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171】东北农家红红火火过大年系列3——杀鱼
农历大年初五,民间传说中的财神的生日,又赶上公历的2月4日立春。在这样的一天,并非所有人都会上庙烧香拜财神,譬如在鸭绿江与黄海交汇地带的渔家,一般会用杀梭鱼吃梭鱼(也可以是别的鱼)的方式给这一天赋予“连年有余”的含义。这个习俗由来已久,甚至要求操刀杀鱼者必须是未婚(传统的“未婚”和现在的“未婚”形式相同,但本质上大相径庭)女性——这种规定在早些年不算什么,但在现如今,却显得严苛和不切实际。此一时彼一时——很早年为什么要有这种在如今看来奇异而严苛的规定?据老辈人解释说,这里有索(跟梭鱼的梭谐音)财要“干净”的象征意义——显然跟传统文化理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吻合的。当然,在时下,除了极少数有条件的还能严守传统,大多渔家已经做了顺应时代的变通。(本组图片拍摄于大年初五的晚上)
梭鱼是鸭绿江和黄海交汇处常见经济类物种,深受当地人喜爱。
梭鱼的身体细长,最大的梭鱼有1.8米长。梭鱼大都个头较大,图中的这条基本属于普通版,但跟一般鱼类比起来也算是大家伙了——长度60厘米左右、重量近10斤。
这条长60厘米左右、重近10斤的梭鱼即将被摆上案板。
梭鱼被放在案板上打鳞。梭鱼的头是三棱形的。
被打掉的鱼鳞。
去鳍。
去尾。
去脊。
扒腮。
去腮(去掉腮部多余的成份)。
去掉腮部多余成份后,鱼眼露了出来。
给梭鱼开膛。
梭鱼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泥沙从被不慎割破的鱼肠中渗出。)
剖鱼腹、清内脏。
梭鱼的内脏被清空。
剁鱼块。
案板。
洗净的鱼块。
食用油入锅。
自家发酵的大酱。
鱼块入锅瞬间。
放入少许的盐。
翻炒鱼块。
待入锅的酱油、蒜片和十三香。
调料下锅。
调大酱。
调好的大酱下锅。(随后还要放入料酒、糖和醋等。)
灶坑的火。
大酱焖出的鱼块已经变成酱红色。
装盘。
再贴几张煮虾爬子——
生虾爬子。
大锅里的水烧沸。
虾爬子入锅变红。
虾爬子装盘。
当晚的主食是发糕。农历大年初五这天正值立春,跟东北很多地区不同,鸭绿江和黄海交汇地带人家的餐桌上摆的不是春饼,而是发糕、鱼类以及其他海鲜,也算是靠海吃海的一种饮食风俗吧。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