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这种分级诊疗是近年来深圳市卫生部门所提倡的,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瓶颈”。比如市民最常见的抱怨,“社康中心治不了,还得去大医院”。
怎么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呢?昨日,在深圳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纷纷支招。
“分级诊疗在国外很普遍,比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病人首诊都是在社区看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转去专科医生那里就诊。”前不久刚从国外调研回来的政协委员姚晓明说。
他认为,澳大利亚能实现分级诊疗,在于对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严格把关。姚晓明说,相比之下深圳社康中心医生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具有主任医师职称的医生较少,市民对社康中心的诊疗水平不放心,宁愿舍近求远去大医院。此外,社康中心诊疗设备较少,治疗方式也受限。
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从去年8月起,要求每家市属公立医院扶持10家社康中心,每天派出一名医院的专家下到社康中心出诊。目前已经试点了64家社康中心。
不过,钟山委员表示,医院的专家到社康中心出诊,一天诊疗的患者仅十几人。如果这名专家在医院出诊,一天的门诊量是五六十人。“专家下到社康,如果市民不知道,也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

“长期来看,要使得普通门诊下沉到社区,还是需要培养足够多的合格全科医生。”林汉城委员指出。
来自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计显示,2015年,深圳市有全科医生3300名,按常住人口计算,每万人全科医生数为3名。而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按实际居住人口计算,深圳市每万人仅有全科医生1.9人。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深圳全科医师数量,从今年起,深圳每年要招聘全科医师1000人以上,争取到2025年,实现每万人有全科医生8人的水平。
延伸阅读:自主定价还是分级诊疗 破解看病难到底依靠谁“老父挂号见医生儿子”更见分级诊疗的迫切降低市民生活成本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医改分级诊疗 南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山西分级诊疗试点探索 人才是关键促进分级诊疗 让大医院不再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