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汉代王充 《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宋代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
历来少年得志者无不令人称羡,然而若能大器晚成,则更令人钦佩。年迈之际,还能守着一份信念和执着,着实不易。曹孟德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等豪迈。纵观中国历史,大器晚成不乏其人,而最著名的、最为人称颂的当数下面五位。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著名的定军山一战,黄忠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被刘备封为后将军。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
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站队,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导,很重要。
5. 苏洵
苏洵乃苏轼之父,“唐宋八大家”之一。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
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