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共有十二场,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下面看一看相关知识吧。
一、《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内容介绍
布莱希特流亡瑞典期间,结识了瑞典女演员南玛·维夫施特兰特,她是《卡拉尔大娘的枪》的瑞典译本的译者,又是该剧在瑞典演出时的主演人。一天,她为布莱希特朗读芬兰诗人鲁内贝格的作品,其中有一个随军女商贩的故事唤起了布莱希特的写作灵感,他要写一个剧本让维夫施特兰特主演,这就是日后被有些评论家喻为布莱希特最佳作品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产生的直接原因。为了能让不懂瑞典语的韦格尔能同台演出,布莱希特将大胆妈妈的女儿卡特琳写成哑女。“大胆妈妈”从德国十七世纪小说家格里美豪森的长篇流浪汉小说《痴儿历险记》中得到根大启发,并直接取材于他的另一部作品《女骗子和流浪者大胆妈妈》。那时,希特勒正在横行霸道,叫嚣战争,而作为德国“普通劳动人民喉舌”的布莱希特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这个剧本,其目的是借历史故事深刻地暴露现代战争的残酷性,揭发战争贩子的本质,从而唤起人民起来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
一个浑名“大胆妈妈”的随军女商贩安娜·费尔琳,哪里有战争她就往哪里奔,自称“已走遍全世界”。她先后死了好几个不同国籍的丈夫,生有二男一女,女儿幼时被一个士兵往嘴里塞进了东西,变成哑巴。一六二四年春,瑞典军队准备进攻波兰,在达拉尔纳地方征募士兵。城市附近的大道上,一个上士和一个招募员迎着寒风站在那里。他们愁容满面,因为谁都不肯当兵,招募员怎么也完不成将军交给他的募集四排人的任务。上士说:“可以看得出,这里已好久没有战争了。”依他看,“和平”只会造成懒散,唯有“战争”才能建立起秩序来。人类在和平的日子里繁殖得太快,浪费人力和牲口好像不算一回事似的,只有在发生战争的地方,才会有有条有理的表册和名录,也只有在战争里,才会有大捆大捆的靴子和整袋整袋的粮食,人和牲口才能查点得清清楚楚。但是,他们为什么招不到兵士呢?上士自我安慰说,像一切的好事情一样,发动战争在开头总是难的,但是真要发动起来,那就停不下来了,大家反而会害怕“和平”,就像赌钱的人害怕一场赌博收摊一样,因为一旦停下来,大家就得算一算到底输了多少。可是在开头的时候,因为还不习惯“战争”,他们就不免有点害怕战争。

正在上士大谈战争的时候,人们听到口琴的吹奏声。一辆篷车由两个小伙子拉着,往这边走来。车上坐着大胆妈妈和她的哑巴女儿卡特琳。募兵的军人知道机不可失。大胆妈妈吆喝着推销面包和皮靴等东西。上士在检查证件的时候和大胆妈妈为了她的儿女的姓名和出身问题纠缠不清。也难怪,大胆妈妈一家四口,一人一个姓;三个孩子,国籍各异,甚至连小儿子的真正父亲是谁也说不清楚。《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一部为反法西斯斗争服务的叙事剧,创作于1939年底布莱希特流亡瑞典期间。《大胆妈妈》的时代背景是德国三十年战争。剧中女主人公名叫安娜·菲尔琳,号称“大胆妈妈”。她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哑女,拉着货车随军叫卖,把战争视为谋生的依靠,发财的来源。剧中一个士兵望着她的大篷车预言:“谁要想靠战争过活,就得向它交出些什么。”这个把生活希望完全寄托于战争的女人,最终落得家破人亡。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为谋生不怕冒险,不计后果的女人的悲剧。
二、作者简介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剧作家、戏剧导演、诗人,二十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戏剧家。一八九八年生于奥格斯堡,一九三三年离开纳粹德国流亡丹麦、瑞典、芬兰等地,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七年移居美国,一九四七年底返回欧洲,一九四九年起定居东柏林。创作大量戏剧、诗歌及散文作品,代表作有戏剧《三毛钱歌剧》《伽利略传》《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四川好人》和《高加索灰阑记》等。
以上就是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助你阅读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