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一多半同学把家门钥匙挂在脖子上,每天放学自己回家,父母很少去关注我们在做什么,更别说走进内心世界了。我们有很多的自由甚至是放任。正是这样一种童年感受,让我们内心最深处把想给自己的补偿投射到孩子身上。
而孩子们面对的方方面面激烈竞争,以及父母自身感受到的巨大压力,让这种自我补偿的心理,在保护和给予的乔装下,巧妙的帮我们控制和迎合孩子。我们这一代父母正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无意识的过度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
先分享几种常见的“过度做父母”方式:
“体育播报员”式父母
基本上,这类父母将孩子淹没在语言中。他们随时报道孩子摸到、做到、看到、吃到、甚至想到的每一件事。“你看看这个!亲爱的,看看你!你穿这双漂亮的鞋子跳了个舞,真棒!张开你的手臂,像风车!你是不是要画个气球?亲爱的,这是个气球在跳舞吗……”(你知道我的意思吧!)
“公司式父母”
以对待公司或团队的方法来面对家庭。所有的决定都是要基于所谓的“预算”,一定要有哪些花费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以及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比如买N款裙子宝贝才漂亮,一周上N堂早教课才能让他健康成长。。。最后的目标是“产品上市”,即把子女推向世界这个市场中。在那之前,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上市前会议”。公司式父母要让孩子对他们的“包装”,他们的“产品特性”以及他们优于别人之处感到兴奋。
“小好友式父母”
看不到成人世界(他们的谈话和活动)与孩子的世界有何区别。他们邀请孩子参与决定,花很多时间和语言避免说“不”。通常这是一种寂寞的表现。因为有些父母过于专注孩子,而与成人友情隔离,所以他们需要在孩子身上找寻一种比较平等的友谊关系。这类父母希望把子女变成人,或者最好把自己变回小孩。
“小丑式父母”
认为自己应当充当娱乐者,骑大马,扮宠物……这需要伟大的爱,不过也会累死人。这类父母的形象通常并不具娱乐性,表面上说话热情又活泼,实际上累透了,像没有支撑的玩偶。这类父母通常会让孩子失望,因为孩子每天都期望有更多精彩的节目能上演,而父母会觉得永远做得不够。
没错,过度参与的背后都有着伟大的爱!从情感上讲,这种爱没有完全尊重(更多时候是没意识到)孩子的独立性;从理论上讲,这些父母把对孩子的行为掌控和心理掌控混为一谈。
在继续讲这些你未必认同的理论前,我们还是先看看以上几种过度参与的后果吧。
我们可以听到“体育播报员”和“公司式父母”的孩子这样的抱怨“妈妈管我太多了,她连低腰牛仔裤都不让我穿”“我不想吃东西,因为这是我在家里唯一可以自己掌控的事情”。。
“小好友式父母”和“小丑式父母”的孩子往往更沉默,“每年那么多的雾霾天,环境污染一年比一年严重了……”“真希望不用每个假期都去你爷爷奶奶那儿……哦,这话不要告诉奶奶噢”“爸爸自己当成大马为了让我高兴,我也需要为了让他开心这样做吗……”孩子幼小的心灵便开始困惑这些让他焦虑且想不明白的事情。。。

现在你愿意听我讲行为掌控和心理掌控的区别了吗?
行为的掌控:包括树立权威、提出适合年龄的要求、设定界限,以及监督孩子的行为。
心理的掌控:它会侵入孩子的心理世界,唤起他羞愧、焦虑、同情、罪恶的情绪,试图操控孩子的思想和感觉。
行为的掌控:“爸爸,谢谢!我可以买这个玩具吗?”“皮蛋!我说了‘不行!’你已经问过两次了,不需要再问第三次。”
心理的掌控:“妈!快来!浴室里有一只瓢虫,是我五岁时看到过的那只。还在同样的地方!只是我不记得它的名字了!”“已经两年多了,这只瓢虫不可能是你五岁看到那只,瓢虫的寿命……再说……”
行为掌控对(三岁以上)孩子的发展有正面的效应,而心理掌控对任何年龄段的孩子(当然也包括成年人,你懂的)都会产生负面的效果,他们会让孩子感觉不到自己和受到侵扰。
如何更好的分清行为掌控和心理掌控,从根本解决过度参与的问题,需要每位父母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和改善。在这篇文字里我只能给你几个小建议,去改善过度参与的现状。
一、少说,多听。
我们通常把小孩泡在语言中,不断滴评论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我们觉得这会让他们知道自己被关心和注意。然而,我们讲得越多,注意到的就会越少。
有一天,我和儿子在天坛公园散步,他忽然指着一枝高高的,耸立于其他树木之上的,没有树叶的枝干说:“妈妈,你看!看到了吗?”
“我看到了。”我们都停下来,过了一会儿才继续向前走。
我可以对他做个生动的演讲,讲那颗古树的来历,如何被保护,为什么这一枝没有叶子,长得比其他的高。也可以赞赏他的眼光,称赞他能发现简单事物的美……其实我确实尝试讲了几句,可是他根本木有在听。
我的儿子做了一个简单的观察,他指出了引他注意的东西并且和我分享。我不需要将这件事按照自己的想法变成什么大事,也不需要去“充实”他的观察,用资讯、赞美或废话重新包装,加上我的包装再交给他。我只需要“注意到”就好了。平凡一刻值千金。
当我们在孩子身边说个不停,说得太多,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就少了,让他们表达的空间也少了。孩子认为某个东西是“真实的”,而你一定要加以解释时,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意力就“窒息”了。请减少你的自言自语,过度解释,让孩子自己消化他们的每个经验!
二、减少情绪监控,不要和十岁以下的孩子过多探讨他们的感受。
很多父母会一天内多次测量孩子的“情绪温度”。我们监控他们的感受,不断要求他们描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期望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复杂的认知,能够发现并用语言表达这种认知。虽然我们有良好的初衷,但是这种情绪上的监控,很容易将孩子推向早熟。
不是说10岁以下的孩子没有情感,只是那大部分情形下是无意识、无分别的。遇到任何冲突或不安,你问他们,多数孩子会城市的说“不好”,或者大哭一场。如果你一再去追问更细节的感受,只有你的追问会让他们更紧张。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活在“做”的世界,就好了。小孩对一件事情有“不好”的情绪时,帮助他们用行动来调整。拥抱一下,挖个洞。给他笔纸画张画,或是玩玩互相抛球的游戏。他们需要做事来发泄,他们需要投入这个世界,用身体调整感受。当然,不排除他主动想对你讲话,让他知道你会听就好。
三、给自己的睡前功课
在一天结束前,花一两分钟做心理练习。回忆这一天中的平凡时刻,与孩子共处的珍贵时刻。回忆女儿那些逗得你大小却很有洞察力的话,或是儿子表达的令你静雅的深刻含义。提醒你自己“他们是谁”而不是“你希望他们是谁”“他们还需要做什么”“他们怎样能做得更好”。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