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如何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新中国建国6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结构不断改善。建国初期到1978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同时也适度发展高等教育。文盲率由1964年的33.58%下降到1982年的22.81%;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5%。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义务、高等、职业等教育方式都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021万人,比1978年增加1935万人。1978-2008年累计毕业普通本专科毕业生3521万人,研究生210万人,分别比前29年增加3243万人和208万人。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5%;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文盲率降至6.67%。2008年,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4546万人,比1980年增加2825万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程要求的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057万人,每年有近500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

 

    2008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4.6万人,在学研究生128.3万人,毕业生34.5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07.7万人,在校生2021.0万人,毕业生512.0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10.0万人,在校生2056.3万人,毕业生570.6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37.0万人,在校生2476.3万人,毕业生836.1万人。全国初中招生1856.2万人,在校生5574.2万人,毕业生1862.9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695.7万人,在校生10331.5万人,毕业生1865.0万人。特殊教育招生6.2万人,在校生41.7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475.0万人。

教育事业如何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2007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2万人,在学研究生120万人,毕业生3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在校生1885万人,毕业生44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0万人,在校生2000万人,毕业生530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40万人,在校生2522万人,毕业生788万人。全国初中招生1869万人,在校生5736万人,毕业生196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36万人,在校生10564万人,毕业生1870万人。特殊教育招生6万人,在校生41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349万人。

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新中国成立60年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回眸

    从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从因科技落后而受制于人到中国宇航员在太空问候地球——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科技事业取得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成就。

    回首60年,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党中央都会挺立潮头,为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进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党中央无不高瞻远瞩,为教育科技事业的进步描绘蓝图。

从文盲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中国教育事业创造奇迹

    图为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新华社记者陈之平摄(资料照片)

    2009年年初,教育部“扫盲教育处”从建制上被取消了。曾任扫盲教育处处长的王岱说,此举并非意味着国家不重视扫盲工作,而是我们的文盲快扫完了。

    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是中国几代教育人的辛勤耕耘,是共和国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立下的不朽丰碑。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

    “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当时在教育部负责成人教育事务的老干部李吉元说。为此,党中央迅速作出决策部署,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汉语拼音好处大,帮助我们学文化。我们大家欢迎它,治好了几十年睁眼瞎。”在当年被推崇为汉语拼音学习模范的山西省万荣县,很多年过八旬的老人仍然记着这首在扫盲运动中最流行的打油诗。

    历史不会忘记:2000年,中国宣布在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努力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推动下,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得到彻底改变。

    “教育奠基中国。”这是教育部部长周济最爱说的一句话。他指出,新中国60年的教育发展成就,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个跨越”——即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一个突破”——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个重大步伐”——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个确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2008年9月1日,无论是在湖南长沙市上小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朱芳芳,还是在北京上初中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温子君,上学都不再意味着对家里的沉重负担。从这一天起,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1.6亿学生都不必再缴纳学杂费。

    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这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这种奇迹也发生在他身上。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邓小平同志主持恢复高考,朱永新可能永远拿不到上大学的那张推荐表,只能继续当搬运工、泥瓦匠、翻砂工。

    1977年那场高考,不仅让一代人的命运发生根本性改变,也使中国高等教育取得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国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个个数字与事实向世界显示着中国教育的实力和潜力:中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中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周济说。

从奠基铺路到引领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期待新辉煌

    8月31日,么窝希望小学女童班的少数民族学生展示刚领到的新课本。当日,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么窝村希望小学的学生们在报名后,高兴地领到了免费教科书。2009年秋季开学后,隆林县约5.7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特困生都将领到免费教科书。新华社发(林斌 摄)

    2009年1月,中国正式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基于国家长远发展的现实需求,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要求,制订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高等教育是放还是收?高中文理是否分科?素质教育如何着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无论是万字有余的专题论文还是言简意赅的观点陈述,工作人员从中读出的都是民众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关注,对教育改革的热烈期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再次使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进入了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进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尊师重教的氛围从未有过今天这样的浓厚;经历60年的发展后,教育公平的理念已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

    2007年以来,中国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连续扩招的基础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成本分担,同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起覆盖400万高校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体系。同时,中国还建立起覆盖40多万所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全国城乡儿童、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祖国已今非昔比。始终与教育事业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科技事业也在期待着新的飞跃。

    2009年,中国民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受了一个新名词“3G”,就像“纳米”“克隆”“转基因”等60年来中国自主取得的科技成果,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科技理念。

    “用这个和我女儿通电话,可以直接看见人呢。”2009年63岁的北京居民唐大妈已经可以熟练地操作自己的多功能3G手机,与在美国上学的女儿通话。

    如今,由中国自主创新的TD-SCDM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已投入商用。专家预言:未来两三年,3G视频拜年将取代短信成为新民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们还清晰地记得,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万钢说,“中国科技事业的任务就是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地基、铺好路,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回首60年风雨历程,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好比铺路石,为祖国实现历史跨越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将成为加速器,为祖国走向世界前沿提供了不竭的人才资源。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七大报告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一幅更加光辉的图景,也为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十五”时期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单位:万人



                                      (2006年2月28日统计局公布)

    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17079万人。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超过95%,比200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2005年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3990万人,比2000年增加1472万人,年平均增长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到52.7%,比2000年提高9.9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比2000年提高8.5个百分点。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达1562万人,比2000年增长1.8倍;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435万人,增长23%;在学研究生98万人,增长2.3倍。

    我国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8年,比2000年提高0.4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05万人,在校生1562万人,毕业生30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78万人,在校生2409万人,毕业生66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672万人,在校生10864万人,毕业生2020万人。

  义务教育

  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达到93.6%。通过“两基”验收的县(市、区)总数达到2774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99个)。

  由于小学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小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继续减少。2004年全国共有小学39.42万所,比上年减少3.17万所;招生1747.01万人,比上年减少82.38万人;在校生11246.23万人,比上年减少443.5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95%,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97%和98.93%,男女入学性别差为0.04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为0.59%,其中女童0.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1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小学教职工和专任教师略有减少,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继续提高。全国小学教职工617.14万人,比上年减少8.4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62.89万人,比上年减少7.39万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31%,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小学生师比19.98:1,比上年的20.5 :1略有降低。随着“普九“目标的实现和学龄人口的逐渐减少,初中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略有减少,但毕业生数有所增加。全国共有初中学校63757(其中职业初中697所)所,比上年减少973所。招生2094.64万人,比上年减少125.49万人;在校生6527.51万人,比上年减少163.32万人;毕业生2087.30万人,比上年增加68.84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4.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初中阶段辍学率为2.49%,其中女生2.1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3.8%,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全国初中专任教师350.05万人,比上年增加0.03万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3.75%,比上年增长1.77个百分点。生师比18.65:1,比上年的19.13:1有所降低。

  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国普通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23284.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733.60万平方米。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51.38%、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率40.08%、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率38.17%、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率50.91%;普通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66.38%、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率55.20%、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率53.72%、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70.57%。各项指标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有所进展。幼儿园园数、在园幼儿数及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均有增加。2004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1.79万所,比上年增加0.15万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089.40万人,比上年增加85.49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75.96万人,比上年增加5.05万人。

  特殊教育学校数、招收残疾儿童数及在校残疾儿童数均有增加。2004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60所,比上年增加9所;招收残疾儿童5.08万人,比上年增加0.19万人;在校残疾儿童37.18万人,比上年增加0.71万人。其中在盲人学校就读的学生4.17万人,在聋人学校就读的学生11.28万人,在弱智学校及辅读班就读的学生21.73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62.02%和65.35%。残疾儿童毕业人数4.67万人,比上年增加0.22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较快。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31407所,比上年减少476所;招生1387.71万人,比上年增加119.83万人;在校学生3648.98万人,比上年增加405.58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48.1%。全国普通高中15998所,比上年增加219所;招生821.51万人,比上年增加69.38万人,增长9.22%;在校生2220.37万人,比上年增加255.54万人,增长13.01%;毕业生546.94万人,比上年增加88.82万人,增长19.39%。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19.07万人,比上年增加12.01万人。生师比18.65:1,比上年的18.35:1有所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79.59%,比上年增长3.88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为74.63%;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75.21%;音乐器材配备达标率68%;美术器材配备达标率67.89%;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79.70%;建立校园网的学校占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比例为52.29%。各项办学条件均比上年有所改善。全国成人高中955所,比上年减少362所;在校生19.37万人,比上年减少2.48万人;毕业生13.86万人,比上年减少2.62万人。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共有学校14454所,比上年减少228所。招生566.2万人,比上年增加50.45万人;在校生1409.24万人,比上年增加152.51万人。

  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047所,比上年减少18所;招生203.84万人,比上年增加19.96万人;在校生554.47万人,比上年增加52.1万人;毕业生140.58万人,比上年减少7.87万人。教职工33.28万人,比上年减少1.42万人。专任教师19.71万人,比上年减少0.15万人。

  全国职业高中5781所,比上年减少43所;招生212.66万人,比上年增加15.4万人;在校生516.92万人,比上年增加61.16万人;毕业生125.56万人,比上年增加12.89万人。职业高中教职工37.72万人,比上年增加1.39万人;专任教师27.06万人,比上年增加1.27万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63.77%,比上年增长4.38个百分点。全国技工学校2884所,比上年减少86所;招生数109.7万人,比上年增加18.06万人;在校生234.5万人,比上年增加41.36万人;毕业生53.5万人,比上年增加8.24万人。技工学校教职工20.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6.5万人。

  全国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742所,比上年减少81所;招生40万人,比上年减少2.98万人;在校生103.35万人,比上年减少2.1万人;毕业生39.55万人,比上年减少0.48万人。

    农村义务教育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从2006年至2010年,国家将根据“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按照“两年实现、三年巩固”的目标,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财政部透露,不包括教师调资的因素,预计全面推进这一改革,2006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将分别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258亿元和924亿元左右,合计约2182亿元。2006年启动这一改革,中央财政预计新增投入约102亿元,地方财政新增投入约38亿元。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这一改革从2006年农村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起,分年度、分地区逐步实施。2006年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首先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和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到2007年,全国农村将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比上年增加126所。普通高等学校1731所,比上年增加179所,其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成人高等学校505所,比上年减少53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69个,其中高等学校454个,科研机构315个。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全国招收研究生32.63万人,比上年增加5.74万人;其中博士生5.33万人,硕士生27.30万人。在学研究生81.99万人,比上年增加16.86万人;其中博士生16.56万人,硕士生65.43万人。毕业研究生15.08万人,比上年增加3.97万人;其中博士生2.35万人,硕士生12.73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447.34万人,其中本科209.91万人,高职(专科)237.43万人;在校生1333.50万人,其中本科737.85万人,高职(专科)595.65万人;毕业生239.12万人,其中本科119.63万人,高职(专科)119.4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共招生221.16万人,在校生419.80万人,毕业生189.6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有较大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高职(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由上年的7143人提高到7704人;对研究生、留学生、进修生和夜大生、函授生、成人脱产班等各类学生,按国家规定折合为本、高职(专科)学生计算,生师比为16.22:1,比上年的17.0:1有所降低。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61.07万人,比上年增加15.81万人;专任教师85.84万人,比上年增加13.37万人,增幅达18.45%,是历年来专任教师增加最多的一年,生师比为16.22:1,好于上年的17.9:1,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为29.4万人,比上年增加5.8万人,占专任教师比重从上年的32.6%提高到34.2%,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7.2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7.4%提高到8.4%。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5.50万人,比上年增加0.15万人;专任教师8.61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

  成人培训与扫盲教育成人各类培训教育蓬勃发展。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类成人非学历教育结业人数达318.84万人次,注册学生242.74万人。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结业人数达6957.34万人次,注册学生6198.35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的各类成人非学历教育结业人数达780.35万人次,注册学生450.21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共培训结业学员6176.99万人次,注册学生5748.14万人。全国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机构)27.71万所,教职工51.45万人,专任教师23.43万人。目前各类成人技术培训规模较大,但其质量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成人初等学校2.22万所,比上年减少0.46万所;毕业生155.04万人,比上年减少35.14万人;在校生141.65万人,比上年减少44.61万人。教职工3.19万人,比上年减少0.5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44万人,比上年减少0.45万人。

  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实施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2004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共有7.85万所,在校生达1769.36万人,比上年增加352.96万人,增长24.92%。其中民办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28所,在校生139.75万人(含独立学院学生);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187所,注册学生105.33万人。民办普通高中2953所,在校生184.73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633所,在校生109.94万人。民办普通初中4219所,在校生315.68万人;民办职业初中24所,在校生1.49万人。民办普通小学6047所,在校生328.32万人。民办幼儿园6.22万所,在校生584.11万人。(教育部供稿)


中国教育概况
—— 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胜利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教育事业总体进展

    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和谐发展,教育公平进一步推进,入学机会继续扩大,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教育质量得以提高。学前教育规模持续增长,毛入园率继续上升;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比例结构更趋优化;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增长,重点正转向优化结构与提高质量。
   (一)教育总规模
    201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53.1万所,比上年减少2.2万所。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为2.6亿人,比上年增加137.3万人;非学历教育在学人数5624.8万人,比上年减少75.9万人。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持续扩大。受学龄人口下降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继续减少。
    学前教育规模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5.0万所,比上年增加1.2万所;在园幼儿人数达2976.7万人,比上年增加318.9万人,增长12.0%。
    义务教育规模继续减少。2010年全国共有普通小学为25.7万所,比上年减少2.3万所;在校生为9940.7万人,比上年减少130.8万人,下降1.3%;全国共有初中阶段 学校为5.5万所(其中,职业初中67所),比上年减少1430所;初中阶段在校生为5279.3万人(其中,职业初中3.4万人),比上年减少161.6万人,下降3.0%。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略有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增长,增速放缓。2010年,全国高中阶段学校为2.9万所,比上年减少1177所;在校生4677.3万人,比上年增加36.4万人,增长0.78%;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2427.3万人,比上年下降0.3%;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2238.5万人,比上年增加43.3万人,增长1.97%。
    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发展。2010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723所,比上年增加34所。其中,普通高校为2358所,比上年增加53所,成人高校为365所,比上年减少19所;全国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10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增长4.2%。
    特殊教育规模稳定。2010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706所,比上年增加34所。特殊教育在校生42.6万人,比上年略减0.3万人。
    (二)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级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201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56.6%,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处于高位,小学净入学率达99.7%,比上年略增0.3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普及水平提升较快,毛入学率达82.5%,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随着普及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十万人口中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明显增加。2010年,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为2189人,比上年增加61人;每十万人口中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人数为3504人,比上年增加9人;每十万人口中学前教育人数为2230人,比上年增加229人。因学龄人口的下降,每十万人口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继续减少。2010年,每十万人口中初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为3955人,比上年减少142人;每十万人口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为7448人,比上年减少136人。
    (三)教师队伍规模继续扩大
    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为1413.9万人,比上年增加21.2万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人数增长较快,由上年的98.6万人增加到114.4万人,增加15.8万人,增长16.1%。
    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比上年略有增加,由上年的129.5万人增加到134.3万人,增加4.8万人,增长3.7%。
    高中阶段专任教师人数比上年有所增长。其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由上年的149.3万人增加到151.8万人,增长1.7%;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为85万人,比上年略减0.7万人。
    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人数比上年略有减少。小学专任教师为561.7万人,比上年减少1.6万人,下降0.3%;初中阶段专任教师为352.5万人,比上年略增0.7万人,增长0.2%。
    2010年,各级各类学校共录用30.5万名各类应届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比上年减少1.6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吸纳毕业生18.9万人,其中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比例达82.5%。普通高校吸纳5.5万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占83.1%。
    (四)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2010年,随着教育经费投入与资源配置水平的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下降态势得到扭转。
    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拥有校舍建筑面积 总量达25.5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363万平方米,增长3.4%。其中,普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初中、幼儿园增长较快,增幅均在3.8%以上。
    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为3871亿元,比上年增加346亿元,增长9.8%。其中,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1.4%和12.2%。随着仪器设备投入总量的增加,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初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增长相对较快,分别增长11.2%和9.9%。
    (五)办学效益有所提高
    2010年,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效益逐步提高,教师配置状况也有所改善。
    校均规模继续扩大。2010年,普通小学校均规模为386人,比上年增加27人;普通初中校均规模为962人,比上年减少5人;普通高中校均规模为1727人,比上年增加60人;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为1672人,比上年增加100人;全国普通高校校均规模为9298人,比上年增加211人。其中,普通本科院校为13100人,比上年增加465人;普通专科院校为5904人,与上年持平。
    基础教育学校平均班额相对稳定。2010年,全国普通小学平均班额为38人,比上年增加1人;普通初中平均班额为53人,比上年减少1人;普通高中平均班额为57人,比上年持平。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比例有所上升,达到14.6%,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有所下降,分别为36.6%和51.2%,分别下降3.1个和1.1个百分点。
    从专任教师配置状况看,普通高校生师比与上年持平,为17.3︰1。普通高中生师比有所改善,由上年的16.3︰1下降为16.0︰1;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学生规模继续下降,生师比继续下调,初中由上年的15.5︰1降至15.0︰1,小学由上年的17.9︰1降至17.7︰1。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继续提高,由上年的26.1︰1上升到26.4︰1,表明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增长不能满足学生规模增长的需要,师资短缺现象更趋严重。学前教育规模大幅增长,生师比由20.4︰1上升为20.6︰1,教师配置也较紧张。
    二、义务教育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着力建设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均衡化程度有所提高。
    (一)受学龄人口减少影响,义务教育规模继续下降
    2010年,全国小学招生略有增加,为1691.7万人,比上年增加53.9万人,增长3.3%。其中,城市小学招生314万人,比上年增加31.0万人;农村小学招生1377.7万人,比上年增加22.9万人。
    2010年,初中阶段教育招生1716.6万人,比上年减少71.9万人,降幅为4.0%。其中,城市初中招生348.1万人,比上年略增0.3万人;农村初中招生1368.4万人,比上年减少72.1万人。
    受学龄人口下降因素影响,义务教育在校生总规模继续减少。2010年,小学在校生规模跌破1亿人,为9940.7万人,比上年减少130.8万人,下降1.3%;其中,城市小学在校生有所增加,为1820.5万人,比上年增加41.7万人;农村小学在校生有所减少,为8120.2万人,比上年减少172.5万人。
    初中阶段在校生5279.3万人,比上年减少161.6万人,下降3.0%。其中,城市初中在校生规模为1059.1万人,比上年减少0.3万人;农村初中在校生为4220.3万人,比上年减少161.2万人。
    (二)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水平继续提高
    2010年,全国小学普及程度继续保持高位,女童净入学率继续超过男童。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男童小学净入学率为99.68%,女童小学净入学率为99.73%。
    2010年,全国初中普及程度继续提高,全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小学五年巩固率为99%,全国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3.8%,均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7%,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7.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三)寄宿生规模大幅增长,所占比例持续增加
    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实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成效显著。2010年,小学寄宿生规模达1038.1万人,比上年增加57.1万人,增长5.8%,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0.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该比例均超过10%,西部农村地区为17.2%;初中寄宿生规模达2305.4万人,比上年减少42.6万人,下降1.8%,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43.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该比例为54.0%,西部农村地区为60.5%。
    (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继续增长,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201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167.2万人,比上年增加170万人,增长17.1%,其中,864.3万人在小学就读,比上年增加113.5万人,增长15.1%;302.9万人在初中就读,比上年增加56.5万人,增长23%。义务教育阶段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比例达58%。
    从来源看,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外省迁入的占46%,省内流动的占54%。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外省迁入所占比例为49.1%;初中阶段为37.4%。
    东部地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外省迁入为主。2010年,东部地区小学、初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外省迁入所占比例分别达65.3%和51.7%,均比上年有所下降。
    (五)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有所增加,中部地区占比近半
    201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有2271.5万人,比上年增加47.3万人,增长2.1%。在小学就读的农村留守儿童为1461.8万人,比上年增加28.8万人,增长2%,其中,中部地区占48.6%。在初中就读的农村留守儿童有809.7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2.3%,其中,中部地区占45.3%。
    (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高学历教师比例大幅提升。2010年,全国农村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75.4%,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农村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59.4%,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提升较快。2010年,全国农村小学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2.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村初中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2.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继续提高。2010年,全国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为384元,比上年增加25元。其中,农村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305元,比上年增加30元。初中生均仪器设备值603元,比上年增加61元。其中,农村初中为528元,比上年增加64元。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技术装备水平,尤其是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4.1台,比上年增加0.3台。其中,农村小学为3.5台,比上年增加0.3台。全国普通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6.4台,比上年增加0.5台。其中,农村初中为6.0台,比上年增加0.5台。2010年,全国普通小学建网学校比例为15.9%,初中为46.4%,分别比上年提高2.0个和3.2个百分点。
    三、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
   (一)学前教育规模增长较快,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0年,全国幼儿园数达15.0万所,全国新入园幼儿为1700.4万人,比上年增加153.5万人,增长10%。全国在园幼儿为2976.7万人,比上年增加318.9万人,增长12.0%,其中,农村在园幼儿为2224.1万人,比上年增长11.8%。
    201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6.6%,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小学招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为91.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60.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学前教育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71.5%,比农村高18.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中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比例为71.6%,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二)特殊教育规模发展平稳
    2010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达1706所,比上年增加34所。招生6.5万人,比上年增加851人,增长1.3%。在校生为42.6万人,比上年减少2512人,下降0.6%。
    2010年,小学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为30.1万人,比上年减少0.3万人。其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18.4万人,比上年减少0.8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1.3%。
    初中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11.5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7.5万人,比上年减少0.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5.4%。
高中阶段特殊教育(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1.0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
    2010年,全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数为4.0万人,比上年增加1705人。其中,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比例为55.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四、高中阶段教育
    按照国家“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要求,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规模平稳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中职招生比例超过普通高中,普及水平继续提高,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一)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与中职的比例结构趋向合理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毛入学率明显提高。2010年,全国高中阶段学校为2.9万所,比上年减少1177所;招生数为1706.7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增长0.5%;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达4677.3万人,比上年增加36.4万人,增长0.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上年的79.2%上升到82.5%。
    2010年,普通高中共有学校14058所,比上年减少549所。招生连续四年递减后,首次出现增长,为836.2万人,比上年增加5.9万人;在校生规模连续三年下降,为2427.3万人,比上年减少 7万人;毕业生为794.4万人,比上年减少29.3万人,减少3.6%。
    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3872所,比上年减少529所;招生870.4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在校生为2238.5万人,比上年增加43.3万人,增长1.97%。按照《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见》(2006年)文件精神,中等职业学校加大招收非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力度, 18岁及以上年龄在校生规模为739.9万人,占40.7%(不含技校);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达到665.3万人,比上年增加40.1万人,增幅为6.4%。
    2010年,全国成人高中共有学校654所,比上年减少99所。在校生11.5万人,比上年增加294人。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基本实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普职比 为49.1︰50.9,中职所占比例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结构趋于合理。
    (二)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2010年,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4.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为96.3%,中部地区为94.24%,西部地区为93.15%,地区差距不明显。
    随着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010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6.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1603.9元,比上年增长6.7%;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10.9台,比上年增加0.5台;每百名学生拥有多媒体教室座位数为30.3个,比上年增加1.4个;全国普通高中建网学校比例为76.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三)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下降态势得到扭转
    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83.3%,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 比例为21.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但与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出的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的标准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比上年略增0.3平方米,下降态势得到扭转;生均仪器设备值为2331元,比上年增加211元,增长9.9%;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为13.2台,比上年增长0.4台;每百名学生拥有多媒体座位数为19个,比上年增加1.8个。
    五、高等教育
    按照“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继续加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力度”的工作部署,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保障水平有所提高,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适度增长,普通本专科招生结构有所调整
    2010年,全国有普通高校2358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比上年增加53所;其中,本科院校 1112所,比上年增加22所;高职(专科)院校1246所,比上年增加31所;成人高校365所,比上年减少19所。
    2010年,研究生招生53.8万人(其中:博士生6.4万人,硕士生47.4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增长5.3%。
    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招生661.8万人,比上年增加22.3万人,增长3.5%;其中,普通本科招生351.3万人,比上年增长7.7%;普通专科招生310.5万人,比上年下降0.9%。本科和专科招生之比由51︰49调整为53.1︰46.9,本科生所占比例提高2.1个百分点。
    成人本专科招生208.4万人,比上年增加6.9万人,增长3.4%。
    (二)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稳步发展,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0年,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增长4.2%。高等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毛入学率达到26.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在学研究生153.8万人(其中:博士生25.9万人,硕士生128.0万人),比上年增加13.3万人,增长9.5%。
    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2231.8万人,比上年增加87.1万人,增长4.1%。
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为536.0万人,比上年减少5.3万人,下降1.0%。
    (三)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增长总体趋于平稳
    2010年,全国研究生毕业生为38.4万人(其中:博士毕业生4.9万人,硕士毕业生33.5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增长3.3%。
    普通本专科毕业生575.4万人,比上年增加44.3万人,增长8.3%;普通本专科预计毕业生619.1万人,比上年增加31.7万人,增长5.3%。
   (四)研究生学位结构逐步调整,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新进展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战略建设需求,自2009年起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招生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大幅增长,专业学位类型逐步增加。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11.8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达到24.8%,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1506人,占博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超过2.4%,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专业学位博士在校生4218人,占博士研究生在校生总数的1.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国专业学位硕士在校生21.7万人,占硕士研究生在校生总数的17.0%,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用型专业学位在校生比例仍有很大差距。
   (五)普通高校办学条件继续改善,生均水平普遍提高
    由于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增长和加强教学资源配置的投入力度,普通高校的办学条件总体上得到改善。
    生师比较上年略有上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有专任教师134.3万人,比上年增加4.8万人,增长3.7%,教师配置总体趋紧,本科院校生师比上升。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33∶1,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本科院校为17.38∶1,比上年增大0.15;高职(专科)院校为17.21∶1,比上年减小0.14。
    普通高校教师学历层次继续提高。2010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为57.1%,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普通本科院校为67.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高职(专科)院校为32.3%,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15.3个百分点。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略有提高。2010年,普通高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为39.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普通本科院校为43.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职(专科)院校为28.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地方普通高校为36.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普通高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与上年基本持平。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教学辅助及行政用房面积为14.0平方米, 与上年持平。其中本科院校为13.3平方米,比上年减少0.3平方米;高职(专科)院校为15.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普遍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8676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普通本科院校为9819元,比上年增长6.0%;高职(专科)院校为6115元,比上年增长8.1%。
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1.8台,比上年增加0.9台。普通高校校均上网课程达到67.9门,比上年增加12门。其中,本科院校校均上网课程达到111.2门,比上年增加16.8门;高职(专科)院校校均上网课程为29.3门,比上年增加7.8门。
    六、成人教育及培训
    2010年,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达332.89万人次,当年已毕(结)业712.56万人次; 其中,高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263.7万人次,比上年增加53.8万人次,增长25.6%;结业学生688.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80.9万人次,增长35.7%。
    2010年,中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5291.9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19.3万人次,下降2.2%;结业学生5986.4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26.4万人次,下降了2.1%。
    2010年,高等、中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中,全国资格证书培训注册学生493.6万人次,比上年减少25.3万人次;结业学生710.8万人次,比上年减少0.1万人次;全国岗位证书培训注册学生561.4万人次,比上年减少45.3万人次;结业学生786.2万人次,比上年减少32.5万人次。
    2010年,全国有成人初等学校3.3万所,在校生194.7万人。教职工6.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9万人。
扫盲教育进一步推进。2010年,全国共扫除文盲90.3万人。
    七、民办教育
    各级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各级民办教育规模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所占比例也进一步提高。
    201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1.8万所,比上年增加1.3万所。民办学历教育在校生为3393.0万人,比上年增加327.6万人,增长10.7%;民办非学历教育在学人数1078.5万人,比上年增加88.9万人,增长9.0%。
    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占同级教育的比例继续提高。2010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76所,其中民办普通高校674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为476.7万人,比上年增加30.5万人,增长6.8%;其中,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466.5万人,比上年增长7%,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20.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共有民办学校5622所,比上年减少246所;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537.1万人,比上年减少11.2万人,占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不含成人高中和技工学校数据)的比例为12.7%,比上年略降0.4个百分点。
    全国民办普通高中为2499所,比上年减少171所;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230.1万人,与上年持平,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5%,与上年持平。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数 为3123所,比上年减少75所,在校生307万人,比上年减少11.1万,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到16.9%,比上年略降1个百分点。
    2010年,民办幼儿园发展较为迅速,全国有民办幼儿园10.2万所,比上年增加1.3万所,在园幼儿为1399.5万人,比上年增加265.3万人,增长23.4%,远高于同年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总数12.0%的增幅,占全国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47.0%,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有民办小学5351所,在校生为537.6万人,比上年增加34.8万人,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5.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国有民办初中4259所,在校生为442.1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占全国初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八、少数民族教育
    国家非常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全国各级教育中少数民族在校生总规模继续增长,占在校生比例有所提高。
    2010年,学前教育少数民族在园幼儿达到212.7万人,比上年增加23.3万人,占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总数的7.2%,比上年略增0.1个百分点。
    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规模达到1048.2万人,比上年减少10.9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0.5%,与上年持平。初中阶段少数民族在校生规模达到498.2万人,比上年减少4.7万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9.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普通高中少数民族在校生规模达到183.3万人,比上年减少4.6万人,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7.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数据)中少数民族在校生规模达到120.0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占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的6.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普通本专科中少数民族在校生规模达到150.8万人,比上年增加9.8万人,占普通本专科生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新中国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教师队伍建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2009年9月9日,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前,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等亲切会见全体与会代表。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 摄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 吴晶、赵超、刘奕湛)2009年9月10日,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我国160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迎来第25个教师节。

    从“老九”到“香饽饽”,从令人羡慕到受人尊敬——6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下,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改变,教师正在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殷切关怀如春风化雨

    “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对我们的信任与鼓励,我永远不会忘记。”虽已年过七旬,但北京景山学校退休教师郑俊选回想起自己的教师生涯,依旧难抑激动的情绪。

    1978年,遵照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关于“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的指示,教育部批准授予郑俊选和另外2名小学教师特级教师称号。

    当时,郑俊选积极探索教改实验,他的班级学生只用了4年半的学时就完成了小学6年的数学教学任务。这项试验的成功,为小学学制从6年缩短为5年提供了可行性的实践依据。

    特级教师评定,绝不仅仅意味着对教师工作的认可,而是我国在推动教师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和国家关心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依靠教师办学。

    ——1985年,我国设立“教师节”。这一时间比1994年国际社会设立国际教师节提前了9年。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第一次全面地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待遇、奖励等方面作出了法律上的规定。此后,《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相继颁布,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地位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

    ——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其中,将“教师”设为独立一章,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2009年1月1日,我国又在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实施绩效工资。

    据统计,1994年至2000年,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国家实施了改善教师居住条件的“广厦工程”,共投资1144亿元,建设教师住宅1.5亿平方米。目前我国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较改革开放初期翻了两番多。

    殷切关怀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他还提出“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育事业都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从教25年的南开大学教授逄锦聚说,“社会越尊师,老师越自豪。国家对教育、对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我会按照总书记讲话精神,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创新机制为教师“补养”

    2007年,不满21岁的费宝莉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一个重要选择,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她参加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朝阳小学支教。

    “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自2004年实施以来,湖北省已选招12440名来自全国99所高校的大学生到1200多个乡镇学校任教。已成为学校校长的费宝莉说,创新的机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舞台,也为农村基层教师队伍补充了营养。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农民要致富,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目前全国农村已基本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但教师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2004年以来,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免费师范生教育、“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等多项措施,迄今已为西部地区490多个县6400多所农村学校招聘5.9万多名特岗教师,招收3万多名免费师范生,招收4400多名优秀本科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

    时代呼唤高水平的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和各地经过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大中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实习支教等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在高等教育阶段,中央和各高校通过实施“千人计划”、“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多种形式,培养和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高校逐渐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第一个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正式颁发;中小学校核编定岗工作组织实施;中小学教职工聘任制度全面实施;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不断完善;推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证城镇、农村教师在同等职务级别上基本工资待遇相当;在继续实施班主任津贴、特级教师津贴等特殊岗位津贴基础上,把中小学教师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均提高10%;提高到农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和到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的待遇……随着一项项长效机制的建立,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教师队伍的素质越来越高。

    创新机制如不竭动力,为教师“补养”。

    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共有1375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6倍,其中,普通高校共有教师约123.7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76倍。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27%、97.79%、91.55%。在新增教师中,具有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的教师成为主体。

    高尚师德为教育领路

    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的那场特大地震,让人们记住了这些平凡的名字:谭千秋,张米亚,袁文婷……在灾难降临时,在生死抉择间,这些优秀教师用生命诠释了教师的情操、教育的真谛。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关系着教育的质量,更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教师师德建设,将师德建设列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部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00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提出将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教育部还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因地制宜,制定可行办法,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趋势的加速,我国又针对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进一步强化师德建设。2008年,重新修订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正式公布,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师德建设提出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6个方面的要求。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

    93岁仍然要上讲台的申泮文、60多年献身小学教育的霍懋征、20多年在大山中坚守一人一校的盘振玉……在国家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今天,成千上万名平凡的教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展现着师德,感动着中国。他们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潜心教书、耐心育人,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光辉榜样。

    高尚师德散发永恒光芒,为教育领路。

    2006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的女儿复信,提出了教师的两个基本标准——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

    今年教师节到来前夕,温家宝总理在与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时提出: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一名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

    党和国家对高尚师德的大力倡导,在广大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共鸣,鞭策和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进。

    “重视师德建设是富有远见之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说,“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牢记自己的职责,践行崇高的师德,他们就会以博大的情怀托起明天的希望。”

    师者如烛,师爱如光。在全社会的尊重和关心下,广大教师的职业热情将不断迸发,职业理想将更为远大,师爱之光将照得更远,照亮更多的心灵

中国教育“十五”发展情况和“十一五”工作思路

  (2006年2月28日)

  一、“十五”期间教育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教育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农村教育发生深刻变化,“两基”成果得到切实巩固和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十五”期间,国务院先后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国家先后实施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重大工程和政策,如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等,改善了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大大缓解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矛盾。2005年底,国务院又决定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这一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重大战略举措,将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十五”期间,我们把巩固、提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果,作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巩固、提高的力度,使“两基”迈上了新台阶。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超过95%,比200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全国共有小学在校生10864.0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5%,比2000年提高了0.05个百分点;共有初中在校生6214.94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5%,比2000年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9.68%,比2000年提高了18.51个百分点。学前教育稳步发展,2005年全国共有在园(包括学前班)幼儿2179.03万人,毛入园率达到41.4%,比2000年提高了1.92个百分点。扫盲教育进一步推进,“十五”期间全国共扫除文盲971.73万人,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也在不断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

  “十五”期间,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紧密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大力实施了“职业院校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在校生1559.19万人,比2000年增加274.73万人,年平均增长3.95%;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664万,实现了年初提出的比2004年增加招生100万的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滑坡的局面得到了扭转。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与培训蓬勃发展,“十五”期间,通过各种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学生达40346.72万人次,平均年培训8069万人次。

  “十五”期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毛入学率明显提高。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在校生达到3990.09万人,比2000年增加1471.97万人,年平均增长9.6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2.7%,比2000年提高9.9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翻了一翻。2005年普通高中在校生2409.09万人,比2000年增加1207.83万人,年平均增长14.93%。

  (三)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与知识贡献

  2005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比2000年增加107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2000年提高8.5个百分点,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共招收普通、成人本科、高职(专科)学生697.25万人,比2000年增加320.49万人,年平均增长13.1%,其中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招生504.46万人,比2000年增加283.85万人,年平均增长17.99%。2005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36.48万人,比2000年增加23.63万人,年平均增长23.21%;在学研究生97.86万人,比2000年增加67.74万人,年平均增长26.58%。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贡献能力进一步提高。“211工程”和“985工程”进展顺利。大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重视。高等学校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07%;国家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4%;国家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3.57%。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后者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高等学校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实施进展顺利,推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得到加强

  素质教育正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进程之中,取得了积极成效。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5年秋季开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全面使用了新课程,高中课程改革在四个省区进行试点。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高校试行自主招生改革。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大力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造薄弱学校,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积极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进程,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材建设。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更加坚实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基本确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初步形成;“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办学体制改革加快,民办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各级民办学校(机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3057.55万人,比2000年增加1685.45万人,年平均增长17.38%。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教育法制建设成效显著。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取得突破,一批重要教育法律的修订和立法前期调研取得了重要进展,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与有关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工作磋商机制,积极促进教育的多边合作,主动发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人数明显增加,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归率达97%以上。汉语国际推广有新突破,“汉语桥”工程开始实施,境外“孔子学院”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境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

  (六)认真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对3400万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同时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基本上免除了杂费。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政策、新机制运行。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全国31个省份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切实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教育乱收费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学校收费行为逐步规范,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认真解决高校招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了“阳光工程”,建立和完善更加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338万人,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一次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情况得到较大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得到高度重视。

  “十五”期间教育事业的发展表明,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落实,教育发展的成就是辉煌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2004年,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3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7000万左右,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由小学毕业提高到初中毕业。

  二、“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并对“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正在制订之中,初步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普及、发展、提高”(即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主要任务,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增强教育的活力,继续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主要目标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取得阶段性进展。

  为此,“十一五”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实现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形势下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端正教育思想,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与美育,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校和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着力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和成长、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中考、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二)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推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要求,进一步落实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确保2007年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深化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2006年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质量。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建设遍及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逐步使所有学校均符合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与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进一步解决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问题。

  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一线对人才的要求,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抓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组织实施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建设好20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l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l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是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突出科技创新,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一批高水平大学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立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机制,着力加强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应用研究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继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繁荣和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

  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通过有效的培养培训,使现有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构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教师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全员聘用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以新机制、新办法推进各级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高等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一批能够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团队。

  (四)深化教育各项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巩固和完善已经建立的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新的管理体制。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探索多种途径发展教育的新模式,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进一步推进教育立法工作,努力推进“四修五立”。修改《义务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现行的教育法律,制定《学位法》、《考试法》、《学校法》、《终身学习法》、《教育投入法》。

  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强境外“孔子学院”的建设,力争使对外汉语工作实现重大突破。完善涉外法规,建立对外国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五)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推进和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办学规范、管理有序、监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学校管理新制度。坚持“勤俭办学,厉行节约”。加强教育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加强教育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加强教育审计工作,严格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认真清理教育领域的各种不正之风,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六)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资助工作力度,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建立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完善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家庭贫困学生助学体系,保证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完善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做好卫生管理和防疫工作,努力维护学校的安全、安定、和谐。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5851/80920683293.html

更多阅读

如何申请中国驰名商标? 中国驰名商标申请条件

如何申请中国驰名商标?——简介如何申请中国驰名商标?下面从中国驰名商标认定途径和中国驰名商标申请程序进行分享。如何申请中国驰名商标?——申请驰名商标的认定途径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是根据不同的法律诉求,采用行政认定和司法认定

如何修改中国工商银行绑定的手机号码 修改银行卡绑定号码

如何修改中国工商银行绑定的手机号码——简介 常使用工商银行卡的朋友们,有时候为了自己购物或者生活的方便,就会将自己的手机号码预留到银行里,也就是绑定了银行卡。那么如何修改这个手机号码呢?当然去银行营业厅是可以修改的,不过分享

如何发展中国的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的分水岭

     早在年初,《经济学人》就根据2012年的中国官方数据预测,对于中国服务业来说,2013年会是个分水岭——中国服务业很可能会在这一年赶超重工业。果然,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服务业占经济规模的比重达到47.8%,比去

声明:《教育事业如何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为网友与友热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