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德鲁克观照自己——知识工作者成功人生必问的七个问题
Looking closely at oneself against Drucker: Seven questions an intellectual should ask if he wanted to succeed in his life
闲来想读读德鲁克。根据以往的读书经验,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最好先从了解其生平入手。于是前往图书馆,查找有关德鲁克生平的书,最后找到一本《管理未来:卓有成效的德鲁克》(詹文明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5月)。读毕,觉得对从事知识劳动的人做好人生规划和总结教训来说,确实是一部好书,尤其是对那些从事人才学研究、教育、培训、咨询和其他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很有参考价值。
特别是此书的第二章第二节“从导师德鲁克那里学到的”,让我深受启迪。作者詹文明是台湾的咨询顾问,曾受教于德鲁克,他把自己从大师那里学到的东西总结为知识工作者必需自问的七个问题。在针对每个问题介绍德鲁克的答案和做法的同时,作者也审视了自己。其实,读者也可以针对每一个问题,审视和反省一下自己。
1.我有哪些长处?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因为20世纪最伟大的革命,不是科技的日新月异,而是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经营和自我领导,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的提升,才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身为知识工作者,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出更多的贡献?不能单靠拼搏、努力,不是这些不重要,而是有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发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让自己适才适所,并学会自我发展,能够适应变化,改变自己做事的方式和内容,掌握有效的时机。
为了找出自己的长处,德鲁克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创造出一套秘诀——反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这种方法就是,当我们做出重大决定、采取重要的行动时,先把预期的成果记录下来,能量化的力求量化,无法量化的,就尽量具体描述。九个月或一年之后,再将实际的结果和预期的结果进行比较。德鲁克说,自己坚持20年采用这个秘诀,每次的结果都令他十分吃惊。
针对这个问题和德鲁克的回答和做法,作者詹文明多年以前就运用这种方法,发觉他自己的长处不在于管理和领导,而是适合当CEO的私人教练。他不善于写作,但口头表达却非常好,用口述的方式反而更能将想传达的意思表达充分,并且能对别人有所贡献。
2.我是如何做事的?
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同等重要。绝大多数知识工作者从来就不曾问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所以绩效不佳。
几乎每个人的做事方式都不一样,这跟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在踏入职场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要想认识自己做事的方式如何,首先要认识自己是属于“阅读型”还是属于“聆听型”。
德鲁克是不折不扣的“阅读型”,通过阅读,他可以了解大量的信息,汲取知识,将相关的与不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见解,而聆听对他而言(他的左耳听力受损)则相对吃力许多。他的做事方式,就是通过“写”文章、“写”书来帮助自己理清概念、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通过对照和审视,作者詹文明发现自己的做事方式不同,必须通过“做”、通过实践理论才能获得体悟。
看到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经验,我感觉一个人先搞明白自己是“阅读型”还是“聆听型”,确实很重要。
3.我是如何学习的?
“终生学习”(ongoing learning)是德鲁克向人们提出的建议。

作者詹文明认为,“终生学习”是每个人必要的责任之一,因为学习也是一种能力。比如通过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一套“明确、简单、具体可操作的经营理论”,进而提炼出一个运营系统,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德鲁克一直保持着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并形成了一种学习习惯:每隔三四年,就挑选一个新的主题来研究。有的主题他花上三年时间还无法达到精通,但至少对它有了基本的了解。这种方法,他直到晚年仍坚持不渝。
我觉得从事研究的人尤其需要参考这种方法。德鲁克研究过历史和政治,然后又研究统计学、中世纪史、日本艺术、经济学。中国管理学翘楚吴伯凡的学习过程,也跟大师差不多,他先开始学哲学,后来研究神学,之后又搞IT,现在搞管理学,经过一个一个领域和主题的学习积累,现在写作和演讲都很精到。他们的学习经历确实值得学习。
德鲁克在《旁观者》一书中写道:“富勒(几何学家)和麦克卢汉(传播学家)是专心致志的最佳典范……其他的人就像我一样,或许生活多彩,却是在白白地浪费时光。”
詹文明说:“德鲁克言重了,他的成就与成功可是远远超过这两位的。”
而我认为,德鲁克这是善于省察自己,他在提醒我们:人还是要专心致志,要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和研究的东西应该有一定的相关性。何况,我们大多数人也许并没有他的智力水平和运气,相对专一更容易成功。
4.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当自己的价值观与长处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呢?
对此,德鲁克有过困惑,只不过他能十分果断地予以解决。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鲁克已经成了多伦多相当杰出的年轻投资银行家,他在这方面显然有自己的长处,但他不认为当资产经理人能有什么贡献,他认为“人”才是他的核心价值。就算再有钱,死后还是两手空空。于是,在那个大萧条的年代里,虽然没有钱,没有工作,不知前途何在,德鲁克还是选择了辞职。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感觉是人们最难做出回答,而且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德鲁克的果断和决心,令人佩服。5.我适合做什么?
回答过“我有哪些长处”、“我是如何做事的”、“我是如何学习的”和“我的价值观是什么”之后,才能判断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
詹文明说:“最佳的问法应该是自问‘我不适合做什么?’然后,逐步理清,最终,可以找出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适合担任什么类型的职务,适合在什么样的公司工作,适合从事何种产业,适合进入哪个领域。”
德鲁克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来到美国担任教职,又获得通用汽车的邀约,做了为期两年的“公司决策与结构”研究,进而转换跑道,成为“管理学教父”。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觉得吉姆·柯林斯的经历对于从事知识工作的人非常有参考价值。记得以前《财富》(中文版)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我得到过的最佳建议》。在这篇文章中,柯林斯在谈到他“得到的最佳建议”时,说是从德鲁克那里得到的。当时,他写了《基业长青》,但还不怎么出名,想创办一家咨询公司,名字就叫“基业长青”什么的。也许是他想听听德鲁克的意见,也许是德鲁克知道他是个好苗子,大概是想不能让他干蠢事,反正,他俩一起待了一天。德鲁克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创办咨询公司)?”他回答说:是好奇心和受别人影响。德鲁克说:“噢,看来你陷入了经验主义,你身上一定充满了低俗的商业气息。”并问:“你是想提出一种长青的思想,还是想打造一家长青的公司?”柯林斯回答:“提出一种长青的思想”。德鲁克说:“那你就不能开公司。”他的看法是:从你拥有组织的那一刻起,你就要解决一个恼人的问题,即向组织里的员工灌输思想。如果去制定专用于向员工灌输的思想,从员工那里又得不到思想,你的影响就会下降,即便你在商业上不断成功也于事无补,因为传授思想和宣传思想有很大的不同。而你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呢?是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有辨别力的人们的思想。如果你错误地行使了你的职责,也就影响不了那些人了。所以,一旦你走上开公司这条路,你就完了。“真正的磨练在于向错误的机会说不。”
对于德鲁克这个令柯林斯茅塞顿开的建议,柯林斯感慨万分。他说,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曾问德鲁克:“我怎样才能报答你?”德鲁克回答说:“你已经报答过了。我从我们的谈话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就在那一刻,柯林斯明白了德鲁克的伟大之处。与许多人不同的是,驱动他的并不是说话,而是学习。
柯林斯为听从德鲁克的建议而感到自豪,说德鲁克让他受益巨大,他永远也无以为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再把这条建议传达给他人。德鲁克曾经说过:“走出去,寻找你的用武之地吧!”柯林斯说,以下才是报答德鲁克的方式:把德鲁克为你所做的,再做给别人。
多么睿智的思想家啊!
6.让别人记得你什么?
德鲁克曾问过他认为最优秀的牙医这个问题,牙医回答说:“我希望我的病人死后,旁边的人会说:‘这家伙的牙医真是一流!’”德鲁克认为,问这个问题,能引发我们努力“自我更新”,因为这会促使我们把自己看成不一样的人,也可能成为不一样的人物。
7.人生的下半场是什么?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人们越来越长寿,个人的寿命将比组织存续的时间更长。对个人而言,“人生下半场”将成为人的一生中的重大问题,不得不提早规划,及早准备,否则就会措手不及,将为此而后悔。要做好“自我管理”,就需要为自己的下半生做出计划。德鲁克提出了忠告,并指出了规划“人生下半场”的途径,即开发第二种不同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