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古诗词鉴赏专题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考说明】
《随州市2014年中考说明语文》对古诗词鉴赏试题有以下要求:默写常见的古诗词名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以课外阅读材料为主。 属于D级指标,即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单独设题,第12、13题 ,选择题和简答题。分值6分。
【课时】5课时
【考场点睛】
一、题型归纳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1.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型一般从以下四个角度设题: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例1.(2013年·东营·第8题·2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2分)
答案:①姿致轻盈: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②形小色艳:花朵固小,却猩红如燃,鲜艳娇美。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型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设题:(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例2. (2013年·成都·第6题·2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2分)
答案: 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免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
“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1分)
3.主旨情感类
这类题型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设题: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例3. (2012年·潍坊·第12题·2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4.想象描述类
这类题型一般从以下二个角度设题: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例4. (2013年·湖州·第13题·2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问题题。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 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2分)
答案: 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2分,任选一句作答,意思对即可)
5.表达技巧类
这类题型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设题: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5. (2012年·成都·B卷第1、2题·4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典型试题】
1.(2013·随州·第9、10题·8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 ~②题。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①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请对诗中“断”、“复”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从音讯全无,时间久远两个角度表现了诗人孤苦的思乡之情。(意近即可)
②简要分析本诗最后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答:诗人即将与亲人团聚,想打听家里的情况,但又担心因听到家里变故的消息而不能承受,表达了诗人矛盾而又复杂的思乡之苦。(意近即可)
2.(2013·黄冈 ·第17、18题·4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① ~②题。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①,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①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遗憾,惋惜 ;第二首:赞扬,肯定 。(2分)
②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杜 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近即可)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3.(2013·宜昌·第11~14题·4分)阅读《南轩松》,完成第① ~④题
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①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注释】①绵幂(mì):延绵覆盖。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①请找出律诗《南轩松》中押韵的字。(2分)
答: 幂、夕、碧、尺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乙]诗中“色染秋烟碧”一句的理解。(2分)
答: 松树茂密翠绿的枝叶,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染绿了似的。其中—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③《南轩松》描写了松的什么特点? (2分)
答:《南轩松)侧重写松树的茂盛或苍翠
④《南轩松》中的诗句“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其内诵与意境与我们学过的杜甫《望岳》诗中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这两句诗。(2分)
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错一字扣1分)
4.(2013·泰州·第7题·8分)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一诗,完成第7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分析与鉴赏。(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A项描写;的是冬季.B项描写的春季,c项描写的是夏季,D项描写的是秋季。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答: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的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解析:在《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诗人写桃李是为了衬托未开的海棠,而不是出于对桃李的赞美,所以两诗的情感不同。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答: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已内心的纯洁。
解析:从诗的标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可以知道,此诗是写给儿辈看的,希望儿辈同海棠一样“爱惜芳心”。
5.(2013· 遂宁·第10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6分)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2)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4分)
答:一个乱字,表现了花繁、莺多的的景象。
6.(2013· 德州·第10、11、12题·7分)阅读《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完成①~③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①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B)(1分)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 白)
②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3分)
答: 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者: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共3分。 ③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尾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言之成理即可,共3分。
【中考预测】
1.(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①~②题。
金陵三迁有感①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①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答: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3分) ②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3分)
答: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2.(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①~②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①.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答 :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喜爱);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爱,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评分:共3分。前一问1分,后一问2分。意思对即可。
②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3分)
答: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写出早春柳树的特点即可)。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3.(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 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①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3)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 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②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4.(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偶题
朱 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①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3)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②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答: 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5.(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①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是(B)(3分)
A.送别之情 B.思归之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56.“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是(A) (3分)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峡口①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①“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地点__ 和_季节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 有什么作用?(3分)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每空1分,季节写成“时间”也算对,作用写出一点即可。
②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惜别_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 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答: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 乐观旷达
7.(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①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
答:首句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点出秋色的浓重;写虫之“切切”,渲染秋夜的凄清。
②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
答: 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8.(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①.诗中有画: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3分)
答: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 远处群山若隐若现, 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②.景中有情: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答:愉悦、快乐(大意写出即可)
9.(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①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3分)
答: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答出“烘托”得1分,答出“豪迈气概”得1分)
②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3 分)
答:示例⑴同意。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示例⑵不同意。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能准确把握诗的情感基调得1分,能联系诗句恰当分析得1分)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10.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做。
①这首诗写的是春末夏初(或“暮春”)(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 的感情。(3分)
②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妙处。(3分)
答:示例一:运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以山的青翠欲滴衬花朵的红艳似火,青红互为竞丽。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遍布青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的一团团火焰,绮靡而灿烂。 示例三:一个“欲”字生动传神,在拟人化中赋予了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11.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暮春
翁格【清】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①下列是对诗句蕴涵的哲理的分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3分)
①世界是运动的; 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②首句中“怨”字的含义是什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答:1怨:抱怨(埋怨,怨恨)(意思相近即可,1分);诗歌表达了诗人不因时光流逝而慨叹,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人生态虚(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2分)。
12.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野 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①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 满溢(满) ,植物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的景象(3分)
②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13.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①诗歌首句“ 去雁(仅答“雁”不给分)”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3分)
②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14.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①.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明”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3分)
②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15.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①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
答: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1分)
②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分)
答: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16.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①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B)(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3分)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 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迟暮萧瑟,明朗绚丽_(3分)
17.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阙 题①
(唐)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 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 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①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幽(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1分)
②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3分)
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
18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①.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3分)
答: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 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答: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19.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 姜夔①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②。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注释】①姜夔(kuí):宋朝著名诗人 ②玻璃:形容西湖湖面如镜子一般
①.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3分)
答:.向往自然,追求宁静(或“闲适”“愉悦”“沉静”等)( 意思对即可)
②三、四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3分)
答:展现了静谧怡人的湖上夜景:一叶扁舟窗外过,轻快迅捷,微波轻漾,芦苇随之摇曳( 意思对即可)
20..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①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 单调、清冷 的特点(3分)
②.“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3分)
答: 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③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③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
21.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①.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答: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②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3分)
答: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22.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①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答: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②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23.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雨后池上
(宋)刘攽(ba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薝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薝楹:薝廊②更:又
①.诗题为《雨后池上》,那么,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3分)
点即可得满分。
②.请简要赏析第二段加点词语的妙处(3分)
答:①照应前句的“平”字,表现雨后池塘波平如镜的静美。②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雨后池水的清澈明亮。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第二点只答出修辞手法不得分。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4.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①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一个英武勇敢的少年形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3分)
答:在猎猎的秋风中,少年披弓执剑,迎着霞光,策马扬鞭,奔赴战场。
②诗的后两句中“未收”与“不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既交待了行军出发收复失地的目的,又表现了少年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25.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咏 路
[宋]邹浩①
赤路②如龙蛇,不知几千丈。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伊③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 注释:①邹浩,宋代学者、诗人诤臣,敢直谏遭佞臣诋毁屡被贬谪而无愧悔本诗便写于被朝廷逐放岭南期间②赤路:炎荒之路③伊:句首语气助词
①诗中所咏之“路”具有什么特征和含义?(3分)
答案:特征,曲折漫长、荒凉险恶、隐现俯仰含义,实指诗人远谪行走的路,寓指诗人的仕途之路 (或人生之路、进谏之路等)评分:特点1分,含义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②本诗最后的问 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①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忠直遭忌、无罪被贬的痛楚、愤恨之情;②表达了诗人面对仕途俯仰、人生起伏而无悔无愧的感情。评分:共2分,答出其中一种即可意思对即可。
26.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 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①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3分)
答: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答山1点给1分)
②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 节的图画?(3分)
答: 垂杨、荷叶,春季(答对1点给1分)
27. ( 2014•随州•第12、13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①~②题。
咸 阳 值 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①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3分)
答: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②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答: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答出“虚实结合”即可得满分)。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答出“联想”即可得满分)
【课后巩固】
① 完成《中考突破》第33页第1~29题。
②完成《中考新航线》第110页第1、2、3、4、6、8、9、10、12题。
【教学反思】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