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杨云红 赵计香
来源:《中国新课程教育教研》2013年第08期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探究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标志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心理学家也曾实验证明,一个人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的优劣,在智商相同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这个人对于这一事物兴奋程度,而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自学中,如何使学生对自学的兴趣得以加强,我觉得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扩展语文自学兴趣的广度
兴趣的广度是指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它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经常注意多方面的新问题,增长新知识,丰富生活,提高自学能力,促使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当今的语文课堂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无所不容,是其它科学所不及的。首先,语文的自学必须是先广博方可变通,如仅仅只是陷于狭小的“小语文”圈子之中,这样新的信息量得不到丰富,同样,知识也得不到延伸。
加大信息量,增加知识的延伸,是指将与每一课或每一单元书本内容相关的信息经过筛选传达给学生,使之与书本内容结合起来学习,获得全面的知识,也是提高兴趣的一个手段之
一。比如,我在教《火烧赤壁》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找些关于“三国”的有关于“周、诸、曹、孙、刘”的个人小结资料,先让其明了《火烧赤壁》的前前后后,而我在其同时,也画了一个关系构成图和“三国”的地图,对学生的资料预选,拿出标准和要求,并且,准备评选最佳“资料员”并给予奖励。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自学过程中,兴趣更浓,并且,在“知”的环节中,各抒己见,大放光彩。
2探究语文自学兴趣的深度
兴趣的深度是指对象需要认识和获得的深刻程度。如,有些学生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局部现象产生兴趣,有些则对事物的本质的规律以及人们尚不了解的现象发生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到更高层次,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个性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在“结”的最后一个小环节——质疑、解疑方面下功夫。
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古诗的学习中,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夜归人”的理解上,把“夜归人”理解为借宿的人(即作者),把“归”理解为宾至如归(行人在风雪之夜行到一个可以投宿的地方,芙蓉山主人热情接待了这位客人,使客人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以外,还是把“夜归人”的“人”理解为主人自己,把“归”理解为回家,即旅人已经就宿在主人家,夜里听到狗叫,知道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这种观点让学生自己谈自己的理解,并设身处地的加以体会,如果你是作者,在风雪之夜,有何感觉?你认为哪种理解更为合理?并
表白自己的观点,摆出充分的理由,使学生通过质疑,自己开动脑筋,多发展“直观思维”,拓展其思路,增强其想象力的培养,使自学兴趣在深度上得以加强。
3保持语文自学兴趣的稳定性
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也称兴趣的持久性,有的学生兴趣很不稳定。保持自学兴趣的持久性,首先让其明了,自学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明了语文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并且与我们的平时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比如故事会、社会调查、小型话剧等一些形式来进行丰富。其次,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效果来激发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提高自学兴趣。如和蔼可亲的态度,善于控制和表达感情,主动创造民主、融洽气氛,或适当的小幽默、小游戏,激发其在“乐”中求知,陶冶情操。教师对教材的动情之处加以良好的处理,达到引人入胜。
自学兴趣的广阔性、深刻性有机结合,长期的保持下去,久而久之,必定使学生在自然的学习中产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品质,达到语文工具性的要求,政治性的要求,这也是对中国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有力的挑战和促进,从而达到“大语文”的目的和要求。
4熟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词语理解
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翠鸟》一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美的词有“小巧玲珑”。这个词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是“形体小而精巧”的意思。这是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本文用它来描写翠鸟的外形美又是什幺意思?我指导们学生反复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学生最后弄清楚了“小巧玲珑”一词在本文是说翠鸟很灵巧、灵活的意思。同时,我们还把“贴着”的“贴”,“疾飞”的“疾”这些词放在句子中,用做手势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推敲理解。我们出示了这样两组句子:“翠鸟贴着水面飞”和“翠鸟贴着水面疾飞”,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理解了“贴”是紧靠水平,几乎挨着水面,“飞”字的前面加上一个“疾”,表示翠鸟飞得很快的意思。这两组句子中的“贴”与“疾”字用得好,向我们展示了翠鸟飞行的高超本领与飞行的速度。翠鸟又为什么能贴着水面疾飞呢?我们又让学生反复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不仅知道翠鸟能贴着水面疾飞与它的外形有关,而且对“小巧玲珑”一词又加深了理解。
5精读课文,在了解词句的运用中理解课文内容
我们的教科书,是我们语言文字的典范。它那简洁的语句,优美的文字,把世间的万事万物描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们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特别是描写西沙群岛鱼多这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进行描述。在描述过程中,指导学生找出了“成群结队”、“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词句,再让学生朗读写鱼多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将这两个词句分别用在段头、段尾这个问题,经过反复朗读课文思考,弄清了作者是意在分别总述,总结西沙群岛的鱼多。学习这一段的过程中,还知道了作者用“有的……有的像”的句式,突出了西沙群岛鱼的有趣特点,用“布满彩色的条纹”“一簇红缨”等比喻,形象
地描述了西沙群岛鱼的形状、色彩。在此基础上,我们出示了“有的……有的……”,“有的像……有的像……”等句式让学生进行练习,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尝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自学能力。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