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困惑已久的育儿难题,或许其他爸妈早有 解 决 妙 招,来童等舱一起互动交流吧。
我们七年多前来到美国,让我们非常惊讶的是这里的孩子们是那样的有礼貌和遵守秩序,他们会在游乐场自觉遵守排队轮流玩耍的原则,会在玩乐时照顾和礼让弱小的孩子,会在要做一件不确定的事之前先征得父母同意,会用各种各样的赞美他人的词汇……
而再看美国这个社会,他们有很强的秩序感和规则感,大家都很遵守规则礼让他人,大家都遵守公共秩序。比如说一个十字路口如果红绿灯坏了,不需要警察维持秩序,每一辆车都会在十字路口停下来,然后按照先停者先走的原则,一辆接一辆地开走。
为此即便遇到任何意外情况,似乎美国人都可以仍然维持良好的秩序,所有人都不慌不忙,持续有序地解决问题。以前常听一种理论认为美国人比较傻,做事一根筋,比如说,太空博物馆周六有开放活动,很多家庭开车前往。在要去太空博物馆的高速出口处,所有车辆都排在最右车道等待下高速,因为车实在太多,这些在右车道等待的车道可以延伸至一两英里外,而几乎没有什么车会从其它车道插进去,为此也没有堵塞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
为什么他们不从前面插进去?那样可以省去很多时间。这就是因为秩序感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他们内在的素养。而这种内在的素养的行成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从小到大孩子所熟悉的行为界限。
行为的界限包括孩子不能用语言或行动去攻击他人,同时必须遵守公共秩序的界限。不能用语言或行为去攻击他人是一种基本界限,作为父母者,我们在喂养疼爱我们的孩子的同时,不能允许孩子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一旦孩子试图跨越这种界限,父母得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教。而要求孩子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则是赋予孩子良好素养的一种保证。
在美国,无论是总统还是议员,普通老百姓还是孩子,在公共场所都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例如在图书馆餐厅不能高声说话,在超市商场等公共场合不能奔跑喧哗,不进入他人私人领域的花园,不破坏公共场所一花一木,不在非指定区域吃东西等等。
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生下来就知道遵守秩序的,这需要父母反复地教育。比较功利的父母会认为,社会秩序跟孩子的前途没有直接的联系,觉得大可不必在这些方面过多地要求孩子。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是否遵守秩序,决定了他将会在社会上获得多少尊重。比如在美国,如果所有孩子都排队玩游戏,而如果有一个孩子不遵守秩序随便插队,那即便这孩子在其他方面再优秀,都是无法赢得其他孩子的喜爱和认同的。那样他便逐渐会被边缘化,变得没有人缘。
行为界限的执行需要父母经历一段挣扎,因为如果孩子对他人具有攻击性行为,或者不遵守社会秩序,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限制,并让孩子自己体验后果。
曾经有一个朋友带着她六岁的儿子在我家住了一段时间,刚来的时候,她的儿子极具攻击性,不但在语言上随意攻击我们,还常常用手指去戳我们,吃饭的时候趴到桌子上不断夹菜到嘴里胡吃海吃,完全不顾旁人的感受,稍有不满就找妈妈哭鼻子,对外却显得胆小怕事。
我跟好友探讨了一下她儿子的行为和语言问题,她说她知道孩子的这些问题,但一直没办法。我让她把孩子交给我试试。有一天晚上吃晚饭时,当我把饭端到孩子面前对他说“吃饭吧”,这孩子不但不会说谢谢,反而是对我做了些非常不尊重且很难看的表情,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难堪的话“吃死你啊!”而像“你傻呀”“你吃屎”“你是屁”“你是瞎子狗”之类这种话就是他的口头禅。
当他说出这样一句话后,我非常坚定地告诉他,我家的规矩是不允许说脏话攻击人,如果下次我再听见一句这种不尊重人的话,他的饭碗就会被收走,同时晚上不会再有任何食物或零食提供。孩子并不把我当一回事,吃了几口就去用这些话语挑逗宽宽,看宽宽发怒他觉得很好玩。
当然我没有再说什么,轻轻地把他的盘子拿走。说:“对不起哦,今晚你要饿肚子了!”他没想到我真的会端走他的盘子,于是他趴到他母亲身后大哭,我不为所动。因为跟好友打过招呼,所以我并不会觉得管教好友的孩子会是让好友丢面子的事情,只是那天好友一直不说话,她内心的痛苦挣扎我非常理解。
然而我觉得这孩子如果不管教,他日必定会面临被社会收拾的场面,那是害了孩子。那天晚上那孩子一直没睡好,半夜还常常醒来哭。只是到第二天早上吃早餐时,当我招呼他吃早餐,他张嘴想说他的那些口头禅时,能看出他硬把想吐出来的话吞回去了。
后来又经历了一两次这种挑战后,他已经彻底抛弃了他的那些口头禅以及那种对人不尊重的态度。再后来我教他说礼貌用语,并在他说礼貌用语后给予奖励,他开始变得有礼貌,遇事也不哭了,能与我们很好地相处。
其实孩子本质是好的,只是他们缺少了行为界限,不知道界限的孩子会胆小,需要靠一些恶劣语言和行为来保护他的自尊心。而其实孩子只要知道了界限,他内在的安全感会得到萌芽,他便不会感到害怕,他会开始自由地发展自我,并且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好孩子,不需要用恶劣行为来吸引大人的关注。这就好比如果我们站在荒野,茫茫一片看不见尽头,我们会感觉害怕没有安全感,甚至不敢抬起脚步往前走。
但如果这荒野里有一栋房子,我们站在房子里面,我们就不会觉得害怕,可以在房子里自由自在地活动。这个房子,就是界限。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有“正面管教”机构,提倡正面管教,于是很多人便误以为正面管教就是一味表扬,不要对孩子过多限制,让孩子自由发展。为此现在很多孩子横冲直撞,不懂礼仪,挑战家长权威。
其实很多人只看到“正面”两字而没看到“管教”两字,对孩子进行管教是父母的责任。正面管教真正的内涵是“和善而坚定”,我的态度是和善的,不吼不叫,不打不骂,但原则问题,绝对不心慈手软。
只是每一条原则性的规矩或计划,都应该事先与孩子一起探讨商量。比如说一家人约定好各自做完自己的家务活,就可以去迪士尼玩。但有一个孩子贪玩没有去做他责任范围内的家务,于是妈妈抱歉地耸耸肩说:“对不起,我知道不能去迪士尼真的让人很难过,相信下次你能一起去的。”
于是妈妈把其他完成家务的孩子都带去迪士尼了,那个没有完成任务的孩子却只能留在家里。孩子可能会发脾气,但他却也会从中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这将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拖拉依赖的人还是积极进取主动负责的人作一个铺垫。
孩子没能完成任务不能一起去迪士尼玩,你可以同情孩子,但不能带他去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如果妈妈一方面骂孩子不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快快帮他做完,然后怕他不开心又放弃原则把他一起带去迪士尼玩,那我敢保证,这个孩子从此再也不会完成妈妈交给他的任务。其他看在眼里的孩子们,也会有样学样跟妈妈抵赖。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父母没有界限,带孩子就非常累非常烦,而且越看会越觉得自己的孩子没出息,什么都不愿做。
在美国你会看见一个景象,一个妈妈带着四五个孩子一起逛超市,这几个孩子跟在妈妈旁边,帮忙从购物清单中找东西,没有一个孩子会在超市或商场奔跑追逐。秘诀是什么?我曾经在超市里问过一个妈妈,她笑着对我说,方法很简单,无论去哪里,先告诉孩子规则是什么,如果孩子没法遵守,便得马上回家。
比如说,去超市购物,自然也要买一些孩子要用要吃的东西,进入超市前告诉孩子,超市的规则是不能乱跑,如果有哪个孩子不遵守乱跑的话,一家人便马上回家,什么都不买了。而另一个妈妈则告诉我,有一次她带三个孩子去车程两小时外的海洋公园玩,出发前告诉孩子们不能在车上打闹互相侮辱,否则直接掉头回家。
结果开了一个小时的路程,三个孩子开始为一些小事打闹争吵不停,在车内乱扔东西。妈妈什么话都没说,直接就下高速掉头回家了。当孩子们发觉方向不对询问妈妈时,妈妈说“对不起,我知道不能去海洋公园了让人很难过,下次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的。”
孩子们为此沮丧了一天,但从此以后无论去哪里,都变得非常友好相处,混乱局面从此消失。为此,界限其实是非常好的训练孩子自控能力的手段,一个孩子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那他将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几率便会成倍增加。
而没有界限的父母会怎样做?一个妈妈带两个儿子去逛超市,一进超市两个男孩像疯了似的在超市里追逐奔跑。妈妈不断地提醒超市推车多,会撞到,两孩子当什么都没听到继续跑。当然因为在美国基本上看不到有孩子在超市狂奔的,所以这妈妈自然也引来了很多异样的目光。
没过多久,其中一个小男孩因为一边跑一边回头看哥哥,结果一下子就撞到一辆推车上,额头立马起了一个大包。妈妈又着急又气愤,一边责骂孩子不听她的提醒,另一边慌忙为孩子找冰敷。其实这位母亲的做法对孩子根本没有起到警醒作用,当然从自然后果定理来说,孩子因为受了伤,下次可能不敢再跑。但从要求孩子遵守社会秩序来说,这个母亲什么都没做。
作为父母,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误,让他们从自然后果中探索规律。但有一些行为却不能对孩子放任,让他们吃亏了才长记性。
比如说孩子在停车场奔跑,我们不可能等到孩子被车撞倒了才能让他长记性。需要有非常严格界限的几点包括:会对孩子造成危险的情况;会对他人造成干扰的情况;孩子的言行伤害到他人的身体或自尊的情况;孩子的言行违反社会秩序的情况;孩子的行为违背他应尽的责任或义务的情况。
当孩子因为父母使用界限的执行手段而失去某种权利时,父母要做的是放平心态,不急不躁。不要去再度责骂孩子,而应该跟孩子共情。
比如说那个因为没完成家务而不能去迪士尼的孩子,妈妈就应该说:“不能去迪士尼你一定很难过,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很难过的。希望下次你能跟我们一起去。”理解并说出孩子的感受,这就叫做共情,让孩子感觉你理解他,他不能去是因为自己没做好而不是其它原因,激发他下次能自律并做好。
而如果妈妈气急败坏,说一些类似:“谁叫你偷懒啊,我是说到做到的啊!没做完家务就是不能去。”之类的话,孩子可能会恼羞成怒,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出自自己身上,反而会把责任推卸给父母或其他兄弟姐妹,认为妈妈故意不让他去玩。内在的自律品质便没法激发出来。
那么,设立这些界限后,如何执行?很多家长在了解到美国有Home school这种合法的教育方式后,都惊讶地问我:“妈妈怎么可能既做妈妈又做老师呢?”的确在传统观念里,妈妈都是温柔体贴,为孩子宁可做牛做马。很多人没法做到坚定地限制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主要原因是害怕孩子哭闹。似乎一听见孩子哭,天就要塌下来了,赶紧满足孩子打发算了。
而其实妈妈理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不但要满足孩子的吃喝拉撒各种需求,更要实现做好孩子的品格导师,引领孩子做有素养有爱心有良好品格的人。良好的品格是孩子他日步入社会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它可以为孩子打开生活中各种锁各种结,为孩子的成长成才铺路。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