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诞生的时刻 建筑的诞生



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在仰韶、半坡、姜寨、河姆渡等考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发现。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建筑诞生的时刻 建筑的诞生

新石器时代陶屋                                                    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甲                                                             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甲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乙                                                        2号方形大房子复原乙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丙                                                    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丙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如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等。既然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将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非常适用。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可以说,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已初具木构架建筑的雏形,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

                         

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构件的用法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编残片

 此外,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型。套间式布置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在建筑技术方面,开始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在山西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这是我国已知的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建筑的诞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7651/503572999227.html

更多阅读

国际法的编纂的题 国际法的编纂

guojifa de bianzuan国际法的编纂cod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指把或国际法某一部门的原则、规范、制度,全面地、系统地用类似法典的形式制订出来。“编纂”一词的英文名词codification,直译应为“法典化”,意思是把法律

声明:《建筑诞生的时刻 建筑的诞生》为网友个人承受风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