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我们分享了2个要点:“孩子的行为和想法是首要的,家长要跟随其后”、“要成为游戏伙伴而不是陪着玩的老师”。这一篇,我们要聊聊跟进一步的“陪玩”要点。
不要说“不行”而是说明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是可以的
孩子们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是缺乏根据地点和时间来区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游戏和行为的能力。在孩子的立场上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而已,但是家长总是说不行,孩子理解不了只能发火。一味地听到“不行”,孩子会发脾气或是通过扔东西来表示不满,而对这种行为家长会感到生气并说一些让孩子失望的话结果就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想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允许孩子玩想玩的游戏,不能只说“不行”这种否定句,而是要以添加在任何场合允许其玩游戏的肯定句告知游戏的允许范围。
“不是让你不要在墙上乱画吗!”(×)
“画画的时候不要在墙上画,要在纸上画把桌子上的图画本拿来好吗”(√)
“不是说在屋子里不能够踢球吗?!别踢了!”(×)
“想踢球的话带外面踢吧!”(√)
“不行!”“别做了!”这种否定句让听的人因为只知道目前做的行为不对,却不知道该做其他那些行为而犹豫不决或诱发他继续做出问题行为的心理,但在否定句之后添加肯定式提议(.....是不可以的,但是....是可以的),会让他知道即使是相同的行为在适当的场合还是被允许的,这样他就会顺从家长的想法。
跟孩子一起玩是要百分之百投入
假设我们隔了很长时间见到了非常忙的一个朋友本来有一大堆话想跟朋友说,但他心不在焉好像在想别的事情。你会想和身体虽然在旁边,心却在别处的朋友继续说话吗?

为了跟孩子一起玩好不容易坐在了一起但心里却想着家里的事或工作的事这是不可以的。孩子可以马上感受到家长对自己不够关注,会对得不到家长的关系而失望。重要的不是“跟孩子玩多久时间”,而是“投入到游戏当中去的程度”。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时不要接电话或想别的事情,而是要聆听孩子的话语,关注孩子的行为。关注孩子,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你会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用什么视角看这个世界,对哪些领域感兴趣,可以进行更加有效的对话。
游戏与学习同样重要,绝对不是“浪费时间”
“应该趁着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尽量多教给他一些东西,现在的孩子哪有时间去玩啊?”
我见到不少家长都强调早期教育,认为孩子玩游戏是在浪费时间,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想法,因为孩子通过游戏可以学习一生要具备的技术。通过拼图游戏懂得区分形状和大小,通过扔球的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手部肌肉,布娃娃游戏或医院游戏可以感受各种角色,唤起社会性,通过桌面游戏等待自己的顺序可以学习忍耐力,读有趣的童话书或者唱歌来学习语言的游戏,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各种技术的机会,通过游戏孩子可以表现自己,学习应对失望和挫折、调节感情的方法,消除压力。游戏同时刺激大脑和身体,这也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必要的经验。如果认为玩游戏的时间很可惜并感到不安,那么请扔掉玩游戏时浪费时间这种错误的想法吧。
一起玩是决定父母——子女关系的重要基石
在形成父母与子女之间健康的依恋关系上没有比游戏更好的了。从小与父母一起玩游戏、与父母形成坚固关系的孩子,比不是这样的孩子不仅情绪更加健康,问题行为也会更少,学习成绩也会更加优秀。
不用担心,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玩游戏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不过从小定期与孩子一起玩游戏或活动,增加他与父母对话的时间是很重要的。等孩子到了十几岁,他跟朋友相处的时间会增加,跟父母度过的时间会减少,但是从小习惯跟父母一起玩的孩子,长大后也会跟家长不断的进行对话。因此在孩子成长为情绪上健康的成人的过程中,游戏时必不可少的,也是对孩子未来的一种”投资“。
游戏并不是一定要拿着玩具玩或做游戏,可以跟孩子一起散步,整理房间,一起做料理准备饭菜,一起唱歌跳舞或修理旧家具。比起坐着聊天,孩子通过一起做这个活动的过程,会消除防御机制,更加舒服地与父母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