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战术一、期望效应——真心期望孩子变好,孩子就会更好。
运用期望效应影响孩子,可以参照一下三步:第一步:敏锐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赞扬中透露父母的期望。第二步:不要笼统地说“你真听话”、“你真聪明”。第三步:适时重复你的期望,巩固孩子的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一般养成习惯需要21天。 运用期望效应需要注意的两点是:真诚+巩固。
心理战术二、超限效应——教育孩子千万避免“过犹不及”。
怎样避免“超限”,又能让孩子听话呢? 1、一天之内,批评不要超过两次。 2、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切忌东拉西扯。 3、用表扬代替批评,有时效果更好。
4、父母还得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体验错误的后果。 心理战术三、德西效应——奖励不当会适得其反。
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过多的外部动机(物质奖励)可能影响内部动机(兴趣)的形成。心理学家德西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孩子在一个老人家门前玩闹,吵得老人不得安宁,难以忍受。老人思索了一下走出家门,给了每个孩子十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一如既往的嬉闹。老人又出来给了每个孩子五美分,孩子们想还可以吧,仍然兴高采烈的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二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二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发誓再也不会为她玩了,从此老人家门前又清净了。??在这个故事中,老人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钱而玩),他操纵着钱这个外部因素,从而达到了操纵孩子行为的目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德西效应”。
心理战术四:南风效应——善于用柔情换孩子的好性情。
家长的职责是帮助他们逐渐认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不是靠体罚培养一种动物的本能,不加思考地回避某些事情。 怎样杜绝“粗暴教育”,有效运用“南风效应”呢?
首先,父母要检讨自己的语言。压制的、侮辱的、强迫的、抱怨的、讽刺的语言等。
其次做一个“南风语言”记录本,每天睡觉前记录自己说了几句温暖激励的话语。
最后,如果孩子犯错,请蹲下来跟他讲道理。
心理战术五:棉花糖效应——延迟满足让孩子长大后更有成就感。 棉花糖的故事
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要循序渐进,从易控制的事做起。
首先,立场坚定,说好的事情,即使孩子撒泼耍赖也不要随便满足他。 其次,父母的承诺一定要按时兑现,不要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再次,孩子延迟满足,到约定的期限,父母要主动兑现承诺并给与肯定和赞扬。
心理战术六:蝴蝶效应——细节决定教育的成败
在生活中进行细节教育:
首先,认识自我是做好父母的第一课,要先审视自己而不是孩子。 其次,对孩子的言行变化,保持敏锐的观察。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洞察力和对细节的重视。
心理战术七:霍桑效应——“特别关注”让孩子积极向上。 “问题孩子”根源在于缺乏关注。关注:是孩子成长的心理动力。 三、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需要一个点子工具箱。
1、坚决不能体罚和辱骂,寻找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解决问题前,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接纳和倾听、避免武断和唠叨、会考虑任何新的想法)
(2)、开始之前,先问一下自己:“我现在还在气头上吗?我现在足够冷静吗?”
(3)、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我想你大概觉得??” (4)、简短地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我的感受是??”
(5)、一起讨论,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这能让说出想法的人感到被尊重。
(6)、一起看看,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7)、跟踪执行。
2、简明地表示你的立场和期望,但不是责骂孩子。告诉孩子怎样修正错误,行动要坚决。
3、当孩子不听话,拒绝执行父母的要求时,可以运用一个黄金法则——提供选择。孩子参与选择,就会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 4、给孩子立他们乐于接受的规矩。
5、计时隔离,给孩子主动反省的时间和空间。 怎么用好“计时隔离”?
注意事项一:不要把“计时隔离”当成惩罚。 注意事项二:“计时隔离”不是关小黑屋。 注意事项三:“计时隔离”不能滥用,老用就不灵。
注意事项四:“计时隔离”期间,不允许任何家庭成员去探望他。 注意事项五:“计时隔离”结束后,父母需要通过询问,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何被“隔离”。
6、有时候,适当忽略孩子的错误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7、最有效的方式,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后果。
最后与大家分享两个妙招,第一个表明充分尊重孩子;第二个妙招掌控自己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我们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最好先考虑:
我的要求是不是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 他认为我的要求合理吗?
能否让他选择什么时候去做,而不总是“马上”。
准备向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先在内心默念这些句子,等自己平静了,再与他们沟通交流。
我永远不要做气氛和情绪的污染者。
很多事情其实不是非要按照“我的意愿”来实行。
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