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手才入门,苦于漂像难懂,提竿时机把握不准,特寻得漂像贴一篇,供大家一起学习
1.浮漂轻点轻触。多为鲫鱼在试探,连点连触则提竿。
2、浮漂微微上升一点,徐徐下沉一目半目。说明鱼已吃稳,可提竿。
3、尾漂缓缓顶起,只送半粒最多一粒,然后浮漂不动(有时被误认为是小鱼闹或碰线),是提竿时机。
4.浮漂偶尔慢慢下沉。不可忽视,动作愈慢,鲫鱼愈大。
5.星漂微微颤动后,略沉半粒至一粒,漂动即停止。这时提竿时机是浮漂刚刚下沉,其过程很短,垂钓者若不是精力高度集中,稍有迟缓,即可痛失良机。
6.浮漂一点一点,连续点动,动作很小。也是鲫鱼已吃稳的迹象,即可提竿。
7.浮漂点动后,接着慢慢上送。动作愈慢鲫鱼愈大,动作速度快多半是小鲫鱼。
8.浮漂轻轻斜向移位,或平移,或微沉,都要及时提竿。
9.浮漂有力猛点时。只点一下动作大,不下沉也不上送,鱼饵已吃到嘴里,鱼儿较大应及时提竿。
10.浮漂横向移动,还有点向下的动作,即提竿。
11.浮漂横移。不送漂也不黑漂,只作平行横向移动,此时鱼已咬钩,可提竿。
12.未见浮漂下沉,但送漂时往往是大鱼。说明鱼已吞饵,提必获鱼。
13.浮漂微微颤动时,连续不停,鱼已咬钩。
14.浮漂突然快速下沉,或快速上送,多半是小鲫鱼咬钩。
15.浮漂横卧水面不沉不动。这往往是大鲫鱼半路咬钩,及时提竿起鱼。
16.浮漂在水面微微连续点颤、轻送或轻沉,是鱼咬钩,应及时提竿。
17.找窝试点时,空钩下送,浮漂不下沉或突然下沉。这往往是鱼咬空钩,不可忽视,及时提竿可得鱼。
18.送漂后浮漂迅速恢复原状,漂相为一粒送平后又恢复原状。出现这种现象多为虾蟹脚爪拨动所致,起竿多为空钩。
19.黑漂后迅速恢复原状,漂相为一粒粒斜向入水,然后恢复原状。多为小杂鱼咬钩捣乱。
20.浮漂在水下忽闪一下。这鱼儿碰线所致,不用提竿。
相,即是鱼漂表达鱼讯的动态形式。真实的鱼讯,反映到鱼漂(立漂或星漂)有很多种不同的动态形式,最基本的是上送与下沉两种。上送与下沉有不同的速度、力度和幅度,又演绎出很多种形式,例如,有速度有力度的下顿,鱼漂全部沉入水中的黑漂(闷漂),大送漂,小送漂,领漂,颤漂,点漂,等等。为何有不同的漂相,种种漂相与哪些因素有关?对这一问题多一点认识,对提高钓技和增加钓趣,大有裨益。
笔者认为,漂相与线组结构和状态、水情、鱼情、天气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漂相与线组结构和线组状态
在悬坠钓法中,下顿的漂相主要出现在钓灵之中。当钩饵轻触底时,鱼儿俯身吞饵,钩饵向上移动,漂微微上拱;饵钩过唇,鱼口吻的钳位作用使子线获得一定的张力,从而给线组主体一个向下的作用力。由于鱼吞饵具有瞬时冲击力的特性,所以,线组的鱼漂表现出有力的快速的下顿。下顿的幅度与漂体大小和漂尾粗细有关。漂体小,漂尾细,下顿幅度大。但在钩饵卧底时,难以表现出这种“瞬时的冲击力”。子线弯曲程度越大,越难以表现出下顿,而以送漂或黑漂居多。
星漂沉底钓组,子线(脑线)长短与漂相有一定关系。子线较长(例如大于8厘米),多为黑漂;子线较短(例如3厘米),多为送漂。通心坠(孔径大于1毫米)基本上表现为黑漂。
星漂沉底钓组,超轻坠(坠重小于0.2克)多表现为匀速的送漂或黑漂,而重坠(坠重大于1克),多出现间断的点漂。究其原因,坠较重时,吞饵障碍较大,鱼儿不敢贸然吞下而是吞吞吐吐(弃之可惜吞之又怕),所以出现点动漂相。钓者只见漂点动,抓不住恰当的提竿时机。遇到这种情况,可考虑改变坠子重量,降低吞饵障碍,改变漂相,易于提竿中鱼。
钓饵的种类及状态,也影响漂相。蚯蚓饵产生的漂相最为明显。鱼儿含蚯蚓后,无论送漂与黑漂,幅度都比较大,易于观漂与提竿。如果是小粒面饵或商品饵,漂相幅度较小,观漂提竿需要抓住时机。鱼儿口腔小,而饵团偏大,难以吞进,也容易形成点动漂相。
二、漂相与鱼情、水情
⑴鱼的品种及大小
鱼的品种、大小不同,漂相也会不同。鲶鱼、黄颡口腔大,吞饵猛(甚至吞入胃中),贴底游动,稳稳黑漂。草鱼边吞边拖,也以黑漂为主。当草饵的长度较大时,草鱼不是一口吞下,而是逐段吞食,所以见黑漂提竿宜迟不宜早,提早了容易脱钩。最好数一、二、三再提竿。
沉底坠钓大鲫鱼、鲤鱼时送漂居多。个头大的鱼,吃食斯文缓慢,俯身吞饵,抬头平身,钩饵向上移动的幅度就足够大,表现在漂上是大送漂。小鲫鱼个头小,抬头平身钩饵位移小,送漂幅度自然小一些。
麦穗鱼,口腔小又有快速游动快吞快吐的习性,含着饵料的边缘迅速拖走,又迅即吐弃.小白条,口腔虽大,也是飞快游动,快吞快吐。漂相为急速下沉或急速上送或上蹿下跳,速度变化大,快拖(快送)快停,拖拖停停,力度却小。提竿白忙乎,十有九空。遇到这种情况,除采取一些避开小杂鱼的措施外,更要耐心和细心,从杂乱的信号中,细辨有效鱼讯。时间长了,练得多了,小杂鱼和鲫鱼的鱼讯是容易区分的。鲫鱼的漂相,比较而言,一是比较沉稳缓慢,二是漂的移动速度比较均匀。
虾、蟹的漂相不象小杂鱼那样急促,而是十分轻微徐缓地平移。
⑵不同钓场的不同鱼情
不同钓场具有不同的鱼情。鱼池中的高密度的饲养鱼,抢食凶猛,表现出的漂相与水广鱼稀的自然水域的漂相有很大的区别。前者下顿十分明显。在标准池中或一般的养鱼塘中垂钓,多是抓住鱼吞饵的第一时间提竿,钓“口动漂”,即鱼儿口一动,见下顿就提竿。下顿,表明钩饵己经进入鱼儿口腔。快速提竿,快速上鱼,正符合竞技比赛的要求。在鱼儿密度很高时,漂下沉过程中就有鱼接口,因此鱼漂下行中的任何异常变化(站立迟缓、站立时间稍长、下降加速、停顿、上顶)都是有效鱼讯。谁的钓组调整得好,谁识讯如神,谁动作干净利落,就是技高一筹。
在自然水域垂钓,由于野生鱼抢食不猛,警惕性较高,吞饵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有个吞吞吐吐的试探过程。一口吞下而且坚决不吐的情况较少,钓“口动漂”不怎么现实。比较实在的还是钓“体动漂”,即在鱼吞饵入口后抬头或游动的第二时间提竿。这时,漂相己经不是一顿,而是比较匀速的下沉或上送或领漂。这样的漂相,可以“确认”钩饵正在鱼儿口腔之中。还有一点要提及,自然水域中小杂鱼多,如果见漂动就提竿,恐怕累死不讨好。
不同的鱼池,不同的自然水域,鱼情千差万别,漂相没有固定的模式。
即使在同一鱼池同样品种同样大小的鱼,鱼情也未必完全一样。有的鱼抢食凶猛些,有的鱼斯文些;有的鱼横向拖饵,有的却向上游动。
⑶不同的水情
水的肥瘦、深浅、清浊等也影响着漂相。肥水中鱼儿无饥饿感,吃食轻微,鱼漂动作较小。而瘦水中鱼儿较饥饿,吃食较猛,鱼漂动作的速度、力度和幅度较大。在浅水或清水中鱼儿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一边吞饵一边注视着周围环境的“敌人”,匆忙进攴,迅速逃离,黑漂较多。深水或浑水中,鱼儿不慌不忙,从容不迫,送漂偏多。
三、漂相与天气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阴晴风雨,也影响着漂相。气温适宜,鱼儿游动活跃,鱼漂动作幅度大,黑漂送漂都会出现。气温、水温、气压等的变化,可导致泳层上移。鱼儿吞饵后往上游动,容易产生送漂。气温、水温很低或气压低或温度太高,鱼儿懒游动懒开口,漂相动作轻微。例如隆冬季节,很难看到大幅度的黑漂或送漂,能够看到鱼漂的轻微动作就很不错了。沉底坠钓法,水温较高上送居多,水温低下沉较多.
四、漂相与钓鱼
⑴认识漂相的多样性及原因
漂相的多样性,决定于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前述的一些影响漂相的因素是可以认识的,但要注意,实际上不是只有一种因素起作用,而是很多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因此,在垂钓过程中,认识漂相要分析方方面面的影响,要找出决定某种漂相的主要因素。正因为多因素的影响,漂相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在气温较高时,草鱼也会送漂,鲤鱼、大鲫也会黑漂。鱼个头较大抬头有力时,较重的通心坠也会送漂。
特殊的漂相总是有特殊的原因。最近一次野钓,笔者在马家坝上、下两个石河堰钓鲫。鱼个头差不多,同样的气温、水温,同样的钓组、钓饵,上堰的鱼多送漂,下堰的鱼多黑漂。怎样解释呢?我注意到上堰无小白条,而下堰小白条很多。由于小白条抢食凶猛,影响了鲫鱼的吞食习惯。为了争食,下堰鲫鱼改变了斯斯文文的习性,快抢快走,产生了黑漂这种漂相。
⑵调控漂相因时因地因鱼而变
影响漂相的某些因素例如天气、水情、鱼情难以改变,但某些因素例如钓组结构与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因而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漂相。调控漂相的一种情况是使漂相变得很有规律,以便观察和把握。例如,改重坠为轻坠或超轻坠就可能改点动漂相为黑漂或送漂。如果喜欢看送漂,星漂沉底钓组子线可调短。悬坠钓法采用钓钝的方法或在子线上加小坠的方法(小坠离钩约3厘米),也容易产生送漂效果。如果喜欢看黑漂,星漂沉底钓组子线宜长或采用通心坠(孔径要大些)。
调控漂相的另一种情况是,使漂相的幅度增大,便于观察和把握。例如,隆冬、早春季节,气温低,鱼儿吃口很轻,悬坠钓采用小漂、细漂尾、钓灵,可增加漂相的明显程度。星漂沉底钓法改轻坠为超轻坠,将浮子大改小、多改少,或由沉底坠改为悬坠,也可增加漂相的明显程度。
⑶看漂相与提竿因时因地因鱼而变。前己述及,鱼池和自然水域垂钓,观漂和提竿的方式方法似应有别。秋、夏和隆冬季节,观漂和提竿也应有所不同。隆冬季节,悬坠钓要看小漂,即看漂尾一目、半目甚至半个黑格的位移,星漂超轻坠沉底钓组注意力要集中在水面下浮子的细微升降。
漂相的形式有多种,漂相的幅度、力度、速度有差异,但提竿时机的把握还是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例如钓体动漂。鱼儿含钩饵于口中,或抬头或游走,鱼漂的移动(无论向上、向下、斜向,无论快慢,无论幅度大小)有连续和匀速的特征。抓住“正在进行”的连续匀速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竿,十拿九稳中鱼。大黑漂大送漂容易把握,而看小漂有一定难度。虽然小漂的幅度小、速度慢、时间短,但在小幅度里、在短时间里也包含连续匀速的“正在进行移动”的过程。眼、脑、手配合,去抓住“正在进行”的过程,需要多多练习。
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千变万化,漂相并非上述那样简单和规范。所提供的仅仅是一般的情况,仅供参考。错误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