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怎么死的 戴望舒 戴望舒怎么死的

戴望舒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汉族,又叫海山,生于1905,死于1950,卒45岁,生日11月15日。浙江杭州人,名承,又有笔名,信芳,思江等。他是近代诗人,象征主义代表家。

戴望舒照

戴望舒是职业诗人,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毕业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戴望舒一生发表诗文无数,与鸳鸯蝴蝶派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在刊物上刊登了《债》、《卖艺童子》、《母爱》三篇小说,结实了杜衡、张天翼等意气相投,几人年轻气盛,风华正茂,希望成立一个以文会友的圣地,那就是后来的《兰友》三月刊,这个文学小团体就是“兰社”。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我的记忆》等。戴望舒从小就喜欢古典文化,他入学开始便喜欢阅读古典说部和中外童话故事,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1923年考到了上海大学,主修中文。他的老师是著名文学家田汉,在田汉的教导下参加革命斗争。但是随着战争的来临,上海大学被封之后,他转到了复旦大学学习法语。1927年发表《雨巷》,这一年,他和施蛰存、杜衡、冯雪峰等人创办了《文学工厂》并在1932年担任《现代》杂志编辑一职。

戴望舒曾经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读书。但是由于戴望舒在中法大学学习期间,经常不交作业,不按时上课,年终考试缺席,校方查问之后才知道他跑到了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游行,后来被西班牙警方逮捕移交法国警方,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即被开除学籍,回国之后继续从事杂志月刊编辑。

戴望舒是怎么死的

1950年戴望舒因为治疗哮喘病增大药剂,死于北京。戴望舒死的时候才四十五岁,社会的动荡和感情的波折让这个诗人的一生都在风雨飘摇。他是一个爱国主义战士,戴望舒被日本人抓住之后,日本人为了能够从他口里得到有用信息,对他是严刑拷打,让他患上很严重的哮喘病,那么戴望舒是怎么死的呢?是否是由于哮喘病发作呢?

戴望舒照

1949年初,战争到了最后时期,戴望舒人在香港,总是听到人民解放军即将胜利的消息。由于他曾经蒙受了侵日的不白之冤,他决定回到北方,洗清自己的嫌疑。当时好友卞之琳也由英国返回国内,在香港下机,戴望舒知道之后,约他一起回北京,当时香港的朋友担心他的安全,劝他不要去,但是戴望舒说:“我思念故土的心一刻都没法停留,我要回到北方,死的时候也能光荣一点。”于是友人不再相劝,戴望舒拖着病体和卞之琳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没多久的戴望舒便死了,那么戴望舒是怎么死的呢?

回到北京之后戴望舒,因为他诗人的名气和才华,他被安排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主要干的也是戴望舒对口的法文翻译。能够获得这个工作,戴望舒很是欣慰,他决定改变以前的生活和写作方式。但是生活出现转机,身体却每况愈下。北方寒冷的天气让他的哮喘越发严重,上个楼梯都要不断地喘气。他的医生建议他做手术,他也听从了,但是并未见好转。由于手中忙着《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文翻译工作,他提前出院,自己给自己注射麻黄素。为了能够早日好转,他加大了剂量,1950年2月28日上午,戴望舒因药物中毒离开人世。

戴望舒的感情经历

戴望舒怎么死的 戴望舒 戴望舒怎么死的

戴望舒一生有三个女人,施绛年、穆丽娟、杨静。但是在这三段感情经历当中,戴望舒都失败了,他的文学成就有多高,情感失败就有多深。他没有学会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差别,这让他命运多舛的一生看见曙光又急剧陨落。

戴望舒照

诗人卞之琳曾经说:“戴望舒年纪轻轻便悍然离世,旧的社会制度让他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才能发挥最大,眼见着新社会要出现了,戴望舒却走了。”戴望舒的感情经历不也是这个样子么,时机到了人未到,人到了,时机已过。

一场本来就不对等的初恋让戴望舒错误地以为自己的执念就是爱情,爱情是双方相互的,性格不合适就不要强求,他用自杀换来的爱情不是真的,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但是戴望舒的诗人心是无比脆弱的,初恋的感情经历让戴望舒如坠深渊,他遇到穆丽娟的时候,心里何尝不是抱着用新的感情忘记旧的感情的想法。这种想法一开始就是错的,戴望舒和穆丽娟之间的年纪差异是导致感情失败的很大因素,但是戴望舒没有吸取教训,仍然选择了和杨静在一起。于是戴望舒和施绛年结束了,和穆丽娟结束了,和杨静结束了。

戴望舒是一个性格柔软,多愁善感的人,他对感情的要求是完美,常常沉浸在意淫出来的世界,从他的诗文能够看出他是一个浪漫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浪漫的人,让三个女人都离他而去,也许正是因为他对爱执着,才会让戴望舒的感情经历无比坎坷。

戴望舒作品《雨巷》

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就是《雨巷》,《雨巷》写于1927年,当时正是经历过4.12大屠杀,整个国家笼罩着血腥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当时只有二十二岁,他用《雨巷》表达了自己对于黑暗现实和幻灭理想的愤怒,但是同时又充满了失望和彷徨。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作品《雨巷》蕴藏着古典诗文的委婉,风格清丽,有中国古典文风和法国诗歌派融合。他这戴望舒早期诗文风格的缩影,《雨巷》既朦胧又现实,虚实结合,无限的忧愁和哀伤。《雨巷》开头讲的是一个人撑着一柄油纸伞,在空旷的寂寥的雨巷徘徊,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女子,这个女子是他追寻的“希望”,漫长的巷子被烟雨笼罩,没有尽头,象征着诗人处在一个彷徨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被各种东西笼罩,看不清明。

戴望舒作品《雨巷》写的是戴望舒对人生理想和爱情理念的追求,“丁香”白色或者是紫色,无论怎么样都是秀气不轻佻,经常被诗文中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男子为兰草女子为丁香。丁香这个意向就是哀愁高洁美丽的象征。然而这个“丁香”一样的女子却在彷徨,他在等什么呢?是等一个如意郎君还是在对谁怀有怨念。《雨巷》读着读着,才知道这个“女子”就是戴望舒自己的缩影,她是理想追求的化身,是一种隐蔽的灵魂宣泄。整首诗文像一个童话故事,朦胧而美好。

戴望舒杨静

战争的硝烟蔓延到了香港之后,戴望舒作为一个抗日爱国人士,被捕入狱,在狱中经历了老虎凳辣椒水的酷刑。戴望舒在好友的营救下出狱,但是此时一身病,为了养病他住在叶灵凤家,在休养期间,认识了做印务员的杨静,这是戴望舒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

戴望舒杨静合家福

戴望舒和杨静之间的年龄相差20岁,杨静是一个特别有主意的人,她喜欢上了戴望舒,不管自己才16岁的幼小年纪和父母的强力反对,两人冲破层层阻力结婚了。

新婚初期,戴望舒和杨静的感情还是很稳定的,这个小巧的江南女子给了戴望舒生命中的另一种灵动。但是杨静毕竟年轻,她是一个任性好动的女子,但是戴望舒已经不是激情四射的年轻人了,他更希望有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就像林泉居一样。婚前的缺乏了解还是让戴望舒个杨静产生了裂痕。

杨静是一个不能共患难的人,当时在香港的戴望舒写诗做编辑,有着不菲的收入,家中丰衣足食,有房有车,这给了杨静很大的满足。两个女儿相继出世,两人却总是因为琐事吵架。1946年,杨静和戴望舒回了上海,这时候戴望舒的收入急剧下降,戴望舒在狱中落下的病情加重,他宁死不屈的名节还被别人误会。这个时候杨静不仅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和义务,她居然红杏出墙,和一个年轻男子混迹在一起。杨静最终绝情而去,两人离婚,两个女儿一人一个。

戴望舒和妻子穆丽娟

穆丽娟是戴望舒的第二个女人,1935年,戴望舒从法国归来,他的初恋施绛年移情别恋,这让他承受了莫大的痛苦。为了能够让他从痛苦中走出来,好友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了戴望舒,戴望舒和妻子穆丽娟不久成婚。

戴望舒和妻子穆丽娟合影

1935年4月,春暖花开,回到上海的戴望舒再也没法住在施蛰存家里了,他搬到了穆时英附近的公寓。对于戴望舒的感情遭遇,好友深表同情,为了能够让这个诗人从绝境中走出,穆时英很仗义的说:“你不要这样气馁,施蛰存有个妹妹,我也有啊,而且我妹妹穆丽娟比她还漂亮。”有了穆时英的牵线搭桥,戴望舒见到了穆丽娟。第一眼见到穆丽娟,他以为自己遇到了《雨巷》中的女子,像柔弱的丁香花。

当年冬季,两人在上海成婚,虽然戴望舒比穆丽娟大了十三岁,但是穆丽娟仍然爱上了戴望舒,并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由于时局变化,两人不得不到了香港避难。

戴望舒和妻子穆丽娟在香港住在林泉居,依山而建,鸟语花香,恩爱的一家人本应惬意栖息。戴望舒请了两个保姆,一个带孩子,一个做饭,他和穆丽娟学学英语,看看电影,办办沙龙,让林泉居成为当时香港文人的聚集地。但是这个让人羡慕的三口之家却没有继续走下去,根源就是戴望舒是一个沉浸在诗文中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过问家中事,与穆丽娟的交流也很少。因为戴望舒扣了穆时英的奔丧电报,穆丽娟一气之下回上海,带着女儿,离开了性格不合适的丈夫,戴望舒和妻子穆丽娟最终离婚。

戴望舒施绛年

戴望舒遇到施绛年的时候,施绛年十八岁,施绛年是施蛰存的妹妹,施蛰存又是戴望舒好友。戴望舒在上海的时候寄居在施绛年家里,两人日夜相见,戴望舒爱上了施绛年,施绛年成了戴望舒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

戴望舒照

戴望舒喜欢施绛年,一首接着一首的写表白诗歌,这样火热急切地追求让施绛年很是尴尬,她是一个从小被灌输淑女观念的女子,戴望舒对她的好感她只能笑而不答。正值火热期的戴望舒处处感觉撞上冰山,他有着一腔的爱意,奈何佳人无意。戴望舒在面对感情的时候,一样的冲动决绝,他选择了自杀。

施绛年懵了,她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女孩,虽然经历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她的教科书里从来没有关于遇到这种情况的解答方案。无论是基于同情还是被逼无奈,施绛年最终答应了戴望舒的求爱。戴望舒赶紧给在杭州的父母拍电报,让他们来上海提亲。施绛年的的父母起初极力反对,奈何局势已经无法掌控,勉强同意。

1931年,戴望舒和施绛年订婚了,施绛年心里还是没法接受,于是她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让戴望舒出国留学,并有稳定收入。这个要求并不过分,戴望舒去了法国,但是在法国的日子并不好过,他贫困,他给别人当翻译。但是只有一年,他便听见了施绛年移情别恋的传闻,他发了疯似的回国。施绛年承认了,戴望舒如坠冰湖,他看见施绛年的决绝,知道这段感情他没有挽回的余地了,甩了施绛年一个耳光,结束这一段本不该开始的感情。

戴望舒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生活在战争动荡的年代,这也是一个诗人最具激情的年代。戴望舒看着故土山河被日寇的铁蹄凌虐,内心激愤不已,他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用笔来讨伐日寇的侵略行为,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坚贞不屈。下面来看看戴望舒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从虚实结合着手,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被日寇侵略过的沦陷区无比黑暗的现实状况,能够看出戴望舒对于国家时局和祖国命运的关注。另一方面需写“希望”,在沦陷区相反的地方,就是解放区,那里的春光明媚,充满希望,是“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戴望舒出狱不久,1939年戴望舒带着全家逃到香港,但是香港并非一片乐土,这里的日本侵略者活动依然猖獗,1941年,香港投降,这意味着香港也成了沦陷区,而由于戴望舒是一个爱国诗人,曾经在报纸杂志上大肆描绘反日诗词被捕,不过通过《我用残损的手掌》可以看出,戴望舒宁可玉石俱损也不愿做亡国奴。

《我用残损的手掌》文章讲的是完整和残缺都有美的存在,即使是一片树叶一个山丘,都有一个对称和谐的外形,人体结构也是一样,所以才会美,但是风吹坏了树叶,洪水侵蚀了建筑,一旦遭到外力侵害,美好的事物就会荡然无存,但是正由于这种残缺存在,才会让人们无限的追求“完美”。因为残缺,会让人们对于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惋惜,会让人们感到“质感”的分量。

这就是戴望舒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与情感的寄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7051/771964293388.html

更多阅读

急先锋索超 水浒传急先锋索超怎么死的?水浒传索超简介

水浒传急先锋索超怎么死的?水浒传索超简介 索超,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县)留守司正牌军。梁山排名第十九,为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之一。河北人氏,原系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北京大名府上将,惯使一把金蘸斧。因他性急,上阵

汉武帝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简介 汉武帝的钩弋夫人是怎么死的?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刘彻的妃子,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对于钩弋夫人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班固在《汉书》里称汉武帝在甘泉宫修养,随侍的钩弋夫人犯了过错,武帝斥责钩弋,后来钩弋夫人忧死于云阳宫,就地下葬。另一种是褚少孙在《史记》里的补记

努尔哈赤的弟弟 努尔哈赤的父母和弟弟是谁?他们又是怎么死的?

努尔哈赤的父母:努尔哈赤的后金开国皇帝,父亲是塔克世,母亲是都督阿古的女儿喜塔喇氏,有4个弟弟。那么,他们分别是谁,是怎么死的?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同他的父亲觉昌安,因为试图赴古埒城劝降叛明的内弟阿台,却被尼堪外兰破城后纵兵屠城屠杀

浪里白条张顺 水浒传浪里白条张顺怎么死的?浪里白条张顺简介

水浒传浪里白条张顺怎么死的?浪里白条张顺简介 张顺,《水浒传》里的人物,在梁山排第三十位,水寨八员头领第三位,因为水性极好所以外号“浪里白条”,天损星。在对抗朝廷的几次围剿里,张顺接连擒拿牛邦喜、高俅,威名大振。最后随宋江征讨方腊

声明:《戴望舒怎么死的 戴望舒 戴望舒怎么死的》为网友嘴角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