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诗歌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在词史上同样具有崇高的“开创”地位。
虽然千百年来,文人对“李白词”的争议就从未停息,但今传世之作,可览其遗风。
李白的生平:唐代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其先祖于隋末流徙到西域,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五岁时随父到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在蜀中读书漫游,二十五岁出蜀。天宝初经道士昊筠推荐入长安,供奉翰林,不足两年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后,入永王李璘幕府,璘起兵事败后,李白被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后死在当涂(今属安徽省)。李白诗风既浪漫奇诡又清新俊逸,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词”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这一名称就代表了词学的一个辉煌的开端,代表了词学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在词史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宋代第一部词话《时贤本事曲子集》则将李白作为词体的开创者:“近传一阕,云李白制,即今《菩萨蛮》,其词非白不能及,信其自白始也。”。
至南宋後期,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1评《菩萨蛮 》(平林漠漠)和《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李白在词坛上的开山祖地位,遂成为词学家的共识。
李白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影响力,为词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音乐要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本模式和创作模式,提供了可能转化为词体要素的美学情境。李白将词体产生的四个最关键的要素分别发展到极致,即将高度发达丰富的燕乐系统,与近体的格律规范性相融合,与乐府杂言诗以长短句为主的形式相融合,与某种特殊的美学情境相融合,与依题填词的创作模式相融合。
实际上,从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所有的古代词话乃至近现代词学史、词学研究著作,在述及词体的起源开端时,也都要对这位著作权常受怀疑的作者大书一笔。
不但如此,古往今来,任何一位词人或多或少地总会受到一些批评指责,而李白则是唯一的例外。李白作为诗人,曾受到许多批评,但作为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词人,虽然他只有很少几首著作权经常受到怀疑的词作,但却从来没有人对他表示过任何的不满或批评意见。如果评选天下第一词人,李白无疑将以全票当选“词王”。(贤皓《李白选集前言》)
李白词精选(最有代表性、最少争议,和最具有观赏性)3首。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评注:以词格论,苍茫高古,一气回旋。《唐词选释》
《忆秦娥》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评注:《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秋风清》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
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评注:秋之气息,黯然神伤。
(2008.06.03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