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早期的岩画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儿童画,其绘画的目的、意义都是人类早期思维活动的天性,是从人类无意识地“涂鸦”到有意识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再现。虽然,岩画的题材内容相当广泛,但岩画的最初萌动则与儿童画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极为相似。大致分为涂鸦期、象征期、意象期到写实期。当然,岩画与儿童画都是渐变的,没有隔裂的痕迹,没有截然的阶段。

众所周知,岩画是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和原始的造型艺术。它以刻制和涂绘的图像形式,记录了人类的早期活动,记录了原始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乃至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活状态和感受,蕴藏着人类发展史中各阶段的劳动方式、生活实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信仰活动等,以及人类与大自然的种种关系。这种图像的意义,大致是一种记事的,或是先人对自然和自我活动的感受。
从古到今,人类都有一双自我审美的眼睛,特别是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们,各有自己的生活天地,各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世界,因而对客观世界都有不同的感知方式。如果说,岩画是原始人类劳作之余的有意识地涂鸦和刻绘,那么原始艺术就是从“有意识”开始,发展中又逐步赋予了岩画的趣味和灵魂。这种“灵魂”可能是“有意识”中的求解之谜,也是记述故事和寄托“灵魂”的方式。有趣的是,原始人类一旦形成“灵魂”观念之后,自然会把这个观念从人的自身外推到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万物之上,萌发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是原始人类观察世界总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属,由此而产生各自感知方式的神秘性。
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稚拙,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对某种幼稚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中国岩画大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分布在广西左江流域,以及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磨制、敲凿与线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除此,新疆岩画多为生殖崇拜的内容,这些图像大多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凿刻或磨刻的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
与南北两大系统不同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画却自成体系,都是抽象性的符号,用磨刻的方法制成。其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如果我们在地图上连接东南沿海的岩画遗存点,会发现这些岩画点都紧依海岸线,离海岸线较远的岩画点的分布明显稀少,但也都傍依在入海的河流两岸。因此,有学者把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画纳入太平洋岩画圈的范围之内。不同的是,东南沿海的抽象性岩画不同于北系岩画的具象,也不同南系岩画的涂绘,就像是站在自己的文化圈里创造出来的岩画。
北系岩画的主要分类为人面像岩画、狩猎岩画、生殖岩画。其中的人物动态较为丰富,仅射箭的姿势就有骑射、步射、仰射、平射、侧身射、半侧身射等,而且赋予了夸张地表现。其他动作还有拜日、连臂而舞、蹲踞、交媾、叉腰、拼杀、骑马、平伸双腿、装神弄鬼等。虽然这些岩画的画面不大,但形象特征明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是人类早期绘画的生命动感,这种动感不同于我们今天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是可以理解可分aIhUaU.COM析的。因为,原始人类受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们受着一种神秘外力的操纵,这种外力迫使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所以,岩画为我们佐证了原始绘画艺术的最初形式,强烈地表现出记事性和故事性,促使原始艺术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进化。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