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代呼唤素质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它有助于促进学校德、智、体诸育的顺利进行,为学校教育的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和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加重,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影响到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背离了儿童的天性。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为了更为完善地促进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文件明确规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为我国本世纪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素质教育应当是对整个教育如何满足人与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的需求,以及教育如何引导和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整体反思后确立的科学的观念和教育模式。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对象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而是依据自己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有选择地接受外部的信息,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激烈,面临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群体,心理和生理趋于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缺少经验和社会阅历,面对强手如林的学习环境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能够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并能免除遭受有害冲突。具体地讲,心理健康必须达到5个标准:1)健康的智力,即正常发育的智力;2)稳定而快乐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意;3)具有自信果断、有恒、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4)健康的性格;5)健康的人际关系。因此,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进行辅导和教育,以维护其心理健康、优化其身心素质、促进其心理发展、开发其心理潜能。
广义地说,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素质全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是基础教育最基本又艰巨的任务。实施者只有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着眼于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才能使教育深入人心,重塑体魄,真正达到教育人、培养人才的目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正确理解“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的各项素质培养中,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核心和基础,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条件。
从全面的素质教育来看,人的全面、主动发展需要心理健康这一奠基工程,德育的高效化、行为的自觉化、智育的科学化、健康的全面化、美育的内在化、劳动教育的主动化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奠基工程。
从现代学生的心理实际来看,不少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体现为智力片面发展、能力欠缺、个性不良、行为不佳、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等现象,迫切需要加强心理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地将心理素质单列,作为国民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谈心、咨询等指导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总之,没有心理健康的发展的所谓人的发展是片面的发展,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欠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开展会推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步伐。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其他诸育有积极作用
1)基础和中介作用。学生德、智、体、美、劳诸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其心理素质为基础中介,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要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没有学生必要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没有学生必要的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态度、能力及性格等因素的参与,任何学习都将失去基础和中介而化为乌有。
2)操作和动力作用。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分为智力性心理素质和非智力性心理素质两大类。智力性心理素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操作功能,学生各方面素质正是通过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操作加工后形成的。智力性心理素质好比人的素质结构中的“加工处理器”,一切信息都要经过它的加工处理后被内化,所谓人的素质也就是这种加工处理后的“积淀”。非智力性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动力功能,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性心理素质的激励和推动来完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性心理素质。非智力性心理素质甚至可以弥补智力性心理素质的不足。
3)激励与增效作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或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在接受德、智、体、美、劳诸育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被激励状态,保持学习上的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增效作用表现为: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智能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为有效学习创造智能条件;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效率;③通过情感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绪,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从而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④通过人际关系、个性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使学习更加富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开展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保证了素质教育中其他部分的顺利开展。
1)心理健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自发产生的,它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的,只有当学生将全部的心理活动都积极参加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才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除了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外,教师也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教育强调“双主体”,其中一个就是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完美形象,使学生在教师影响下健康发展,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相反的,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教育效果。教师职业是崇高伟大的,但教师工作的辛苦、繁琐的压力极易使他们滋生各种不良的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以疏导,会逐渐增加甚至导致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在学校中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学生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而学校又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如果学校不加强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而空谈素质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一个徒有虚名的空想。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下,学校应以积极的姿态树立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实现学校工作完善和谐,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2)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带来了全方位的社会大变革,从而改变了学校的德育环境。首先,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德育环境。多种德育根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层面上的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品德思想的养成,这也为学校德育的开展设置了重重难题。
其次,学校德育环境是一个以功利泛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大量经济规则渗入社会道德生活和精神领域,学校已经不再是远离世俗社会的净土,在市场游戏规则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社会、道德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个人利益极度膨胀,人际关系的金钱烙印加深以及崇尚对眼前物质利益的追逐,都使得学校德育处在一个功利变化特征明显的社会环境当中。
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呼唤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有效培养,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较强的道德判断力、较好的社会道德适应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由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4种心理因素构成。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这4种心理因素。成功的道德教育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已有的道德认知能力出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保证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3)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现在一些学校的课业负担太重,学生心理压力很大,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容易产生其他方面的问题。减轻学生在学校及家庭中的课业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便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近来许多报纸媒体在不断报道“减负”之后,学生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犯罪比例不断上升,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在“减负”的环境下以健康的心态去参与社会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免疫力,增强社会是非辨别能力,协调自己的课内和课外学习,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时间,将“减负”之后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适当地分配,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真正取得素质教育的应有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做出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人格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对一个人的正常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保证他们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随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而这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养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的形成包含许多心理因素,只有学生对社会和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有了正确的评价,有了坚强的意志,他们才能正视现实,对社会现象有客观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发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时期是他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主要时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便客观地认识社会的形形色色的姿态,增加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开展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发展日趋迅速,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具有高节奏、高风险、高压力等特点,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说来,个体经常处在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就有可能会发生损害自我的异常行为,影响社会安定。即使不发生外部的不适应行为,处在不良状态的个体也因长期处在情绪的困扰之中或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或导致低劣的心理素质。上述情况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反之,个体处在正常的心理健康状态,则容易适应社会,内心平和,维持内外平衡,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自我充实,学习获得进步,进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所以素质教育要成功地开展,必须加强学生良好心心理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第一职业中专)

素质教育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8951/483755298667.html

更多阅读

青少年素质教育 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步骤/方法青少年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1、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的标准_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没有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焦虑、忧郁、过度紧张等。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今天,爱华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心理健康的标准,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标准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关于健康教育工作意义的文章

    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健康和健康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健康教育工作意义的文章篇1  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

声明:《素质教育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网友男人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