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 北宋初年“金匮之盟”:宋太祖为合理登位而编造

  赵光义以皇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据说,是根据他们的母亲杜太后的意见。杜太后临终的时候,曾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纪太小,不能凝聚众心的缘故,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的亲生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

  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就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在金匮里,叫一名宫女保存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但,这个“金匮之盟”的真伪,是很值得怀疑的。

  一方面,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匡胤还只有三十四岁,正值壮年,这时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已经十四岁,转眼就是大人了。即使是赵匡胤三五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七岁孤儿,以致群龙无首的局面;以杜太后之贤明,决不会出此有违纲常的下策。

  另一方面,如果真有“金匮之盟”,太祖去世的时候,光义完全可以公布出来,堂堂正正地当起皇帝来,可是他没有这样做。直到众论哗然后的第五年,赵普才提起这件事,他也才如梦初醒地记起了这件似乎被遗忘了的旧事,并且煞有介事地列举证人,公布誓约。人们不得不怀疑,这所谓的“誓约”,是不是为了平息舆论,由赵普临时炮制出来的并不存在的鬼话。

  《宋史》中的画外音

  《宋史》对太宗赵光义推崇备至,但也以后人议论为名提出了一些委婉的指摘,话虽是轻描淡写,但落点都是很沉重的。

  《太宗本纪》中说:“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不能无议”,就是有议论的委婉说法。换成白话来说,后代的人对赵光义主要有以下四点非议:

  第一,为什么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

  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可是光义为什么迫不及待,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是不是心怀鬼胎,抢先为自己“正名”,以造成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

  第二,涪陵县公为什么被贬而死?

  涪陵县公是什么人?是赵光义的弟弟光美。既然是“兄死弟及”,下一轮的皇位继承人就应该是这位涪陵县公了,可是光义即位不久,这位因避讳改名为廷美的弟弟,就不明不白地被削夺王位,贬为涪陵县公,不久,又不明不白地“抑郁”而死。

  第三,武功王为什么自杀?

  光义篡位时,匡胤的长子德昭已经三十岁,当时被封为武功郡王。征讨北汉之后,德昭好意地劝太宗信守诺言,奖励出征的有功将士,可光义把脸一沉,居然说:“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德昭感到自己受到深刻的猜忌和防范,性命早晚难保,回家后就自刎而死。这种行径,无异于逼杀。

  一年之后,匡胤的年仅二十三岁的幼子德芳,也神秘地暴病身亡。人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赵光义斩草除根,终于消除了威胁皇位的最后隐患。

  第四,宋太祖的遗孀宋氏虽说享有开宝皇后的封号,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礼仪隆重地发丧?

  四条非议,条条在理,但由于谋杀毕竟无人作证,非议永远只是非议,“斧声烛影”,只能是千古之谜、万古之谜。

  迷信,还是历史的公平?

  宋太祖暴死,五六年内两个儿子也不明不白地丧生,在舆论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许许多多有关宋太祖暴死的神秘故事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流传。

  到了北宋末年,大宋王朝半壁河山被占,钦、徽二帝被掳,一个颇有影响的说法是,金太宗完颜晟同宋太祖长得一模一样,宋太祖借了金太宗完颜晟之手,报了昔日的刀斧之仇。

  奇怪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也似乎相信他们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

宋太祖 北宋初年“金匮之盟”:宋太祖为合理登位而编造

  南宋的第一个君主高宗赵构没有儿子,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大臣们议论纷纷,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太祖是宋朝创造者,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继承皇位人。对这种胡言乱语,高宗开始往往是严加贬责,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改变了主意。据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开国君主赵匡胤带着他,逆转时光,回到当日的“万岁殿”,看到了当日“斧声烛影”的全部情景,并且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子孙,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

  梦境也许是假,但传位宋太祖的后代却是真。高宗赵构终于找到了宋太祖的七世孙赵眘,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距离“斧声烛影”的恐怖之夜,已经有一百八十七年。

  我们当然不相信轮回报应,但我们相信:宋高宗认识到了自己祖先的罪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宋太祖及其子孙偿还了历史的公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8351/571680181598.html

更多阅读

宋金海上之盟的背后与金国的失误 库里背后传球失误

宋金海上之盟的背后与金国的失误迦太基的失落    历史上,世人对海上之盟往往是抱有贬低,认为这是驱狼引虎,干倒一个弱小的邻居,引来更为强大的邻居,最后引来靖康之耻,这是宋朝外交上的重大失误。    可是到后来,才知一切都是想当然

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怎么读

宋太祖之母昭宪太后生前曾嘱太祖立约先传位于皇弟,再传皇子,史称“昭宪顾命”。因这一顾命文件曾封藏于金匮之中,一般史书上多称“金匮之盟”。两宋及元明清,很少有人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可能与宋太宗“烛影斧声”篡弑讨论有关,20

斧声烛影 [图文]斧声烛影疑云重重 宋太祖英年暴毙之谜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朔风凛冽,大雪飞扬。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赶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远远看见殿内烛火摇晃不定,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

金匮之盟 什么是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的背景是什么

金匮之盟发生在遥远的宋朝,当时的宋朝根基不稳,有外族入侵,在赵匡胤死后,谁来继承王位,成了当时贵族最关心的话题,金匮之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下面我们来看看。   什么是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

声明:《宋太祖 北宋初年“金匮之盟”:宋太祖为合理登位而编造》为网友很逼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