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美的相伴

教育需要美的相伴
教育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形态是理想的形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一段时间里,教育讲效率、讲效益,一味追求有效,乃至高效。教育直奔主题,所谓“开门见山”,过程缩短了,捷径出来了。此种理念占据了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包括智育,也包括德育。教育是不是都需要这个样子?我以为不尽然。教育还需要一点迷蒙,需要一点神秘,所谓“曲径通幽”,教育需要有“美”伴随始终。开门见山,不是教育的唯一选择,捷径也不是教育的最佳之路。

  我到过世界上一些最后的“圣洁之地”。比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西藏的墨脱,这些地方都可以说是人类最后的家园。在西藏墨脱,我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雪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河流。那儿有一树一树的杜鹃花,盛开或凋谢,落红如血,点点斑斑,铺满森林之地。每一棵树都高大挺拔,每一棵树身都爬满苍翠的、湿润的藤蔓。在那儿,树生树长,花开花落,一切都令人欣喜又惆怅,敬畏又忧伤。阳光透过层层密密的树枝树叶,让森林在明暗变化中,多了一份迷蒙与神秘。
  学校对整个人类来说,何尝不是传递生命气息的最后家园?我去墨脱所获得的感悟和美感,更多的来源于跋涉的途中,即使到达目的地,所有的美丽景色,也不是“一目了然”,而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常常走几步,就会有意外的惊喜。
  教育的“自省”过程,现在往往被省略了。教育如果需要不断地被提醒,那不会是理想的教育。我一直认为,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但绝不是说教的地方。我所在的学校,校园里见不到说教性的标语口号,也没有表决心、表态性的文化标识。让学生自我感受,自我认识,自我觉悟,那种形式与状态,才是美妙的。大自然之趣,有时让人不可思议。比如我们校园里有花石纲遗物瑞云峰,周边还有许多太湖奇石。这些湖石,左看右看,前看后看,上看下看,我们都看到了什么?――除了想象还是想象,有心人还能想象出情景、故事、奇遇。而我们师生常常把它们看成一段段历史的凝固体,看成人类借助大自然所表达的自我情感与情怀。如此,凝视湖石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思维的奇遇,有情感的相撞。
  教育的一味“开门见山”,教育的追求“捷径”,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的反映。教育何尝不是社会的阳光?教育的阳光必须明亮、必须明媚。当下学校的状态,包括教室里的日常状态,决定了人生在未来世界的状态。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必须大力提倡教育的慢行为,这种慢行为,是一种曲径通幽的表达,是教育之美的表达,也是教育本质的表达。它真正体现了人性的本质追寻。所以,我呼吁:给教育一点迷蒙与神秘,让教育与美相伴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8251/372440890556.html

更多阅读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教书匠人 匠人教育官网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教书匠人2013深港教育展讲座速记稿教书匠人是深圳中学的一位非常有资历的老师,深圳中学是深圳最有历史、最受瞩目、也最有特点的一所高中,每年为北大清华和美国著名高校输送大量优秀学生,而教书匠人以他对中学生教

吕锐:民办教育需要新的经营思想

  文/本刊记者 马 强  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个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社会课题,其要害在于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强,经济能力有限,而户籍等问题的限制又无形中抬高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成本。  2001年以来,同样有过打工者生涯的

益招制胜今天的观点 中国会展教育需要“一招制胜”

  8月6日,由商务部主管的全国性学术研究团体——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在京宣布正式进入筹备状态。作为该会副秘书长,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宏伟向记者表示,会展教育将是该研究会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会展教育虽然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新形势的教育需要新的选择

 今天读了一篇《中国的文科生是怎样被搞傻的》的网络文章,笔者认为其认识比较深刻 ,反思比较到位,主要是能够引起人们思考接下来具体如何操作呢?其实,就如黑夜里行路,本来有许多的人,只是大家都心里害怕,不敢说话,反而觉得更加孤独,更加不敢

声明:《教育需要美的相伴》为网友尒鐘情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