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其人其书(节选)
罗安宪
在《老子》这本书中,有这样几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第一个观念是道的观念,第二个观念是自然的观念,第二个观念是无为的观念,第四个观念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第五个观念是贵柔处弱的观念,我想分别讲这几个基本的观念。
老子的道
老子对道有了一种**性的改造,他说有所谓的人道,有所谓的地道,有所谓的天道。在老子之前人们都讲到人应当依存于地,地应当依存于天,老子就讲天之上又是什么?他认为人道也好,地道也好,天道也好,在这个之上有一个不变的、永恒的东西,这个永恒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道。也就是说老子,他是要把人的眼光引向天之外,我们一个人可以看到身边的事物,看到人、具体的物,人与物之外是什么?看到了空气,再把你的眼光朝上看,看到了天,那天之外又是什么?人也好,地也好,天也好,我们周围所看到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存在?像这些问题,就变成了老子的问题。老子提出一个道,就是要把人的眼光引向天外,要为整个人这个存在确定一个基础。
道的演化
怎么演化的呢?《老子》的第42章讲了这样一段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有这样一个顺序的。这个顺序是什么呢?
首先“道生一”,这里的一是指气,忽然之间由原始的浑沌,道可以说是原始浑沌,“道生一”的过程,就是道变成了原始浑沌之气的过程,是一股清气、流气,这就是所谓的“道生一”,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说,“一生二”,这种清阳的气一分为二,变成了阴阳二气,这里讲到的“一生二”就是这样一种原始浑沌之气发生分化,分化为阴阳两种气。阴阳这个概念,也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人把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简单地来讲,就是所谓的阴与阳,阴与阳不简单地来讲,就是阴气和阳气,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一生二”就使一种气就变成了两个事物。比如说天为阳地为阴。“一生二”也可以解释为这样一个原始浑沌发生改变以后,清气上升变成了天,浊气下降变成了地,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二生三”有了阴气和阳气,这两个气又相互的交合,阳作用于阳,阴作用于阳,由于这种作用,使对方都发生一种改变,产生出一种新的气,这种气就是所谓的合气。这个气中既有阴又有阳,就像父母一样,后来生了一个孩子,但是父母生完孩子以后,并不是说父母就不存在了,因此就有了三,这里的“三”,就包括了父母和他的孩子。有阴气,有阳气,有阴气和阳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出的一种新的气,这种气就是合气,这就是所谓的“二生三”,这是第三个阶段。
有了这样一个“三”,三不简单的是一个实数,也是一个虚数。作为实数来讲,它讲的是阴阳二气,再加上合气,所以说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三”。但中国人讲到“三”,它又是一个虚数,“三”意味着多,“三”并不简单就是一二三的“三”,它意味着众多,有了“三”,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出现的。所以第四个阶段,就讲到“三生万物”,由三就演化成为万物,这个万物不简单是天地之间的万物,有天,有地,还有天地间的一草一木、一走一兽、一虫一鱼都是万物,人也是这万物中的一物。这是老子对于宇宙演化的一种观点。
道的演化与西方观念的不同
这样一种演化的观点如果和西方基督教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就会认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这个很大的不同是什么?在西方基督教看来,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后来最后创造了人,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人呢?上帝造万物,是把万物供奉给了人,人是宇宙的中心,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为人服务的,而人是上帝的儿子。这里有一个明显的,和中国文化不同的,就是造物主的观念,有一个人是宇宙中心的观念。而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没有这些,它没有造物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没有造物主,而道是里一种自然的演化的过程,演化的过程变成了一,变成了二,变成了三,变成了天地万物,这是一个不同。
第二个不同,人并不是天地间,最为尊贵的东西,人只是天地间的普通的一物,所以后来中国文化讲天人合一,西方文化为什么就没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有天人合一的这种观念?因为人只是宇宙间的普通的一物,没有一个造物主,造出来天地万物是供人使用的,人没有这样一种资格去掠夺、摧残天地间的其它的事物,因为没有事物赋予人这样一种权利,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演化的过程,都是由道演化过来的。
事物的相反相成
在《老子》的思想中讲到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一个,必然有另外一个。“反者道之动”是在讲到对立的两个方面,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态。在《老子》的第二章也讲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里就讲到了有无,讲到了虚实,讲到高下,讲到难易,这一切都是相反的,但都是相成的。因为有了上,所以有了下;因为有了无,所以有了有;因为有了难,所以有了易;因为有了美,所以有了不美。美与不美,善与不善都是相比较而言的,世间没有绝对强的东西,也没有绝对大的东西,没有绝对美的东西,也没有绝对丑的东西,美与丑、难易、大小都是相比较而言的,相对于他者而言,大的可能就变成小的了,小的也可能变成大的了,美的可能变成丑的,丑的也可能变成美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有了美,就有了恶,有了恶,自然就有了美,美与丑之间是相比较而言的。
几个基本概念的关系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说把《老子》哲学的基本观念都讲完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都讲了哪些基本的观念:我们讲了第一个是道,第二个是自然,第三个是无为,第四是无为而无不为,第五是贵柔处弱。
这里边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讲到《老子》哲学的一个基本的范畴是道,道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本根,天地间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成的,都是由道生发出来的,而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而自然就是自其然而然,自然是道的基本的属性。
作为我们一个人也应当遵从自然,但是我们一个人如何达到自然?我们是通过无为而达到自然、实现自然,无为是达到自然的一个途径。所以第一层是道,第二层是自然,而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
无为在《老子》看来,表面上来讲是一个消极的,但是它可以达到无不为,无不为是通过无为而达到的,但这种无不为又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结果。对于无欲之人而言,无为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对于有欲之人而言,可以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
如何去达到一种无不为呢?除了无为之外,还有一种途径,就是贵柔,就是处弱,以低下的姿态,以一种柔弱的姿态面对一切,这样的做法代表了《老子》哲学的一种基本的倾向。
《老子》哲学告诉我们,这五个概念中最为重要的仍然是自然。我刚才讲到,自然是自其然而然,没有外在约束,没有外在强迫,道家强调的是自然。如果说一个人为追求自然而自然,这种自然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内在的心里边怎么想,真实的心理状态是什么,然后把真实的心理状态表现、表达出来,不加掩饰、修饰,这就是一种自然,但这只是自然的一个方面。《老子》所强调的自然还不仅如此,《老子》所强调的自然更为重要的是一种不强、不违背外在规律,所以这个自然是与无为相联系的。如果没有无为作为修饰的一种自然,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那么我今天想骂人、今天想杀人放火、我就去杀人放火,我就去骂人,那是自然吗?那不是自然,其实自然是要通过无为来做为补充的。

无为在后代的影响是什么?更为重要的影响是,讲到一种政治,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有的人强调的是无不为,你可以强调无不为,但是我们也可以强调无为,因为无为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状态,是一种很好的生活。这样一种无为从另外的角度来讲,就是柔、就是弱,任何人都在教导别人应当怎么争强好胜,而《老子》哲学却告诉人们是贵柔、是处弱,贵柔处弱也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生活。
《老子》的哲学是一种智慧,智慧不简单的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是我们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准则。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是讲到的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我们个人安身立命的准则。所以《老子》哲学不仅具有政治学的意义,也具有我们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哲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