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包围着的鲁迅纪念馆。
大厅中裸露的屋脊很特别。
公园内的鲁迅雕像。 馆内图文结合的“面对面”体验。 一个雨后闷热的下午,我们的城市小分队来到了上海的鲁迅公园,在这里,安睡着一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学大家:鲁迅,而为他修建这片身后安居之所的,则是一位民族设计师:陈植。忘不了的纪念
我们只有一个鲁迅
虹口体育场内绿茵环绕,瞬间,把外界的暑气和喧嚣阻挡在外,引领我们走进一片清凉的世界。轻柔悠扬的音乐在空中飘荡,从梧桐叶间不时滴落下来的雨珠,在阳光里闪耀着,偶尔有几滴打在人头上,也不会让人感到恼怒。我们就在这片茂密的梧桐树间,隐隐地看到了远处一栋江南水乡的建筑,粉墙黛瓦,名为“鲁迅纪念馆”。
不知是不是因为纪念馆那浓厚的江南韵味,在踏进大门的那一刻,思绪瞬间被打开,引领我们去回忆鲁迅……如果没有父亲在考举前贿赂考官,那么鲁家的官运也许会一直亨通,那么,我们便不会拥有今日的鲁迅。
但这个世界没有如果,于是鲁家家道中落,原本大户人家的少爷迁往绍兴的小渔村里避难,在那里鲁迅渐渐长大。我们不知,家道中落,这对年幼的鲁迅带来的影响究竟有多么深刻。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童年是快乐的,在那个悠悠的鱼水之乡里,有他怎么玩都不会厌倦、又害怕里面有古怪东西的百草园;有让他觉得不时想要顽皮一把的教书先生;有待他极好,会给他读山海经、带他去看社戏的阿长;还有他记忆中永远童年的玩伴,勇敢的少年闰土。
虽然在时过境迁之后,闰土变成了一个只会点头哈腰,叫他“老爷”的仆人。所有这一切看来都是那么的梦幻,但是人们总会离开自己的童年,鲁迅也一样,命运注定要让他离开,于是一叶摇曳的轻舟,带这个逐渐长大的少爷离开了,让他去到一场时代的洪水猛浪中。

纪念馆的马头墙仿佛把我们拉回鲁迅记忆中的故乡,我们在纪念馆一角的后花园里小憩,一旁的标志牌上写着“百草园”三个字,不大的花园里原来种植着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记载的所有植物,不免让人平添雅兴。
沿着回廊走入大厅,挑高的大厅中最有建筑特色的是其屋脊,它用钢材处理,完全暴露在空间中,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乐融先生介绍到,这是一种象征的手法,好比鲁迅先生的铮铮铁骨。寻阶而上,二楼迎接我们的是两块巨型浮雕,左为《彷徨》,右为《呐喊》,古铜的颜色极具大气和震慑感,而鲁迅先生的肖像,通过植物不同颜色的拼接,印在两块浮雕中间的绿化上,一旁的展板上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着。”
正是再贴切不过,这个世上只要有鲁迅先生看不过去的事情,下一秒钟,他就会穿着标志性的黑长褂,跳将起来,横眉冷对千夫指。有人曾说:“中国何其幸运,我们拥有一个鲁迅,中国又何其不幸,我们只有一个鲁迅。”是啊,当今中国是否还有鲁迅先生这般的人物?还有这样怀着大爱而不停地警醒世人的声音?太多的人忙于急切地去追名逐利了,忘了停下脚步去审视一下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的民族……
鲁迅墓与纪念馆
为改修敢于推倒重来
其实,此刻我们看到的鲁迅纪念馆已不是它早先的模样。
最初的鲁迅纪念馆是在山阴路大陆新村鲁迅故居的西侧,1956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75周年和逝世20周年,先生的墓由当时的沪西万国公墓迁于虹口公园,并在院内建设这个纪念馆,这项重修的任务交由陈植先生来完成。
也许,如同我们今日一般,多少年前的某天,陈老先生也快步走在这条道路上,这时的他早已关闭了与好友们一起创立起来的华盖事务所,也完成了他人生中大部分为他赢得名声的种种建筑设计。因此,可以设想,其时的陈植先生一定带着沉静的气质,带着经历了人生波峰浪谷后的返璞归真,开始这项神圣的工程。
说来也巧,我们从鲁迅纪念馆的馆长王锡荣先生那里了解到,几十年后,纪念馆的改修工程又是由陈植先生的学生负责改修,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轮回。听闻当年改修时发现,由于馆的地基出现严重的问题,基本上整栋建筑需要推倒重来,学生们踌躇着不知该如何向陈老开口,没想到老先生得知后爽快地回答:“推倒重来,一切由你们负责。”
在陈植先生撰写的《回忆鲁迅纪念馆的设计构思》一文中,他这样写道:“墓与馆的设计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于是乎,我们目睹了今日的一馆一墓。鲁迅纪念馆整体给人感觉明快雅致,采用江南民居的风格,将鲁迅先生一生均生活在江南的因素考虑在内。并且,纪念馆设计成侧门而入,这既和原先山阴路上的纪念馆在风格上有一呼应,更是意在创造出一种朴实宁静的基调。而关于墓的设计,更可以看出陈植先生等当时一批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墓园也是公园
少了份肃静,多了份悠闲
公园北端,一步一步离先生安睡的地方近了,苍翠的树木丛中原本若隐若现的墓园渐渐地清晰起来,宽阔的草坪上,鲁迅先生的雕像屹立在那里。与想象中的稍有不同,这里似乎不是那么的庄严肃穆,有孩子在这里奔跑玩耍,有老人在这里练习太极,整块墓区的氛围与整个公园无异。
在陈植先生的设计思想中,我们找到了答案,他这样说道:“我摒弃了中国传统的阴沉、郁闷的格式,代之以园中有墓、墓中有园的布局,爽朗明镜,相映成趣。”好一个爽朗明镜,此刻的鲁迅先生没有“横眉冷对”时的犀利,没有了黑袍加身时的严峻,这一刻,只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平易与亲和,仿佛欢迎所有的访客来这里说说当下的故事。
由广场拾级而上,我们抵达了位于园区中央由萧传玖教授所塑的鲁迅像。青铜的颜色已经发黑,鲁迅先生坐在藤椅上,双肘搁在把手上,一手拿着书,不笑,注视远方,下面的碑上有祥云图案作装饰,写道1881-1936。55年的生命之旅,不长,不短,身处乱世,却如此深刻,发人深省。
由雕像再向前,在两棵宽大的广玉兰遮蔽下,便是先生安睡之处了。
有人说,这两棵广玉兰是得先生庇佑的,夏天从不长虫,而且格外高大。细细一看,确有这样的感觉,似乎从未看到过如此高大的广玉兰,想来它们一定和先生有缘吧,为先生守着这方安宁,也得先生的那份超常灵气。
墓室由毛石打造,设计师大概考虑到鲁迅先生曾说过:“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纸像没有头发的人。”墓壁上有毛泽东的题词,作为壮阔的背景;墓壁东西两边各有桧柏一株,西为许广平所种,东为周海婴所植,象征着鲁迅先生的至亲陪伴在左右;而在一块狭窄的毛石下面,就是先生安睡之所了。看着这小小的墓石,想到先生去世时的瘦骨嶙峋,实在让人心痛。
不由得这样想,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可以指引一个人在一条没人走的、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么顽强地一路走着?其实,许多人对于鲁迅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认知,知道他恨民族之不争,叹国人在看见同胞被杀时“一个个像被拔长的鸭脖子”般的冷漠,所以弃医从文,骂醒人们的良知。可是要知道,这个伟大的工程绝非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在这背后要花出多少心血?这不禁又让我们想起了刚刚在纪念馆中所看到的一切,那一排排鲁迅先生翻译的国外优秀文集,一本本编写的中国古代文物典藏,一版版鼓励青年人研究的篆刻印章,你会发现一个在文字背后的鲁迅,一个极力在推动人们进步的鲁迅。
当几乎所有人都安睡的深夜,在自己并不宽大的家中,他坐在藤椅上,点燃一根烟,深深地吸上一口,沉寂片刻,看着窗外的黑,或许此刻还有些风声敲打在窗户上,一个回神,再吸一口,提起笔,在案上写了起来。我想,如果有什么能够来解答这一切的话,那应该是一种爱吧,这种爱不是那么的温情,这种爱会让人痛,这种爱,藏在先生指尖高高突起的茧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