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个民宅、包个宾馆房间就可以拉客人来做美容,打上一针就可以除皱纹瘦脸蛋,喜欢哪个明星的眼睛就可以给你做那样的双眼皮……不管是大街上、电视里还是新兴的微信朋友圈里推出的广告,林林总总的整形美容机构推出了包罗万象的服务,使得爱美人士趋之若鹜,但也由此引发很多消费者为求“美”而付出惨痛代价的事件。
百姓想美应该选择哪里?如何才能擦亮眼睛避免伤害?本报特邀黑龙江省整形美容行业的权威专家为广大读者披露行业里的十大乱象,并给予消费者相应的建议。
乱象一:灭菌消毒难达标
近日,哈尔滨市卫生监督部门接到举报,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赴一所写字楼,对那里的几家美容院进行检查。执法中发现,这些美容院的卫生消毒形同虚设,而需无菌操作的医疗美容项目则根本没有灭菌措施。
风险提示:消费者一定不能忽视考察美容机构的卫生消毒情况,特别是需要进行医疗美容的项目更要认真选择。要看环境是否洁净,是否具备清洗、消毒、灭菌设备,操作程序是否符合标准等,特别是一些复杂的医疗美容项目,是否事先做化验、检查等。如果这些不过关,轻则引发皮肤病、感染、瘢痕等,重则毁容或传染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乱象二:无资质也敢动刀
从近几年卫生监督部门检查反馈的消息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美容行业都存在非法或超范围经营现象。美容分为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两类,生活美容只能做洁面、护肤等无创的皮肤美容服务,而像割双眼皮、文眉、填充假体、注射药品、隆胸等都属于医疗美容范畴。
风险提示:无资质、超范围,我国很多地方的美容整形市场都存在这些现象,有些人毫无经验,仅在大学附近租个民宅或在宾馆里包个房间就敢开门营业。由于他们提供的价格比正规医疗美容机构要便宜很多,再拿一些假案例来忽悠,因此吸引了很多人,特别是那些经验少图便宜的年轻女孩。
在选择医疗美容机构时一定要谨慎,查看其是否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业人员有无《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和《医学美容主诊医生资格证》。在做一些整形手术项目时,还要看其是否具备基本的抢救和监护医疗设备。
乱象三:微整形用品掺假
近年来,打瘦脸针、美白针、注射玻尿酸除皱、填充等广受欢迎,因为不用动刀、创伤小,短时间内就能变美变年轻。百姓对此了解不多,普遍认为这些微整形方式没有多大风险,而各美容机构受利益驱动纷纷开展,一时间微整形项目铺天盖地,但也成了投诉重灾区,媒体曾多次报道因注射美容产品不当致人死亡的案例。
风险提示:微整形并不意味着风险低,由于操作人员没有美容整形知识,不懂解剖结构,注射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导致消费者毁容的不在少数。微整形属于医疗美容行为,由于注射部位往往是眼周、额头、太阳穴等重要部位,其风险甚至大过手术整形的风险。一旦注射的位置不准确或使用浓度、剂量过大,会造成肌肉麻痹、面容僵硬、偏瘫、器官坏死、神经系统受损、血管栓塞等,甚至导致失明及死亡。
另外,网络或微信朋友圈里售卖假冒伪劣玻尿酸等注射药品的也不少见。以玻尿酸为例,正规医院出售的玻尿酸每支需几千元,而网上、朋友圈等渠道同样剂量的药品最低售价只有几十元。一些不良商家受暴利驱使,将国家明令禁止的奥美定假冒玻尿酸,或以肉毒素等来欺骗,由于也有一定效果,消费者在短期内无从发现,但经过一段时间,不良后果即会产生,而此时往往已找不到商家,维权索赔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百姓切勿贪图便宜,不要轻信离谱的低价产品,一定要选择正规整形美容机构,由有资质的医生操作。
乱象四:整形医生几天速成
“学费8800元,学期仅5天,哪怕零基础,你也能迅速成为微整形医师!”类似这样交几千块钱就能速成为整形医生的所谓培训广告很多,外行看起来操作简单的微整形,实际上是需要专业技能的。
风险提示:整形美容医生不可能速成,通常我国的医生是在正规医学院校经过五年大学培养的,还要经过一到两年临床科室的轮转,对整体医学有一个大概了解和经验,然后考取执业医师证。进入医疗美容行业,至少还要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实践才能独立操作。这样算来,要经过近十年的培训,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专业医生,那些号称三五天就速成的医生只是学了皮毛,实际上肯定不合格,没有资质或操作不规范,很可能发生事故造成患者死亡。
乱象五:免费体验隐含陷阱
目前,“美容皮包公司”层出不穷,他们往往雇人在商场、超市等处,以免费体验、会员优惠或赠送礼品的方式拉住消费者诱惑办美容卡,这些机构通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消费者发现上当后所受经济损失往往难以追索。

风险提示:面对形形色色的免费体验等宣传,要理性判断、谨慎消费,不要贪便宜,选择正规场所,办卡也尽量避免预存过高金额,妥善留存消费单据。
乱象六: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
由于韩国影视剧的渗透,一些美容机构趁机大肆宣传“韩式概念”,推出韩国时尚整形美容模式,如韩式双眼皮、韩式埋金线、韩式上镜脸等,其实这都是商家为迎合“哈韩一族”的心理而进行的广告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