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名禾草灰色雪霉病症状寄主被侵染后,其叶、叶鞘、根部布满灰白色菌丝体,而后形成许多茶褐色至黑色的小菌核,针尖大至直径4-5毫米,卵形、球形,外表粗糙。春季雪消后,草地上出现枯草区,直径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甚至更大。死草区的边缘有灰白色菌丝体形成的“晕圈”, 宽度约几厘米。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的伊藤核砌菌(Typhula itoana Tmai T.= 肉核核湖菌T.incarnata Lash ex Fr.)。菌核球形、扁球形,初为茶褐色,后变为赤褐色、黑色,在基物上呈丘疹状,易脱落,单生或聚生,初时表面光滑,后变粗糙,大小0.5-3.0毫米×0.5-2.5毫米。菌核萌发产生1-4个子实体。子实体棒状,表面光滑,稍带蜡质,大小3-40毫米×0.25-0.5毫米。其头部呈柱形、长椭圆形,中空,由菌丝体纠结而成,初为白色,后变为肉色或浅玫瑰红色、莓红色。柄部初为白色,后变为灰色、浅污褐色,上被绒毛。头部的切面 可分为子实层和子实下层,子实层内密集着粗棒状担子,浅肉红色,大小15-40微米×3-7微米,顶部着生4个小梗,其大小为3-8微米×1-3微米。小梗上生有担孢子,近肾形、单胞,无色,5-14微米×2-6微米。寄主范围此病在北方地区能严重危害小麦,此外还侵染冰草属、鹅观草属、剪股颖属、燕麦属、大麦属、雀麦属、鸭茅属、披碱草属、针茅属、早熟禾属、绒毛草属、猫尾草属、黑麦草属、黑麦属的多种作物和牧草,也侵染苜蓿、三叶草等豆科植物。病害图片发生规律菌核在残体中越夏。秋末在低温、高湿和短波光(2700-3200A)情况下,萌发产生子实体,或萌发产生菌丝体,成为初侵染中心,担孢子借风力、雨水、刈草和放牧活动或机具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菌核可远距离传播此病。此菌在0-18℃之间均可生长 ,9-12℃为最适生长温度。积雪厚、不结冻的情况下最为活跃。秋末灌水或降水致使土壤积水,有利于此病发生。分布与危害禾草灰色雪霉病(核瑚菌雪霉病)主要发生在冬季雪层厚的地区,不但为害多种禾草,也为害冬小麦。我国新疆时有发生,能使寄主死亡 50%以上。防治方法1.消除积雪 历年发生此病的草地,可用撒草木灰、生草土或厨肥的办法,促使雪层融化。草地上不可用秸秆等物覆盖。2.合理施肥 秋末勿施速效氮肥,适当追施磷、钾肥。3.药物防治 生长季后期(9-10 月),在草地上喷施内吸杀菌剂1-2次,间隔10-15天,能显著降低发病。可选用麦穗宁、乙基托布津、甲基托布津或粉锈宁。据国外报道均很有效。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禾草灰色雪霉病"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