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赵皓阳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不是反对繁体字,而是反对一天到晚在网上鼓吹繁体字的人。有这样一个段子很烦人,相信大家都见过:“我一个台湾朋友说,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亲不见……”
此状态本人原创,近年来被无数壮士借用,版权所有特此声明。截图时间为证。
说起繁体字与简体字不得不提人人网上一位大牛——何欣何狐狸,他大约写过二十几篇有关汉字简化的文章人人网,中国领先的实名制SNS社交网络。加入人人网,找到老同学,结识新朋友。(别吐槽这个链接,我发的就是何欣的日志,逗比人人网发出链接来就是这样,你不注册一个啥都看不见,难怪药丸)让我受益匪浅,本文许多资料也引自他的日志,不一一列明。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同学一定要看看,本文只是谈一个皮毛。我下面说一说网络上对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种种误读,我们反对那些鼓吹繁体字的人,都是在反对什么?
误读一,简体字是新中国政府创造的?
首先要说明,汉字简化是一个长时间的历史过程。
此处援引九州出版社《说文解字》的注文,总顾问是启功和季羡林。
居延汉简,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此处记载“鸿嘉二年五月以来吏对会入官夹”,此时汉字尚没有后世的规整,虽无“玲玲如振玉 累累若贯珠”的整齐美,倒是颇有随性之美。“对”字有所简化,尚没到后来直接一个“又”代替左半边的地步。“会”与今日繁体写法也不相同。
魏晋书法则是今天简体的主力军,草书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这是晚唐字帖,大家看看出现了多少非正体字?
再来一位宋朝重量级人物。
黄宗羲手稿本《南雷杂著稿》大家可以自行查看一代文宗都用了哪些非正体字——“为”“穷”。
吕留良在赠给黄宗羲的诗的注中云“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这个“俗字”便是当时有所简化的汉字。这些大家全然没有今天某些人的小家子气,自甘和和百姓用同样的字形,混迹于群众,真是丢了知识分子的颜面。
再有人说简体字是共产党创造的,二话不说,先撒一把五毛钱过去再说。真是贪天功为己有,竟然还不知廉耻的猛吹,中国人几千年的工作让共产党几年做完了,政府不给你们发工资真是亏待义务宣传员了。
而政府推动的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则可以追溯到民国。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鼓吹“正体字”的国粉请把脸伸出来。
民国方案的特点是非系统化,而是针对常用字,这一版方案更是针对最常用的三百多字而已;而56年简化字方案,虽然直接简化的字只有230余字,但是56年方案还有30个类推的偏旁部首简化。
即便在国民党胜利转进台湾后的1952年,在一次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蒋介石第二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说:“为大众写的文字而不能大众化,那如何望其有效?我们须知文字是大众达意表情取得知识和争取生活的工具……所以简体字的儒要是生活的需要,时代的需要。”——蒋介石(见张博宇编《台湾地区国语运动史料》,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转引自仇志群:《汉字简化问题在台湾》,《语文建设》1995年第5期)
何应钦也曾经在1969年,于国民党十中全会提出过整理简字案。(仇志群:《汉字简化问题在台湾》,《语文建设》1995年第5期)但是后来因为大陆先这么做了,考虑到敌人提倡的我们就应该反对,于是台湾对简体字的态度立刻转变为反对,成天说简体字就是匪来匪去的东西。“因政治斗争的对方推行简体,我们就倡导繁体,依哲学角度而言,我们是作为对立面的另一边,居于‘客’位,沦为强势‘主方’的奴隶,结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调。”(台湾学者林安梧,见《文字简化面面观座谈会发言纪要》,载台湾《国文天地》,1989年5卷2期)
其实蒋公就是个傲娇受:你用简体字,我偏偏不用,我就要用繁体字,繁体字才是中华正统,娘希匹的。
日本与新中国同期进行汉字简化,新加坡曾于1969年自行汉字简化,在1976年后则改用中国大陆的简化字。
误读二,简体字代表了文化的退步?
那些繁体字的鼓吹者最烦?就是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言下之意就是我代表中华正统,我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有甚者扬言gong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灭绝者,证据就是破四旧和废除繁体字。
可笑。
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秦,书同文,为小篆。有隶书,但不作为正式文字;
汉,隶书渐成正式文字,武帝后,汉隶代古隶。
唐,因循『干禄字书』,科举要求正字法,书楷书。
你说的正体是哪个正体?告诉你吧,是清朝的正体。
就这些网络上所谓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一个个一提清朝就义愤填膺,什么张口一个“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闭口一个满鞑子,结果到了“正体字”这块,真不知道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
1875年清朝钦定正体,龙启瑞奉谕作《字学举隅》,规定了每个字的字形。今日的所谓正体字,脱胎于此,所以,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后人们习惯称之为“鞑体字”。
满清政府从书籍入手,修《四库全书》就是典型,搜集天下书籍,不合满清心意的统统焚毁或删改,岳飞《满江红》被改成“壮志饥餐飞食肉”,本来是欲啖胡人之肉,成了吃鸟肉。据近代学者推算,全国禁毁图书13600卷。焚书总数达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 余种、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乾隆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3000余件,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被销毁了。如此一系列文化破坏活动中,汉字作为文化载体未能幸免于难,前朝所不注重的字形也被冠以了浓厚的政治意味,俗字开始为官方所坚决反对,乾隆御作《辩正通俗文字》就说“俗者,承袭鄙俚……断不可从也!”虽然大部分俗字都比满清资格还老,但皇帝都说了俗字不行,体制内用俗字等于是在抽皇帝的脸,科举考试里面是没人敢用了,从考场到牢房到刑场的轨迹也不是没人走过。龙启瑞所作的《字学举隅》一书,就是钦定正体字,斤斤辩正科举考试用字,对字形的追求堪称登峰造极了,正体字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有着浓烈的政治意味,历代统治者对字形如此纠结的也就满清了。实际效果也不错,造成了知识分子和民众的脱离,书生造反和文盲造反都无法伤及国本,没外国势力,满清很难倒台。而至于定某字为正体有没有道理就是另一件事情了,钱玄同也忍不住要喷满清“这样是正体,那样是俗体,狺狺不休!其实他们全是不认识古字的!”
说得好啊!这些在网上鼓吹什么“正体字”的,有一个算一个,全是不认识古字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的来源“七国文字异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命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请注意或颇省改几个字,那是什么?那就是汉字简化过程。邓散木在其《篆刻学》中对这段话的一点解释是“省者,省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这就是汉字的简化与统一。
我们可以这样说,汉字简化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进步!
说起那个特别烦人的段子,我一台湾朋友说什么汉字简化之后“愛无心”之类,这绝对不是呆湾人说得好吗,要是呆湾人说的要打屁股的好吗。
看看这幅字
愛无心呢?说好的愛无心?此四字为黄埔校训,孙中山先生所定,蒋公所书。国粉站出来,自己打脸。
蒋公分量不够国父够不够啊?
说起来这幅字,这个少泉先生就是林白水,就是给慈禧贺寿写“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 每逢万寿必无疆!”的人。
有请苏东坡。《前赤壁赋》
总有那么些人,转发个“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之类的段子,妄图显示自己很有文化,反而映衬了自己的粗鄙与无知。
简而言之,繁体你当然可以用,就跟穿衣一样,谁管你穿什么颜色的,大街上裸奔的都有,但你要什么“正体字”“殘體字”,用简体字的是“没文化”,那就相当于胸口挂个牌子“我是脑残”,围观群众会检验一下你的大脑残不残。
误读三,所谓的“传统文化”真的就高于一切?
我经常看到有些花瓶式的政协委员,煞有介事的提一套推行繁体字的方案,大致一条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里面:就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国学精粹。
我清楚地记得,高三那年,有个逗比的政协委员提出了废除简体字推行繁体字的提案。我们班每天中午都有一个读报的环节,当时我们班一个飘飘然的文艺小清新少女就说了这个新闻,之后点评环节满心欢喜的大谈“传统文化的复兴”并又举出了“爱无心,亲不见”这个恶心的例子。
当时我前面的男生一脸不屑的转过头来跟我说:“这傻X,说得好像她不用考文综似的。”
是啊!政协委员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你高考不是打字啊!理科生也得考语文啊!要什么推行繁体字,我代表初高中同学带头反对。下次再有脑袋缺根弦的政协委员要提废除简体字,罚写一万遍“忧郁的台湾乌龟”——“憂鬱的臺灣烏龜”。
我举一个不恰当的类比,甲骨文、篆文代表了奴隶社会时代的生产力;隶属、楷书代表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简体字适应了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而面对当前信息时代的汹涌潮流,则需要颜文字出场了~( ̄▽ ̄~)(~ ̄▽ ̄)~ (最后一句是卖萌)。
现在好多人总喜欢把“传统”两个字挂在嘴上,这个所谓的“传统”,什么是“传统”,跳大神算不算传统?一定要秋天同居的蟋蟀做药引算不算传统?你说汉服算是传统,要发扬,那草衣兽皮算不算传统?你说繁体字是传统,就像我开头说的,怎么不捧一个龟壳刻甲骨文去。
一切都要进步,社会需要发展,有些东西必将被抛弃。你可以喜欢那些逝去的美好,但以此来攻击别人,认为别人“没文化”,并借“传统文化”这个名号酿出一股恶臭的优越感,这就是病了。
第四,对繁体字我们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总是把繁体字与“传统文化”捆绑在一起是很无聊的事情。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并不是离开了繁体字就传承不下去。不使用繁体字我们就不会懂得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吗?不使用繁体字我们就不知道怀仁抚远、爱人如己吗?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不使用繁体字我们就不明白吗?
那些一口一个“中华正统”的人更无聊,照我说你要么去山顶洞里面钻木取火,要么别跟我提什么“中华正统”。
另外我们要看到,汉字简化不意味着废除繁体字。今天的中华书局很多书,仍然是繁体竖排,从右往左的体例。没有哪一条法律和规定禁止使用繁体字。汉字简化的反对者通常都无意(或者是有意)误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字简化的含义。最典型的就是他们说汉字简化会伤害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书法艺术。这完全是的无稽之谈。
我认为对于繁体字应该有的态度是“识繁写简,全凭自愿”,汉字简化是人民的选择,就像上文中吕留良所说“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你不能强迫他人使用繁琐的繁体字。但是繁体字确实有着简体字所不能替代的元素,许多第一手历史资料都是用繁体字写成。就我自己而言,我认识繁体字,会写繁体字,也认识不少篆书和甲骨文,当然这完全是个人的兴趣。
欢迎关注我微信平台,今天就推送这篇文章
网友蒙面大侠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只见那断山崖壁上刻着几行大字,入石分寸竟似以指写入的一般: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大道至简,万象乃生。
令狐冲大惊:“太师叔,这字划并非正体。我若用,岂不入了邪道?”
风清扬骂道:“你写的再正,有个毛用?你可知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篆法?”
令狐冲一怔,不知所答。心想:“以前听小师妹说起过,汉字众体同源,只是后来骤然分成了简宗和繁宗,简宗便成了魔教邪派。可这崖壁是我五岳字派所属,竟也刻着魔体。莫非我五岳字派果然是‘比字不胜,暗算害人’?风太师叔虽是五岳字派中人,却对这些简体似乎颇不以为然。但对付魔教人物,写些简体暂且妥协,似乎也不能说不对。”
风清扬神情间似有莫大愤慨,继续骂道:“唉,蠢材,蠢材!无怪你是湾湾弟子,拘泥不化,不知变通。汉字之道,讲究行云流水,任意所之,你就算写完了那‘大道至簡',笔尖向下,难道不会顺势画为"简"吗?繁体中虽没这等姿势,难道你不会别出心裁,随手配合吗?蠢材!心到之处便是笔画。那招‘大道至简',定要用“簡”才能使吗!你不累吗?”
令狐冲听到这里,心中一动,隐隐想到了一层字术的至理,不由得脸现狂喜之色。
风清扬继续道:“湾湾那群老家伙,当真狗屁不通。你本是块大好的材料,却给他教得变成了蠢牛木马!江湖之中各有无数蠢材,以为将师父传下来的笔画学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人家诗句,做几首打油诗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机杼,能成为大诗人么?单以书法而论,这些繁体也不能说真正已窥上乘文字之门。他们不懂得,字体是死的,写字之人却是活的。繁体写得再妙,遇上了长篇文章,免不了缚手缚脚,只得把人累死。这个‘活'字,你要牢牢记住了。学字时要活学,写字时要活写。倘若拘泥不化,便练熟了几千万繁字,遇上了真正大家,终究还是要给人家破得干干净净。”
令狐冲大喜,他生性飞扬跳脱,风清扬这几句话当真说到了他心坎里去,连称:“是,是!须得活学活写。”斗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个生平从所未见、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新天地。
——《笑傲江湖》第十回《传字》
网友蒙面大侠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我觉得正体字还在其次,最关键的是取消标点符号。你们都搞错重点了。
自古以来我泱泱华夏什么时候用过这种蛮夷才用的鬼画符,老祖宗们明明一直只有圈点一说好么,句读是一门多么有趣的学问,如今全都被这帮蛮夷搞来的什么标点符号破坏了!你们这帮后生仔,读古籍连断句都不会,祖宗的脸被丢尽了有木有。
强烈建议正体字复兴运动先驱们先发起“标点符号废止运动”,相信在港台这些保留中华正统正体字的地方一定是一呼百应,大陆追求正体字复兴的人们也会追随的。
——————补充——————
有些朋友你们真的分不清抖机灵的吐槽和正儿八经的回答吗……
网友蒙面大侠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2008年)人大政协两会中有文艺界精英们联名提出一个有关在小学教育中增加繁体字教育的提案,没有获得多大的反响。(2009年)初,又有好事者借季羡林老先生在病榻边的尊口,为这项提议打气。于是,今年两会期间又有人重新提出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尽管反对的声音不小,但是都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根本。
我们先来看看“繁体字”不应该被倡导的原因。首先,文字是一种信息载体或媒介,它最重要作用是传播科学知识(包括文化)。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它最好是简便快捷,从而使其使用者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就可以掌握,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去掌握它所承载的知识。显而易见,因为繁体字要比简体字复杂得多,学习起来也会困难很多。因此,恢复“繁体字”就意味着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习字,从而挤占我们用于汲取科学知识的时间。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学习从而能够创造更多的有益于人类的科学知识更重要。让大家,特别是小学生,都学习繁体字,只能给他们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从而延缓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吸取。
其次,简体字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历经几十载,已经被推广和普及了。 因此,“倡导繁体字”几乎等于是在低教育程度的人群中搞一场再造文盲和半文盲的运动。这是与建国初期实行简体字以便逐步消灭文盲,从而逐渐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是背道而驰的。
最后,除了恢复繁体字的一次性社会成本(比如教科书的编写和印刷),恢复繁体字将几乎无限地增加和文字有关的各项成本。繁体字与简体字相比笔画多,这意味着从铅笔芯、钢笔墨水、计算机字体输入的热能、打印机的喷墨量、学生练习繁体字所使用的纸张、出版业印刷繁体字所需要的纸张等一切都要相应的大大增加。因此,恢复繁体字将消耗更多的地球资源,同时释放出大量的不必要的热能加速全球暖化。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恢复繁体字是一个大灾难。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倡导繁体字”是绝对不能推行的。那为什么我们的一些“文化精英们”非要在“重视传统文化”的大旗下不断推波助澜呢?这其实是这些“文化精英们”的“文化复古主义”和“精英主义”在作祟。而这恰好表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
一些“文化精英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了,我们曾经拥有的传统文化就都是优秀的了。他们忘记了我们过去曾经落后的事实,陷入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盲目陶醉。而事实上,中国的现代化历史,包括我们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我们从传统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之处的结果。因此,中国现今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决不是主要依托于传统文化的结果,而是恰恰相反。如今我们的一些精英开始大谈“恢复传统文化”,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是忘记中国过去几个世纪的惨痛经历的“自慰”。 “文化复古主义”只能导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不能持久,从而又回到中国历史中王朝兴衰的悲剧循环中。且不说现今的中国还远没有到了“歌舞升平艳阳天”的时候,即便是达到了,我们也绝不能再自我陶醉、固步自封。我们的挑战将永远是是创造更多更好的适应时代的新文化而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或者是简单地照搬西方)。
“倡导繁体字”更是反映了推行“文化复古主义”的精英们总是以他们的偏好而不是从人民的福利来考虑社会问题,是典型的“精英主义”。精英们以现今可以使用计算机来输入繁体字为由,做为此倡导可以实行的理由之一。试问究竟有多少学生家长能够买得起计算机呢?如果小学生都要用计算机来学繁体字,学生家长要承担多少额外的费用呢?尽管人民的生活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失学儿童,也还有很多劳苦大众在为一天的衣食辛苦奔波,在温饱线上挣扎。
事实上,我们的文化精英们没有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而是真正的“士大夫”的精神。真正的“士大夫”或者精英一切以天下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正的“士大夫”或者精英是去积极减轻人民的负担,考虑国家切实的国计民生问题。而那些把众多精力放在书画鉴赏、古玩收藏、挥毫泼墨上的“精英们”事实上不具备这种“士大夫”精神。他们只是从他们“高雅”的品位和格调去考虑问题,却很少从广大劳苦大众的福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些精英们忘记了他们之所以能够专心于琴棋书画、鉴赏收藏是他们都不用为衣食温饱而发愁:因为有广大的农民和工人在养活他们。他们可能是“名人雅士”,却绝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精英。
季羡林老先生老了,老眼昏花也就算了。可是我们的许多文化精英们确实需要问一问自己:他们真的是为天下、为百姓考虑吗?如果我们的精英们都从劳苦大众的福利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话,大概不会动辄以文化传承为借口继续加重他们的生活负担吧。
唐世平、王琳:从“倡导繁体字”看中国“精英”们的“复古主义”和“精英主义”
(唐世平是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王琳是自由撰稿人。)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篇关于反对繁体字恢复的。
我个人喜欢繁体字,但不倡导恢复繁体字。
网友蒙面大侠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因为简体字
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网友匿名用户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抄同一本笔记,我用半小时抄完,我的台湾同学用了一个半小时。
网友李凌禹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本来就做不完的作业更加做不完了。
网友贺仙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我怕正统原教旨主义者在恢复繁体字之后又要恢复甲骨文,到时候一群人提着管制刀具下河摸鳖咋办?
网友刘老五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开什么玩笑!大家都用繁体字了,像我这样的文艺青年拿什么假装有文化?坚决反对!
网友陈雷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因为:“憂鬱的臺灣烏龜”
-----------2014.09.18更新------------
网友蒙面大侠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最近來確實有讚美繁體字,貶低簡體字的思潮。包括我自己也被這種思潮影響了,會覺得繁體字更有文化底藴,更cool。
最近在學日語。我發現日文裏面的漢字,很多都是簡化過的,例如“學”字,日文的學就和簡體的一樣。
即便日文裏面很多漢字簡化過,但是我看日文的時候還是覺得日本的漢字很有文化底藴、很cool,甚至比港台的繁體字還要有“文化底藴”還要“cool”。
發現這一點後,我突然覺悟到,當我們判斷怎樣的字更有文化底藴的時候,或許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自覺地把使用這些字的地區的文化、價值投射到該文字上面了。
所以,當人們說繁體字比簡體字更有文化底藴的時候,大家其實投射了港、台等繁體字使用地區的文化、價值在裏面。
在香港恐懼被大陸化的當下,這個現象更是更是表露無遺。如果某品牌、食肆或某公共設施使用了簡體字(有故意、也有不小心),會被媒體報道,可能會成為被熱論的公共議題,甚至會被認為是赤化的現象(如果是政府轄下的公共設施)。
但是,我觀察到的是,其實香港不少品牌、食肆,都會大量使用日文或日文詞語夾雜其中,但這個從來未被非議,相反,不少商家還使用日文來提升其檔次或品味。
這說明,很多時候,對於大眾來說,真正在意的,未必是究竟這些字符的審美上美醜(不過日本的Typography高出中港台不只一兩個段位應該也是事實),或者是單個字符意義上的傳承演變,更多的是把文字看作成為一個該地區的文化符號。
當大家在厭惡或喜愛某種文字的時候,其實更多的是表達對於那些文字的地區所持有的文化、價值的厭惡而已。
网友逃课侠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他们不是要复兴传统文化,他们只是觉得写字和港台一样很酷很高级
别理他们
网友郭诗曼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为什么要复兴繁体字呢?文字演变本来出于社会需要,如果简体字不是大家需要的,用户自然会放弃。可能有的人觉得繁体字才是正宗的中华文化,但繁体字何尝不是对更古老的汉字的简化?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复兴金文,小篆,甚至甲骨文呢?我这就扯淡了。
曾经有人这么说:用简体字,如果社会上能多一个识字的人,医生省点笔力多救一个人,孩子能少花些时间用在习字上,这不是很好嘛?这种说法固然经不起严肃推敲,但我就是觉得,简体字挺好的呀。
网友萱叔宝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笔画多,点阵密,一坨坨,伤眼睛。为求赏心悦目,不得不调大字体,则又徒耗页面耳。
筆畫多,點陣密,一坨坨,傷眼睛。為求賞心悅目,不得不調大字體,則又徒耗頁面耳。
网友曹瑀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所有考生骂死你们。还有考公务员的。大学考毛概马原那些的。
你们是吃饱了撑的不?
就你们有情怀是不是?
网友邓小君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1929年
在苏联的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
瞿秋白写《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
1930年
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
1931年5月
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
1931年9月26日
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书面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
1933年
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
1934年8月
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
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
1936年
毛x东 如果我们要创立一种新社会文化 我们非废除中国方块字不可
1940年1月
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
1941年1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宣布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年,在延安出版的《Sin WenziBao》,《新文字报》)第一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题字“切实推行,愈广愈好”
1951年
毛泽东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毛泽东访问时苏联,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
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
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15日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6年1月20日
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他说,“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
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
简体字是当时被视作通向拼音文字的“过渡时期的一种权宜办法
1956年2月1日起,第一批简化汉字开始推行
反对简体字就是反对苏联老大哥发起和推广对中国汉字改革的贡献。
苏联苏维埃对中国汉字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胡适说汉字变为白话文,再谈消灭汉字,马上废除不太现实,所以他后来推动白话文运动
鲁迅说:“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病菌都潜在里面,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钱玄同说:“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
傅斯年说:“汉字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瞿秋白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
推广简体字是废除方块字走向拼音文字的过度
土鳖推广简体字从来就不是为了扫盲.
而且简体字从来就不会比正体字容易扫盲
因为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比划是有意义的.
就像警察破案一样,一个案子线索越多,越容易看到结果.
许慎把汉字分成“文”与“字”两类:
“文”是偏旁、部首和单纯字(偏旁、部首原来都是独立的字);
“字”是由“文”组成的复合字。
俗话说:有边儿读边儿,没边儿读中间儿,很好地说明了偏旁、部首对读音的提示功能。
简化汉字在很大程度上把偏旁、部首的这些重要功能消减了。
首先,简化汉字把很多汉字表音或表意的部分去掉。比如“头脑”的“头”字,本来由表音的“豆”和表意的“页”组成。
一切以“豆”为音符的字读都读“豆”;
一切以“页”为意符的字都与头面有关系。
而简化的“头”字,从字面上,既看不明它的读音,更看不出它意思。
其次,简化汉字甚至把很多偏旁、部首都改了样,使他们完全失去了提示字意的功能。比如,简化的“车,就不会令人联想起车子的原形;简化的言字边也看不出与口舌的关系。
很多汉字由偏旁、部首这些字根组成,会用这些字根,学起就比较快捷、方便。简化汉字把这些改变或去掉了,学起来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得靠死记硬背。同时,简化汉字将若干分工细致的字重新归纳成一个多音、多意字,使汉字的字数骤减。从表面上看,减少了学习的总量。
但由于多音、多意字的增加,学习单字所要花费的功夫增加了。原则上讲,字越多,字意越单一、固定,普通人学习和使用起来就越容易;汉字的简化,实际上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同样,因为简化汉字丧失了大量象形、会意和形声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
在使用上,问题就更加突出。因为多音和多意字大大增多,严重地妨害了使用者对文字精确的驾驭。加上现代汉语白话文在大陆这几十年日新月异地变化,当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质量都严重地受到了影响。除去内容上的缺陷,语言、文字的限制恐怕将成为这些作品传世的最大障碍。
比如“辰”,这个字的甲骨文是(打不出来) ,
字形像一个人手拿着东西打击一个贝壳或者石头。它的上古音大概是zh?n,是一个浊齿音声母,加半闭元音,加鼻音。
浊齿音是用力的意思,鼻音表示有过程有回味,半闭或半开元音表示有不大的动态。
合起来,是震动、打开的意思。
读读这个音,是不是有震动的感觉?
这就是语音的产生机制——象似,以口腔的发音过程模拟语义。
好了,辰是震动
所以女人肚子里有震动为娠
虫子在洞穴里动为蜃,
太阳震动着离开大地为晨
手震动为振
下雨的天空有震动为震(雷)。
这就是汉字的诞生机制。
一个汉字,为什么这个比划?读这个音?为什么是这个声母、这个韵母、这个声调?都是有意义的、有道理的、有规则的、有系统的。
竟然有SB说简体字有优点。你肯定不知道韩国字??,韩国字扫盲更快,打字一分钟几百,这是优点吗。
在SB的人也不会认为韩国字对比简体字有优点。
那怎么会认为简体字写的快,对比正体字是优点呢.
网友dizzarz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根据我潜心研究这么多年得出的结论:
以下来源来自天主教在线:
惊人发现:汉字是上帝创造的!
“社”字在“社会”一词中的意思是社团。社是由两个象形字“礻”和“土”组成,意思是“祭祀上帝的地方”。“社会”的愿意就是“社日举办的集会”、而“社日”就是古代祭祀上帝的日子,通常在春天或秋天。“社会”是全村或全社团的人的集会,因此“社”字的原意表示一群人,即团体。例如“礼拜日”一词原意为“做礼拜的日子”,但如今一般人只把它看作星期天的公休日。
“社”字说明,上帝就是古代中国人社团的中心,是共同敬拜上帝使这些社团凝聚起来并延续下来。如今“社会”已失去这一含义,反映了一个事实:上帝已不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上帝的本意是他是社团的核心,只有以他为核心的社团才能领受他的祝福。
禁,意思是禁止。这个字上面有两棵树,下面的“示”字是“启示”的意思。禁字的部首为示,示(礻)代表上帝。“林”是指分辨善恶的树和生命之树,也就是上帝启示给了亚当,善恶树上的果子是不能吃的,这是上帝给人的第一个规定,也是人第一次被禁止做某件事。这是上帝给亚当自由选择的机会。

束,意思是“约束”。这个字的解释非常有趣。假如现代人造一个表示“约束”的字,可能会画两只绑在一起的手,不会像今天使用的这个“束”字,是“口”嵌在树(木)上。束字确认了旧约《圣经》创世记中记载的历史,这是人受的第一个约束。上帝告诉亚当:不要吃善恶树上的果子。亚当和夏娃要运用他们的意志,来约束自己不吃那棵树的果子。所以,中国的古人造这个“约束”意思的字时,就联想到人首次要约束自己的状况。
它、蛇源于象形字。这两个字的原意都是“蛇”。“它”是蛇的最初象形字。在演变过程中,这个原始的象形意义失落了。现在只是用来做第三人称的代名词。现在的“蛇”字要在它的旁边加上一个“虫”旁。我们再看创世记的故事,对这些字和其中的含义就更加明白了。当亚当和夏娃经历上帝禁果的考验时,这个“第三者”就是撒旦,跑来诱惑他们。它,这个字上宀(mian),下匕。宀是覆盖的意思,匕是凶器,它的本意就是伪装的罪恶。它不像上帝那样,把善恶树放在园子的中间来考验亚当和夏娃是为了造就他们,撒旦变成蛇出现在他们面前,引诱试探他们是为了毁灭他们。这个中国汉字表明伊甸园中的“第三者”就是蛇。
圣文殊菩萨化身苍颉大帝为撒旦造一字为:魔,由广、林、鬼组成,鬼从厶(私),即自私自利的人死后的状态,林,记录了撒旦诱惑人类始祖的故事,广代表盖子,上帝把撒旦关入牢房。
婪字,意思是“贪婪”或“渴求被禁止的东西”。这个字由上部分的“林”字和下面的“女”组成。“林”是两棵树,指伊甸园中的生命树和善恶树,“女”就是站在树前的夏娃。因为贪吃善恶树上的果子,夏娃犯了历史上第一个贪婪的罪。中国古人选择“女”而不是“男”这个字来造“婪”字,说明他们知道人类始祖第一次背逆上帝将罪引入世界的故事。夏娃在这两棵树前起了贪婪的欲望,“婪”字记录了这个事实。但并不是说,只有女人有罪,男人亚当也有责任,因为上帝的禁令发布时,夏娃还没有被造。当撒旦来时,亚当没有阻止夏娃,反倒和她一起吃了树上的果子。
楚,林是生命树和善恶树(分别树、智慧树),下部 疋(shū ),表示脚跟。楚表示清楚,吃了果子眼睛亮了。楚表示痛苦,痛楚。
3:14 耶和华神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
3:15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
3:16 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
羞,上部为羊,在上帝眼里,人就是羊,听从神的人称为羔羊。由于夏娃和亚当吃了智慧果,产生了妄想、执着、分别,看到人的赤身裸体非常的丑陋,从此离开了圆明的精神境界。圣经称此为原罪,佛教称之为一念无明。
罪,古汉字的形式是。这个古汉字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是一个“自”字,古汉字的形式是,是一个鼻子的形象,代表“自己”。下面是个“辛”字,意思是“苦”。古人理解罪为“以自我为中心”,结果就是“苦”。罪是一种心态,即人把自己变成宇宙的中心。但结局却正好相反,以自我为中心必尝到罪的苦果。
福,从示(上帝),“畐”声。声符亦兼表字义。“畐”,本象形,是“腹”字的初文,上为一口表示不妄语、不两舌,诚实守信。“田”象胸腹之形。胸中的“十”符,就是佛陀胸上的卐字,表示充满神的公义。
祸,从示(上帝),右边是女娲,人类的灾祸起源于女娲(夏娃)违背上帝的戒律。
善、羡、义(义)、美,这几个字都是羊字头,都表示神的特征。
伏羲,也就是亚当,伏,人之狗,代表奴仆,羲代表敬神,伏羲表示甘愿做神的奴仆。
船,表示“八口人乘舟”,印证《创世纪》中的挪亚一家八口人乘舟逃离滔天洪水的故事。挪亚方舟已被考古证明。
老子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论述的是三位一体教理,并将夷、希、微就构成耶和华的名字(Jehovah)。
裸、倮、躶,这是裸字的三个异体字,倮,人类始祖摘智慧果,由此发现了自己的裸体;躶,因为吃了果子看到身体是裸体;裸,从衣右果,吃了果子对裸体产生羞耻,找东西遮盖,就是最早的衣服。
创世纪:
3:6 女人看那棵果树实在好吃好看,令人羡慕,且能增加智慧,遂摘下一个果子吃了,又给了她的男人一个,他也吃了。
3:7 于是二人的眼立即开了,发觉自己赤身露体,遂用无花果树叶,编了个裙子围身。
迁(迁),从走,右为西、大、巳,这说明中国祖先是从西方迁来的:
大,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巳申刑合,申即神,巳即祀表示祭祀,先祖带着神的旨意长途跋涉来到了中华。
最具震撼力的文史发现:
远古犹太人与中国人关于“上帝”的发音相同,
也就是说远古时期语言相同,而且信仰相同!
来自意大利的安东尼奥.阿马萨里先生,以他希伯来文专家和甲骨文专家双重身份的锐利眼光,从商朝甲骨文下手,写出一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以及中国文明与中东文明相似之点的著作《中国古代文明——从商朝甲骨刻辞看中国上古史》,一定程度上扩阔了中国学者的视野。
古希伯来人把他们的上帝称为“SHADDAJ(意为全能之神)”
这一发音与今日广东人“上帝”一词的发音相似,而广东方言正是对汉语古音的保留。而且,作者认为,中国卜辞、《山海经》等古代史料中保留了对《圣经》里《创世纪》《以西结书》关于伊甸园传说记载的记忆。我们能就两种文明的宗教某方面的相似性的证据得出两种文明是共源的。作者所举的两种宗教信仰的神的相似性是中国和希伯来文明所特有的也是世界各宗教所共有的特征。中国的甲骨文是早期的文字体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留有对遥远历史的记忆。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也就是锅,古代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耶利米书Jeremiah 1:13 耶和华的话第二次临到我说,你看见什么。我说,我看见一个烧开的锅,从北而倾。
1:14 耶和华对我说,必有灾祸从北方发出,临到这地的一切居民。
1:15 耶和华说,看哪,我要召北方列国的众族。他们要来,各安座位在耶路撒冷的城门口,周围攻击城墙,又要攻击犹大的一切城邑。
据当代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阿马萨里解释: “锅和王位的结合,即同国王的职责相结合,令人想起中国的习俗,即用于煮东西的铜锅是一种里礼器,特别是鼎,是王的礼器。”
汉字演化是上帝负责的,反对汉字演化就是反对上帝,而简体字是汉字演化的最新成果,反对简体字就是反对上帝。
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和梵蒂冈关系不好了吧。
网友蒙面大侠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这事儿根据个人喜好就行,爱用繁体用繁体,爱用简体用简体
“复兴”你也得“复兴”得起来不是?谁有空反对你……
有些古人写诗都懒得用繁体了,他就不尊重传统文化了?
有些伪文艺青年为了逼格高在自己华丽的笔记本上写了句繁体的心灵鸡汤,他那是尊重传统文化?
网友吴迪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不为什么啊,因为我不认识啊
网友贺兰雪对[在线繁体字大全]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给出的答复:
总有些遗老遗少一谈到文化复兴就高潮迭起了,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传统文化,不了解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