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归算法理解 递归算法理解 在情境中理解算理

  经常听同事在谈及简便计算教学时,总会提到乘法分配律难教,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并领悟乘法分配律即(a±b)c=ca±bc的内涵,并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103×12=100×12+3,101×85=100×85+100,99×78=100×78-1,20×55=20×50×5。

  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和含义,没有在心中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模型。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利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借助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算理。书上提供了这样的情境:四年级同学植树,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老师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尝试解答,列出两种算式:(4+2)×25=6×25=150(人),4×25+2×25=100+50
  =150(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方法的算理及思路。学生会结合图意讲出:(4+2)×25等于25个6,因为每组4人种树,2人浇树,也就是每组共6人参加植树,25个组都是这样安排的,所以用(4+2)×25。而4×25+2×25的理由是分别算出种树、浇树各有多少人,即25个4加25个2也是25个6。然后让学生结合情境观察并归纳两个算法的联系,学生发现:(4+2)×25=4×25+2×25。左边是4与2的和乘25,即25个6,右边是4与2分别乘25,即25个4加25个2。这样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借助几个几相加初步感知了:两个加数的和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
  结合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内涵的理解。老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用乘法分配律解答的问题。如:订一份《数学报》每年22元,甲班订57份,乙班订43份,两个班共付多少元?学生会出现两种方法:(57+43)×22,57×22+43×22。老师问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自然会想到用(57+43)×22更简便,即用了100个22元。老师继续问:如果用57×22+43×22怎么算更简便?学生会这样理解:57个22加上43个22也就是100个22,即2200元(注意:一定要让学生结合情境讲清算理)。也可设计变式题,如学校要在每个班选15个男生,12个女生参加书法比赛,全校共36个班,选出的女生总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学生也会很自然地列出算式:(15-12)×36,36×15-36×12。老师可让学生分别说算理和思路。这样结合大量的生活实例,学生能用“几个几”相加减来理解算理,在心中构建起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理解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后,老师应设计一些更灵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怎样计算更简便。如:103×57和99×57,让学生举实例说明这两题的简便算法,并说出算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下列题目就迎刃而解了:193×3+193×5+193×228
  ×225-2×225-6×225337×108-337×7-337,3.14×72+3.14×27+3.14。
  在简便运算教学中,借助情境理解简便计算的算理,学生能在情境中灵活、自觉地运用简便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到简便计算带来的快捷、方便。(作者单位:湘潭市雨湖区风车坪学校)

递归算法理解 递归算法理解 在情境中理解算理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4751/349480159491.html

更多阅读

递归法与回溯法一 php递归法

  看过这样一道题,问,“程序结构化设计的三种基础结构,顺序、选择、循环是不是必须的?”当然,你知道这样一个论断,只要有这三种就足够了;但是能不能更少呢?答案是“可以”,原因就是递归能取代循环的作用,例如下面的对一个数组里面元素求和的

背包问题算法 背包问题递归

0/1背包问题 1. 问题描述 给定一个载重量为m,n个物品,其重量为wi,价值为vi,1<=i<=n,要求:把物品装入背包,并使包内物品价值最大 2. 问题分析 在0/1背包问题中,物体或者被装入背包,或者不被装入背包,只有两种选择。 循环变量i,j意义:前i个物品能

理解递归的工作原理 怎么理解递归

为了理解递归的工作原理,你需要追踪递归调用的执行过程,所以让我们来进行这项工作。追踪一个递归函数的执行过程的关键是理解函数中所声明的变量是如何存储的。当函数被调用时,它的变量的空间是创建于运行时堆栈上的。以前调用的函数的

声明:《递归算法理解 递归算法理解 在情境中理解算理》为网友我会灭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