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摄影技巧
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进步,数码相机(DC)已不再是罕有的电子产品。数码摄影让人们在原来的拍摄技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初级用户反映: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图片暗淡,欠缺活力、噪点多、景深浅[编者注: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景深应该较大]、偏色等。但摄影本来就是心灵与光线沟通的桥梁,要掌握传统拍摄技艺并非易事。下面就让笔者为大家简述一下数码相机在拍摄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同时也讲述一些拍摄前后的事项。
1、 浏览说明书
很多用户都不喜欢厚而繁琐的产品说明书,一般买数码相机购回后都喜欢自行摸索。当然,在摸索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惊喜,但这会花费不少时间,而且也不能以最短的时间系统了解你手中产品的特性;如果看过说明书后再操作的话还可以避免一些错误操作。因此在初接触新品时,应先浏览一回厂家为大家用心汇编的说明书,熟悉一下数码相机的基本菜单与功能。以后再有所不明时也可以翻一翻它,会有所收获的。
2、 合理选用图像格式
我们都很清楚,数码照片的质量与像素(分辨率)有关,像素越多图像质量就会越好。如果输出 4'x6',约 A6 大小,使用 200-300 万像素足可满足一般人的需求。而若只是用于电脑72 dpi的显示器,要求就更低了,分辨率为1024X768,才约为80万像素,任何一台二百万级别的DC都可以游刃有余。因为数码相机储存空间有限,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分辨率。
3、 构图与思考
对于摄影有一定了解的用户来说,都清楚明白准确构图的重要性。如:若不是拍摄特写,一般应把主体放在画面的1/3处,同时尽量避开杂乱的背景,从特别的视角来拍摄,尽量捕捉物体的细节与个性,利用一些斜线或曲线的背景构图会让整体画面看上去更为生动。
另外,我们要善于运用二维的眼光观察。因为摄影是利用二维空间来进行表达,它通过透视关系(即光和影的造型效果为参照物)来表现空间感,不同于人眼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过,现时的数码相机绝大部份都有LCD取景屏,而且其视野率均在90%以上,有些接近100%,如S75就达99%。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空间感和距离感是否足够,可做出及时的调整。
4、 不要迷信DC的自动模式
首先,和传统相机另一个最大的差别是DC有一个白平衡。这有点类似于传统摄影中的色温,也正是由于初学者没有重视这白平衡,所以才会产生偏色。DC一般都提供有自动、室内、室外、手动四种模式,初学者都信赖AUTO,可往往拍出的图片偏了某一颜色,只要我们细心注意LCD取景屏是可以看出的,因此我们还是尽可能使用手动白平衡为好。另外,有些数码相机也具备了自动包围式白平衡的功能,以便记录准确的色彩信息。
其次,光圈、快门的控制。建议若有手动的也应使用手动模式,因为自动模式下通常拍出来的图片暗淡,特别是窗内,噪点也多。因为在室内拍摄时,DC一般会自动提升ISO值,而感光度与影像质量成反比关系,即选用的等效感光度越高,影像质量越差。这和传统感光材料的特性类似,只是在数码相机上这种特性表现更为明显。所以在用数码相机拍摄时,若想获得好的成像质量应尽可能地选择低感光度。
5、正确用光、与光线对话
光是摄影的灵魂。因此我们要留心光线的变化,不仅是光的强度,还有光的方向,用心与光线对话。如:落日把晚霞染成红色,象征着浪漫;阴暗的天空呈现出灰色的冷色调,象征着忧郁;树荫中撤下一束阳光,透射出欢乐、愉悦的情绪……。
分辨光的强度
硬调光通常是由单一光源发出的,比如:太阳、聚光灯、闪光灯或单只灯泡。在这种照明下,被摄体反差较大,细节和质地被突出。你可以运用这种光线获得纪实效果。与此相反,漫射光线产生的光质较软。室内间接的照明,户外的树阴和阴天时都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光线条件下拍摄肖像和静谧的户外风景都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讲究用光角度
用光的角度不同,被摄体的质感会相应地被强化或削弱,被摄体的形状就会被突出或被淡化。照片的基调是愉快的还是忧郁的,也会因用光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相机上方或后方(通常称之为正面光)投射过来的光线会降低被摄体的层次感,原因是正面光不利于营造高光和阴影。较好的选择是让光源偏于一侧,同被摄体成大约45°角的侧光,就可以很好地表现被摄体的形状和细节。
当光线从被摄体身后射来,正对着相机时就会产生逆光。拍摄对象在逆光中显得富于戏剧性。在拍摄肖像时,逆光在人物的头发边际产生漂亮的轮廓光。反差大的逆光可以产生剪影的效果。
6、 几个误区
三脚架已是昨日黄花
别以为除了专业的摄影师或那些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三脚架对于数码相机没有用武之地。因为要拍摄清晰的图像,拍照时必须绝
对握稳照相机,即使最轻微的抖动都会造成模糊不清的图像,而且对于这种结果我们往往束手无策,无法通过后期制作来消除这种影响。
漠视后期处理
只要适当利用图像编辑工具,诸如:PHOTOSHOP等等,你就可以让那些并不出众的照片变得颇具水准。你可以调整曝光不足的图像、校正色彩均衡,剪裁掉分散注意力的背景,覆盖住一些小的缺陷,甚至将几张照片或图像进行合成。
7、知识在运用中体现价值
尽可能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多拍一些照片,然后研究结果,看看哪种条件下哪种设置最佳。专业摄影师在拍照时对同一图像总要拍摄好几次,每次改变一下拍摄角度或曝光时间等设置,我们也应该这么做。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有LCD显示屏,你可以利用它轻松地观察并删除你不喜欢的图像,所以不必担心会因“滥拍”而造成存储量不足,尽管放心地去拍摄吧!
浅谈数码相机对焦准确问题
初次使用数码相机的玩家往往满心欢喜地拍下的照片,却发觉焦点聚在了背景上,而关键的拍摄景物却较为模糊……。这样的事情,大概玩过数码相机的朋友都经历过。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常见的失败,有必要去稍微了解一下相机的构造,并掌握一些技巧。
现在所有的数码相机都具备自动对焦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见的AF功能,自动对焦一般是将焦点对到画面的中间位置。因此最重要的是使拍照对象处于画面的正中间位置。这是对焦的第一步。
使拍照对象处于画面中央以后,不要全部按下快门,而是要仅仅按下去一半。在使用自动对焦功能时,这是最大的难关。保持快门的半按状态,要稍微等一下以便相机进行对焦。等焦点对准以后,再从容地按动快门。
但是在拍摄两个人并排站着的照片等无法使摄影对象处于画面正中央时,应该怎么办呢?此时,可以将相机向旁边稍稍移动一点,将画面的中心对准其中的某一位。
然后先将快门按下去一半,在保持快门的半按状态下再将相机移回原来的位置,这样就可以按动快门拍照。
数码相机对焦的永恒法则是“使所需对焦的对象处于画面的中央”。在将两个对象并列摆设进行拍摄时,要将某一个对象处于画面正中央,来进行对焦。
焦点是否已经对准,相机会发出各种信号提示。有些数码相机具有对焦辅助线,或者是一个十字星,或者是方框,或者是一个对焦点,在对焦准确的时候,这些辅助对焦线都会有所显示,一般都是会呈绿色显示,而对焦失败的话,都会出现红色或者是警告标记。我们再传授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如果注意倾听的话,也可以知道焦点是否已经对好。因为在焦点对准之前,能够听到镜头部分动作的声音,而在焦点对准之后,这种声音就会消失掉。
这只是最基本的对焦技术,我们以后还会教授给大家更高级一些的对焦技巧以及后期处理的一些方法,记住,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头脑清晰,正确掌握拍摄流程,美丽的照片就不难捕获。
运动物体拍摄秘籍要共享
运动物体拍摄秘籍要共享
运动物体拍摄秘籍要共享阿莫西林常常碰到有些朋友遇到动体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更不用说进行独到构思和艺术表现了。不过再仔细想想也情有可原,拍摄动体自有一定的规律,假若对此一无所知,自然不能得心应手。拍摄动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凝固”动体,一种是“虚糊”动体。面对动体究竟如何处理,在客观情况许可的前提下,还得看拍摄者的意愿和宗旨,这恐怕也算是“意在笔先吧。 ]
然而,拍摄动体最常用的是“凝固”法。平时,对于动体我们是司空见惯的,海陆空都有。人、动物、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可成为动体。可是在特定场合中的动体,特别是快速动体,有时往往难于看清其“真面目”,如果用摄影手段使动体在高峰时一下子“定格”,我们便能端详其细部,了解其来龙去脉,感悟其精神力量,欣赏其动势美态。比如,凌空腾飞的威武雄姿,互不相让的勇猛格斗,飞流直下的汹涌瀑布,奔腾向前的飞驰摩托,若清晰地留在摄影画面上,难道不令人惊心动魄、为之动容吗?
拍摄“凝固”性的动体照片的关键,是采用高速快门速度。一般来说,1/500秒快门速度已足以能对付大多数动体,有时1/250秒也行,但对于极快速的动体,如下坡滑行,那就不得不用更快的快门速度。当然,一般情况下使用1/2000的速度基本可以凝固拍摄中可以遇到的99%的场面啦。对于dc拍摄动体最好是带快门优先挡的(也称快门先决式)。其次,拍摄动体经常要远距离进行,因而少不了用远摄镜头。但这种镜头使用时易于抖动,所以需稳稳握住,有必要尽可能的使用三脚架固定好。大变焦镜头的远摄端的孔径比较小,可以考虑高一点ISO的档位(当然啦,DSLR在这个场合会有相当的优势的),这样才能用上足够快的快门速度。远摄镜头因焦距长而景深小,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一方面,景深小聚焦要绝对精确,否则动体会模糊不清;另一方面,用得好可使背景虚化,突出清晰的动体。
当然,到底多高的快门时间才是合适的,这个问题要看实际情况来分析。 具体来说,“凝固”动体的快门速度取决于三个因素:动体的动速、动体的动向和动体与相机的距离。一般的规律是,动体的动速愈高,所需的快门速度愈快(动体的动向和与相机的距离不变);动体与相机的距离愈近,所需的快门速度愈快(动体的动速和动向不变);动体的横向运动与斜向运动、竖向运动相比,所需的快门速度前者最快,中者次之,后者更次(动体的动速和与相机的距离不变)。
掌握了这一规律,不仅能根据三个因素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快门速度,而且还可增强应变能力。举例说,你想拍摄一个动体的“凝固,,影像,而可以采用的快门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又达不到所要求的那样高,这时你可变换一下拍摄位置,或是迅速后退,拉大拍摄距离,或是调头换一个角度,变横向为斜向、竖向,从而容许把快门速度减慢。此外,利用某些动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短暂停顿,比如跳高到达顶点的一瞬,快门速度也不必很高。
具体非要量化描述的话,我给出一个经验算法: 动体-快门速度慢步行走;手势-1/500秒快步行走;时速为16~24公里的车辆-1/1000秒体育运动、跑步,时速为32~64公里的车辆-1/2000秒奔跑的动物、飞鸟,时速约为105公里的车辆-1/4000秒如果动体的运行和镜头成45度斜线方向,快门速度按上面所列的减半。如果动体和镜头成垂直方向运行,用上面所列速度的1/4就够了。同样,如果影像缩小,可以相应地减低快门速度。例如:将距离增加一倍(或者使用缩短一半焦距的镜头),影像的大小就会减半,所需快门速度也就减少一倍。拍摄动体也可用“虚糊”法。把动体拍成虚糊影像的目的在于强调运动的速度和力量,夸张动态的猛烈性和激越性,渲染一种紧张气氛。虚糊动体的基本手段是借助慢速快门速度。
就快门而言,快门速度愈慢,动体就虚糊得愈厉害。如果选用的快门速度介于充分“凝固”影像和完全“虚糊”影像之间,那摄取的影像可能很有趣,即动体动得慢的部分是清晰的,动得快的部分是模糊的。此外,虚糊某一动体至少得采用何种快门速度,虚糊的程度如何,这与动体的动速、动向和与相机的距离密切相关,就是说,动速高、动向与相机的视向构成的角度大、距离近,虚糊动体的程度就愈高。倘若在慢速快门曝光的过程中再故意晃动相机,势必造成“天旋地转”,全景模糊,产生十分强烈的动态效果。如这幅照片,由于在1/8秒的曝光期间旋转相机,结果形成迅猛的“旋风”式动感,使比赛的激烈气氛和参赛者的拼搏精神跃于画面。
为使拍摄虚糊动体可用上慢速快门速度,所以很必要使用低iso设置,要是光线比较亮,有时还需加用中灰滤光片,以减少进人相机的光量。 还有一种处理动体的方法是追随拍摄,最终可取得动体基本清晰、背景虚化的影像,产生间接动感效应。所谓追随拍摄,就是摄影者手持相机,以与动体同等的速度紧跟动体行进,在恰到好处时就转身拍摄,这样,动体虽然被留住了动态,但背景却因相机的移动可能出现众多的动线,从而给人一种动体在“动”的感觉。不过要注意的是,追随拍摄中的快门速度不宜太快,不然会把背景给“凝注”,丧失应有的效果。通常,快门速度以不高于1/60秒为宜,除非追摄特别快速的动体,那就另作别论了。
追随摄影主要用于表现动体的动态和速度有下面几种追随法: ①平行追随.相机与动体的行进方向成90°.拍摄时,相机平行追随动体. ②纵向追随.当动体纵向运动时,相机随之纵向追随.如小孩向上荡秋千,相机向上转动. ③弧形追随.当动体弧形运动时,相机随动体运动,弧形追随. ④圆形追随.当动体圆形转动时,相机圆形追随. ⑤斜向追随.当动体由高处下降时,相机可斜向追随. ⑥变焦追随.拍摄者在面对动体在镜头轴向移动时利用变焦镜头在变焦中追随拍摄。这时动体的四周会出现放射线条,动感很强。
拍摄的要领是:当把动体对焦清楚后,随动体向前移动的方向,从远向近拉镜头,即从短焦距往长焦距拉动。如动体向后移动时,也可从近向远拉镜头,也即从长焦往短焦拉.变焦追随时,用左手拉动焦距,右手按动快门,在拉动焦距中按快门.背景要选择有景物的地方,这样才能在变焦时,出现迸发式的线条。拍摄时,因动体迎面而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拍摄前要选择安全拍摄点,以免被动体撞伤。另外,拍摄时的背景选择其实十分重要,许多朋友在抓拍的时候只关注了主体,忽略了背景的选择最终拍摄失败。追随法拍摄的时候要避免清一色的背景。背景的明暗反差应错杂一点,色彩斑烂的背景更好,为的是这在追摄中可造成漂亮的线条感,若拍彩色则更加绚丽多彩.
数码相机拍摄经验漫谈构图
主体要突出
主体就是你要重点拍摄和表现的物体。笔者发现,无论是数码相机还是普通相机用户,大多数人拍摄照片时,都忽略了构图,或者说对构图没有足够的重视,往往是拿起相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咔嚓”“咔嚓”一阵拍,以为被拍摄的物体在“照片”里就行了。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主体在照片里过小(或者在照片里所占的面积过小),主体不够突出。明明是拍人,但实际拍出来的结果是作为主体的人小的就像一个小蚂蚁或一群小蚂蚁,而作为陪衬、铺垫的背景却很大、很多。主体、主角过小,就会被背景所吞没,造成喧宾夺主,看照片的人的视线和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背景上。如此一来,就不能很好表达你的拍摄意图(你可别告诉我,你是在替背景做广告哟,呵呵)。
主体所处的位置要恰当
主体所处的位置是否恰当,影响到照片的画面是否美感、平衡。不知你听说过“黄金比例”吗?对,你猜对了,就是常说的零点六一八!这是经过数千年的经验得出的最美、最舒服的比例。但这跟数码拍摄有关系吗?当然有啦!对拍摄照片来说,当主体在照片所处的位置符合、接近“黄金比例”时,这张照片就最美、最舒服。不信?咱们就看看这样的例子。把照片画面打上九宫格(就是平均分成9等份),如果此时主体的位置处于4个交点中的其中一个交点上,你是不是会发觉主体比处在其他位置更美观、舒服呢?
言外之意,就是主体尽量避免在照片的正中间,这样看上去比较呆板、缺乏美感。就拿拍摄人物来说,现实中多数人都会不加思考把人物安排在照片的正中间,而这恰恰不是最好的构图方式!
要注意照片的画面平衡
主体大小合适了,所处的位置也在“黄金比例”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很潇洒地按“快门”了?你先别急!因为拍摄数码照片跟绘画一样,也有画面平衡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多数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构图时,要注意照片上下、左右的物体是否平衡。也就是说,照片的上下,或者左右的物体从数量上、大小上、重量上,要尽量达到“视觉”平衡,不要相差过大。举个例子说,你将主体安排在照片的右侧,而在照片的左侧,则是空空的,什么物体也没有,这样的照片就不平衡,因为右侧有物体偏“重”,左侧空空的偏“轻”,看上去很不舒服。
拍摄特写
快照和艺术性特写照片的不同在于拍摄特写镜头需要有一定的器材和耐心,以及一些必要知识。
所谓特写镜头,就是对一些细微的景物或是被摄物体的某个局部进行拍摄,以被摄物体的局部特征美来吸引观众,但在拍摄特写镜头时,通常由于相机离被摄物体很近,所以很容易因为相机的举握不稳定而影响像质。不过你可以通过购买一些适当的器材来克服这些问题。下面就是有关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拍摄到好的特写镜头的六个步骤:
一、使用三角架
你必须将你的相机安装在一个三角架上以防止相机的晃动。尽量的将相机靠近被摄物体,并且注意不要引入不必要的阴影。
二、调焦轨
虽然它不是拍摄时的必备品,但是调焦轨却是一个很好的辅助装置可以帮助你拍摄出好的特写镜头。调焦轨能够使相机以非常小的增距沿着X和Y轴线移动,能够精确的控制相机的位置和画面的景深。如果用移动三角支架来达到理想的位置则是非常麻烦的。
三、使用快门线
即使你已经将相机安装到了三角支架上,但是如果你在按快门的时候不小心,仍然有可能使相机产生晃动,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建议你最好还是使用快门线。
四、使用黑色或有色背景
在拍摄时,当被摄物体的背景为黑色,那么就能够使拍摄出来的图象看起来最清楚。你也可以使用模糊的背景,特别是当被摄物体的色彩很浓的时候。
五、在必要的时候使用反光卡
使用一个白色的卡片或是用一张铝箔包在卡片上,将光线反射在被摄物体上,以照亮物体上的阴影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这张卡片出现在被拍摄范围内。
六、一定要有耐性
有时候,即使是一阵微风也会使拍摄到的特写镜头出现模糊的情景,? 在这个时候,你就一定要有耐性了,最好是等到风过了之后再进行拍摄。同样的,在户外拍摄时,当天上的云将太阳遮住了,最好是等到太阳出来后再拍摄,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看起来会比多云时拍摄的照片的色彩更鲜艳、明亮一些。
拍摄夜景时的几点技巧[转]
每当华灯璀璨的夜幕降临,美丽的夜景总会使人流连忘返,此时按下快门留影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夜景“作品”与实景相差甚远,不是人像清晰度不高,就是背景模糊。这可怎么办呢?别急,按照摄像师指导的方法去实践一下,你的烦恼就可以排除了。
1.必须稳定
夜景模式的曝光处于慢速状态,曝光时间可能会延长至1/15秒以下,稍有晃动就会造成背景模糊。要避免晃动,最好使用三脚架。使用轻便型数码相机拍摄夜景时尽可能使用光学取景器,取景时需要操作者眼睛凑在照相机上,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支撑,可减少照相机的晃动。
2.正确选择拍摄模式
平行光源或是平行的泛光灯,且光源在10米之内,用普通挡模式就能拍出较为理想的夜景照片。夜景模式适合拍摄散点光源、照射面积较小、纵深式光源的夜景留念照片。如果有后期制作经验,采用后期合成,效果比直接拍摄好。
3.慎重高感光度
提高数码相机的感光度(如ISO200或ISO400)可提升照片的清晰度,但会造成照片产生噪点。因此应该慎重使用这项功能,除非你使用的是专业型数码相机。
4.尽可能使用广角
绝大部分的数码相机在广角端的进光量和景深最大,可容忍的最低快门速度要比中焦或长焦大。拍摄夜景最好选用具有光学防振或CCD防振功能的数码相机。
5.按快门的动作不能太大
数码相机的快门按键都是采用两个行程设计,先完成测光、对焦,然后才释放快门,这一过程需要1秒左右的时间,不可操之过急。按快门的动作大势必延长动作时间,会造成数码相机在曝光时晃动。
数码摄影中灯光的运用
光足摄影最重要的构成要件,对光线的处理往往要比其他要件重要且难得多。光不仅仅是使目标在相机的CCD上成像,好的摄影师还可以利用不同性质的光线表达出不同的意境来。
任何--种光线都存在着三个要素,即强度、方向,色调。
[光的强度]
强度描述的是光线的强弱程度,各种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都有一定的强度。
强光通常是由强光源发出的光线直接照射所造成的,当然较弱的光源通过集聚,光线也可以形成很强的光束。强而直接的光会造成明显的阴影,并且清楚的呈现出物体的轮廓,所以常用来勾勒物体轮廓;强光也可以增加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以强调物体表面的纹理、不同色彩或色调之间的反差。弱而散的光可以减弱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使物体表面看起来平滑细致。
对于摄影的照明,强光源常常要作为主光来使用,是拍摄照明的主要来源。而弱光源要作为辅助光来使用,它可以减弱主光所造成的强烈阴影,同时不至于投射出多余的影子。
但是光线过强,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强光下形成的阴影会过于夸张,光影效果不自然。拍摄时,如果光线过强,可以通过加装漫射屏或反射板等方法,来削弱光线的强度。和强光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较为柔和自然。可以使主体受光面均匀,反差适中。受光源的方向性局限小,是较为理想的光源,在剧情片的拍摄中,散光使用得最多。
[光照度]
光照度,即通常所说得勒克司度(1ux),表示被摄主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光通量。1勒克司相当于l流明/平方米,即被摄主体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距离一米、发光强度为l烛光的光源,垂直照射的光通量。光照度是衡量拍摄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夏天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室外光照度可达到100000 lux以上,很容易形成明显的阴影,这并不一定是一个理想的拍摄环境。而大多数室内照度都在3001ux以下,一般的摄像机都可以在这种照度下摄影。不过,照度越低,拍出灰色或颗粒影像的可能性也越大,这样最好增加照明。较理想的拍摄条件是光照度在10000 1ux左右,在这样的环境下拍摄,很容易得到清晰亮丽的影像。
照度不但同光源的发光强度有关,而且和光源到被摄主体的距离也有关。一般情况下,当被摄主体到光源的距离不变时,被摄主体的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相反,当光源的发光强度不变,但与被摄主体距离发生变化时,被摄体上的照度大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当一个光源照射于前后两个主体上时,光源越近,那么这两个主体获得的照度差异越大;光源越远,这两个主体接受到的照度越接近。
[光的方向]
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图一1);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1°顺光
摄像机与光源在同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使其朝向摄像机镜头的面容易得到足够的光线,可以使拍摄物体更加清晰。根据光线的角度不同,顺光又可分为正顺光和侧顺光两种。
正顺光就是顺着摄像机镜头的方向直接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如果光源与摄像机处在相同的高度,那么,面向摄像机镜头的部分全部能接受到光线,使其没有一点阴影。使用这样的光线拍摄出来的影像,主体对比度会降低,像平面图一样缺乏立体感。在这样的光线下拍摄,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会使被摄主体失去原有的明暗层次。
而侧顺光就是光线从摄像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在进行摄像时,侧顺光是使用单光源摄像较理想的光线。多数情况下我们一般用25°~45°侧顺光来进行照明,即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和光源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25°~45°。此时面对摄像机的被摄主体部分受光,出现了部分投影。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感。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了立体感。
2°逆光
逆光是摄像机对着、而被摄主体背着光源而产生强烈的逆光下拍摄出来的影像,主体容易形成剪影状:主体明亮,被摄主体的轮廓线条表现得尤为突出。
逆光拍摄历来是摄影的一大忌。逆光拍摄,容易使人物脸部太暗,或阴影部分看不清楚。运用不当还会产生主体色彩不正确、曝光不足等现象。如果你不是在拍摄另类影片,那么,应尽量避免逆光拍摄,如果非要这种条件下拍摄应利用反射板等增加辅助光。
3°侧光
侧光的光源是在摄像机与被摄主体形成的直接的侧面,从侧方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此时被摄主体正面一半受光线的照射,影子修长,投影明显,立体感很强,对建筑物的雄伟高大很有表现力。但由于明暗对比强烈,不适合表现主体细腻质感的一面。
4°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
顶光通常是要描出人或物上半部的轮廓,和背景隔离开来。但光线从上方照射在主体的顶部,会使景物平面化,缺乏层次,色彩还原效果也差,这种光线很少运用。
而俯射光是这四种光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一般的摄像照明在处理主光时,通常是把光源安排在稍微高于主体、和地面成30°~45°角的位置。这样的光线,不但可以使主体正面得到足够的光照,也有了立体感,而形成的阴影也不会过于明显。如果再采用侧顺光位,效果会更好。
平射光跟正顺光一样,不是很理想的光线。即使在侧顺光的位置,所形成的阴影也有点呆板生硬,不如俯射光来的自然。仰射光也是一种不多见的打光法。将光源置于主体之下向上照射,会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效果。
[光的色调]
和万物一样,光同样具有色彩,不同的光线其色调不同。通常我们用色温来描述光的色调,色温越高,蓝光的成份就越多;色温越低,橘黄色的成份就越多。而在不同色温的光线照射下,被摄主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白色物体表现得最为明显:在60W灯泡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色色彩,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摄像机是靠调节白平衡来还原被摄主体本来的色彩的。
解决数码相机拍照时遇到的麻烦
1.拍出来的照片的颜色不对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数码照片里面的景物和原来我们眼睛看到的景物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有的时候偏红,有的时候偏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主要是由于白平衡没有调节好的原因。白平衡调节功能的作用和在传统彩色摄影时加色温转换滤色镜的作用是类似的,目的是达到准确的色彩还原,只是数码相机的色温不需要在镜头上加滤镜,而是采用电路调整方式,靠电子线路改变红、绿、蓝三基色的混合比例,把光线中偏多的颜色成分修正掉。多数数码相机中都有自动的白平衡调节,这种功能在一般条件下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在一些复杂的条件拍摄下就很难保证了。事实上,我们接触到的光源一般都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养成先观察周围的环境,拍照之前就把白平衡调节好的习惯。有一些数码相机中的白平衡调节有自调模式,一般用上面一个矩形的小方块,下面两个小三角的符号来表示。这种模式的白平衡调节是让你将相机对准拍摄现场白色的物体,然后半按下快门,此时,相机会自动记录这种光线下白色的状态,依据这个数值,就可以在接下来的拍摄中正确的对色彩进行还原了。我建议大家在相机有这种白平衡调节模式的条件下使用它,多数情况下,它更为精确。
2.拍出来的照片是虚的
这主要可能是有几个因素造成的。首先,由于数码相机的快门延迟时间比较长,所以人的手就不容易拿稳,这是拍出来的影像就会是虚的,原因就是在于手的抖动。一般来讲,人手的抖动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是在快门度和焦距成倒数关系,以及比这个速度更快的时候。所以在光线不是很好,速度较慢的时候,我们最好借助角架或者固定不会动的物体来固定相机。其次,照片是虚的还可能是由于焦点没有选择好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只注意到了将要拍的景物放在取景框里面,而忽略了将焦点对准要拍的主体,那么照片上的情况就会是主体不实。再次,就是主体的位置发生了移动,由于数码相机的快门较慢,造成从按下快门到拍摄完成所用的时间相对较长,此时主体就很容易发生了位置的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拍出来的照片也会是虚的。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一个是利用和借助固定不动的物体来固定相机,另外一个就是可以平举相机,使相机随着拍摄的物体一起移动,这样,照片中虽然背景是模糊的,但是主体却是清晰的。后边的方法经常用于拍摄移动较快的物体,例如车子等等。
3.拍好的照片上有很多小点
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夜景的拍摄中。这是由于感光度高造成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照片中的噪音。要知道感光度(ISO)的数值越高,画面的质量就会越粗糙,感光度的数值越低,画面就会越细腻。但是,感光度意味着对光的敏感度高,所以,在弱光拍摄的时候,我们常常要选择高感光度,那么,如果相机本身的降噪系统不好的话,就会造成画面上出现噪音的情况。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需要人为地将感光度调的稍低一些,然后用相对较长的曝光时间来补偿光线的进入,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就会有层次,而且质量有保证了。当然,前提是,你需要带上三脚架。
4.拍出来的照片过暗或者过亮
这往往是由于曝光没有控制好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曝光量和什么有关系,才能进而正确的对它进行控制。它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
A.和物体本身反射光的能力有关系。不同的物体对光的反射是不同的。我们来想象一下从煤店中的一只黑色的猫到雪地上的一个玻璃的牛奶瓶子,它们之间又怎样的差异呢?
B.照明。这就和光源的强度有关系了,光照强,自然需要曝光时间短;反之亦然。
C.胶片的感光度。感光度低表示对光的敏感度相对弱,需要的曝光时间相对长;感光度高表示对光的敏感度高,需要的曝光时间相对短。但是高感光度容易带来的是很难避免噪音,就是画面上会出现很多粗糙的颗粒。
那么,我们怎么来曝光才能将所有的物体尽可能正确的还原到感光材料中去呢?
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以下几个常识:
a.调整光圈:前面已经反复的强调了,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大;光圈越小,进光量越小。
b.调整速度:速度越快,进光的时间越短,进光亮越小;反之亦然
c.测光方法:一般来讲,我们要对被摄体进行测光,相机会提示给你所需要的光圈和速度。按照这个数字来曝光,所得到的照片应该是一张色调是灰色的照片。那么,无论是照片中的黑色还是白色都还原成18%的灰,在摄影中,叫做“中级灰”。但是我们平时遇到的情况是很少会拍一些纯黑或者纯白的物体,那么这样的曝光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如果你遇到了有黑色或者白色的物体,那么也好办。比如像拍雪景,你可以先对着你的手半按下快门,也就是对自己的皮肤进行测光,然后再对种你要拍的雪按下快门,那么雪就是白颜色了。原因在于,相机对你的手进行了测光,由于我们的皮肤就接近于中级灰,所以比皮肤白的雪就自然还原成了比会灰色更亮的白色。又例如,一个人的衣服是黑色的,我们也可以利用同样的方法,先对自己的皮肤进行测光,然后再拍摄。我们假想,如果再拍雪景的时候,使用雪本身来测光的,那么照片上手是什么颜色呢?你可以去试试看,不一定是雪,白色的反光能力强的物体都可以。现在相机的侧光方式一般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点测光。
d.此外,数码相机中一般都提供了+/-2ev档的曝光补偿,当你感觉照片的曝光不对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减曝光补偿来进行调节。由于所拍物体处于不同的环境光线下,因此如何正确控制曝光则至关重要。闪光灯、反光板等自然非常有用,正确恰当使用曝光补偿则是另一种有效的途径。EV值称曝光值,它反映的是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的组合。EV值与景物亮度及胶片感光度也相关。通俗地说,胶片感光度越快,被摄物越明亮,则EV值就越大,相应的这时就要用小光圈及快速曝光。曝光补偿是为了让拍摄者对相机测光所确定的曝光“量”进行修正、调整,从而得到适宜于主体正确表现的准确曝光。曝光补偿量均用+3、+2、+1、0、-1、-2、-3、等加以表示,“+”表示在测光所定曝光量的基础上增加曝光,“-”表示减少曝光,相应的数字为补偿曝光的级数(EV)。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