性被淡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合理、适度地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的互补作用。
笔者从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整合所产生的作用以及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音乐教学产生的一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力求信息技术真正有利于音乐教学。
一、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合理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更为清晰的音乐形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改变以往音乐课堂教学中单调而枯燥的模式。通过多种信息的刺激,从而能深刻地理解音乐,亲切地表现音乐,使学生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时,教师简要介绍乐曲内容后,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出悠扬的乐曲声,同时依次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群小鸟醒来后,唧唧喳喳唱起了歌„„ 音乐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学生闻其声,见其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又如:在欣赏曲目《玩具兵进行曲》的教学中,全曲分为了三个片段,分别描述玩具兵在“游行”、“玩耍”、“回家”。虽然三个段落的音乐,无论是节 1

奏感的表达还是音乐形象的描绘都很形象、生动,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他们初次聆听时是不可能自然地产生这些形象表达的。如果在听音乐片段的过程中,分别为这段音乐配上相应内容的画面,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形象,理解音乐内涵,再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一步表现音乐。
在创设情境的同时怎样避免以教师个人预设的思想画面(也就是教师的理解)限制学生的思维想象呢?比如《玩具兵进行曲》中这种以标题的形式给音乐分成“游行”“玩耍”“回家”的情景,是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这些标题的提示中?你在教学中会怎样做到利用多媒体既创设情境,又让学生在开放的思维畅想中学习呢?
(二) 丰富情感,主动参与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去思维的”。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使美妙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景、绚丽的画面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自然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空间。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音乐、画面有机结合起来,便使动态的画面形式能逼真地模拟生活情景,学生兴趣浓厚,也很容易进入情节之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意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欣赏《在钟表店里》时,我事先反复聆听了音乐,发现这首乐曲音乐本身就很有意思,特别富有戏剧性,就像在听一部音乐童话。音乐从始至终都不时发出一些钟表的声音,非常逼真好听,也使人脑海里不由随之浮现出一些制作精美的钟表的样子,好像在向人们描述一个钟表店的故事。出于这个想法,我便为音乐设计了课件。在音乐情绪欢快跳跃时,我选择播放出形状各异,大小不同,样式新颖的钟表,有卡通形状的,有动物图案的,植物花草图案的,它们随着音乐在屏幕上跳来跳去„„在音乐情绪变得抒情优美时,我设计的画面是在一个挂满钟表的店堂里,有一修表的老爷爷坐在他的工作台前,头部左右移动着或停下来静止着不动,非常可爱。反复聆听音乐后,教师引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转化成动作表现出来。这下他们可忙活起来了,一面回忆着刚才的画面中的动画形象,一面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瞧!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着角色,有的扮演修表工人,有的演顾客,有的扮各种钟表,造型还挺多,挺像的,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由此看来,动画的演示,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启发了复听音乐时创编表演的灵感。
(三)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2
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中产生兴趣,将抽象的知识学习变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呢?答案从实践中得出:多媒体的模拟演示功能可以把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及用语言和教具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从而更好地攻克难点。 如在教学六拍子指挥图式时,用动画效果演示:一根指挥棒沿着指挥图式一遍又一遍的画图,直观形象,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复杂的音乐技巧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
(四)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音乐是多元化的,这不仅表现在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上,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来说,各民族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这些民俗文化都渗透于其民族音乐之中。在教学中教师仅仅用语言、图片等形式是远远不够的,也难以达到目的,但若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教师就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不仅学会了一首歌,而且了解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音乐也真正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
如教学《草原上》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歌曲所表现的内蒙风情,教师利用课件根据歌曲所描绘的音乐内容,设计了几个场景画面,帮助学生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达到表现音乐的目的。其中有一场景为“安静的大草原”,当画面配合音乐播放出来时,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的眼睛都整齐地关注着屏幕的变化,随后问及他们的感受时,学生会发自内心的说:“大草原真美呀”;“一眼都望不到边的”;“草丛很绿,还随风轻轻晃动着,羊儿一群群的像天上的白云„„”“欢腾的大草原”这一场景伴《赛马》音乐播放,里面包括了蒙古族的赛马会,摔跤比赛,民族舞蹈表演等。学生们情绪高涨,仿佛身临其境。通过几个场景画面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草原的广阔,自由,也了解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勇敢勤劳的品质和风俗习惯等一系列民族文化。
(五)长久保存,资源共享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材料,具有可以长久保存,广泛传播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信息知识的传递方式对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中,许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教案,由于保存不便,缺乏交流,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遗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了知识和经验的浪费。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都将以电子技术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积累一生的教学成果,教学课件的保存应用将成为其教学生命的延续。当后继教师使用前人的课件时,可以深切地感受和体会他们深邃的思想、丰富的经验,可以根 3
据课程的发展和授课对象的要求,吸收经验,更新完善。
二、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多媒体功能强大,优势明显,但它和其他教育技术一样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信息技术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恰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益,反之,就会喧宾夺主,冲淡音乐教学本身,影响和降低音乐教学质量。
1、不盲目依赖于多媒体教学。
不论什么类型、内容的课,不管有无必要都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不对的。教师运用语言可以达到的效果,却设计成多媒体文字;教师能够现场进行的范唱却要录制成光盘在电脑中播放;课本上印得清清楚楚的歌谱却扫描制成课件,明显就是在舍简就繁、避易求难。排斥传统教学手段,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既是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更为教学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2、信息技术的使用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
音乐教学有着自身的教学规律,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只能起到教学辅助作用,所以不能以违反音乐教学固有的规律来适应信息技术的特点。
3、要注意音乐课件的音乐性。
一些音乐课件使用了大量的画面,很漂亮,情景性很强,非常生动、形象、有趣,学生兴趣很高,但学生的注意力都被画面吸引去了,冲淡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体的音乐想象自由;很多课件收集了大量的相关学科知识,从文学到戏曲,从舞蹈到美术等等等,过分的强调学科综合而抹杀了音乐学科的根本特点。
4、不忽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
教师激情语言的引导,充满感情的演唱、即时的伴奏和范奏。这种教师示范作用和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是任何现代化手段也无法替代的。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不能冲淡和改变音乐教学所固有的和谐情境和氛围。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的确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但须明确的是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其根本是为音乐教学服务。总之,我们要处理好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之有利于真正的音乐教学,为音乐教学注入新的、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2]《儿童音乐》 2005年第2期
[3]《轻松制作音乐教学课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