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山海经的钥匙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三话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三话,历史地理范围(上)

第二章. 《山海经》所记录的地理历史范围的分析,困惑我们最多的是《山海经》的地域问题,这个问题不弄清楚的话,那我国的文明起源史还是像现在一样――― 一团混乱。

1. 《山海经》所记录的历史范围―――约公元前2000年

《山海经》记录了从黄帝打败炎帝蚩尤之后,黄帝的嫡系子孙取得政权,排斥打压炎帝嫡系。建立国家雏形,国家的王位,先在黄帝嫡系各分支之间交叉传位,历尧舜禹,而后禹的儿子启独霸王位,开创子子相传的制度,开启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朝代―――夏。对这段历史范围,后来研究者历来分歧不大。我们这里要做的是以公历定位这段历史范围。

  2000年11月9日我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到殷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虽然这一工程基本没有任何实质成果―――没有找到夏和夏以前的城址。但是这一年代结论大体沿袭能和殷商甲骨记录互相印证的《竹书纪年》,比较合理,我们采用。那么我们的《山海经》大约记录的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们中华民族国家文明的开端。

说到断代,在这里顺便谈谈一些有趣的东西。在我国的教科书里, 中国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学术领域来说,没有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一般提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中东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为代表), 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这四大古文明发源地, 均在公元前3500至公元前2500就建立起城市和国家(城邦),形成成熟文字,并且普遍使用金属冶炼技术。我们一直认为我国的国家文明起源于夏,但到目前为止, 我们找不到夏时的城址,没有见到商代甲骨文之前的成熟文字, 也没有发现早于商中期的金属工具或兵器。因此世界史学界只承认中国的国家文明起源于公元前1500左右的商代。想想这国内国际的差异说明什么喃?―――难道有人一直在指鹿为马,以叶障目?怀抱着这种态度的专业学者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研究成果吗?

从传说和记载来看, 中国在夏代之前,蚩尤和黄帝战争时代就已经使用金属兵器, 国家内不同的氏族建立了很多小国, 这些城址有可能被新城叠加覆盖,但是不会凭空消失。我相信我们是能够找到这些中心文明的城址的,但前提是,我们有勇气去正视以前错误的结论。推翻几千年沿用的错误黄河流域文明中心体系,建立新的体系


2. 《山海经》所记录的地域范围―――长江上游,川西山区+成都平原

2.1从汉代开始,到目前为止对《山海经》的地域问题的研究已经持续了2000年,但结论仍然是千奇百怪。典型的有黄河流域说,欧亚大陆说,美洲说……得出这些千奇百怪结论的人,有院士,名教授,地方学者……总之都是有名有姓的砖家们。

关于《山海经》地域说,我们先引用一大段他人的归纳总结来读读:

“《山海经》地理范围的讨论十分活跃,众说迭起且相差惊人。大致说来,本世纪发表的论点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传统的华夏说,二是局部小区说,三是世界圈说。
   传统的华夏说认为,《五藏山经》的地理范围,“从所提到的山名来看,东边达到东海之滨的会稽山,西边提到了新疆的天山;从所描述的地理环境来看,北边似 乎越过了蒙古高原,到了西伯利亚,南边似乎到了江南”(注:赫维人:《浅谈〈五藏山经〉》,《云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海经》描述的地理范围则可远及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和阿富汗、俄罗斯等邻国。持传统观点的学者对《山海经》的地理内容作了详细的考订,如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 考》、卫挺生《南山经地理考释》等五篇(载《东方杂志》1969年至1973年)等就是如此。
  有些学者认为《山海经》描述的地域范围 很小,只及中国境内某一局部地域。何幼琦《海经新探》(《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认为《海经》的山川疆域只在今山东省中南部以泰山为中心的地域。扶 永发《神州的发现》一书认为,《山海经》记述的是云南西部东经101度以西,北纬23度以北纵谷地区的地理,书中的古昆仑山即今云南纳溪河和毗雄河——苴 力河以西、云县县城以北、高黎贡山以东、金沙江以南横断山脉地区。作者还利用地图比例,换算出《山海经》里距为今日华里的3.4%左右(注:扶永发:《神 州的发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和局部小区说相反,有些学者认为《山海经》描述的地理事物远及非洲、欧洲、大洋洲和美洲,不少国外学者也持这一观点。
  国人《山海经》地理范围世界圈说可能发端于梁启超、苏雪林的中亚西亚说,本世纪70年代一些国外学者认定《山海经》某些部分相当准确地描写了北美大陆,以及近年来在南美洲等地发现中华古文化遗物从而推论中国人最早到达美洲,这些事实支持并推动了世界圈说的提出。”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三话

综上,《山海经》的地域说主要分为华夏说,局部(一省)说,世界圈说:

2.1.1华夏说不正确

我们先看一看“华夏说”,这是迄今为止最主流的学说。“华夏”有多大?大概和汉代的版图差不多,也就是说和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差不多。这一结论的根基是《山海经》内所有提到的高山大川五湖四海大都在目前的国家版图内有对应,而这样的对应至少起源于汉代。所以,但凡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或者走南闯北,对地理有所了解的人根本不用动脑子,嘴一张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但是――――我们不妨动动脑筋,想一想,公元前2000年,刚刚走入国家文明的雏形国家能够达到2000年后秦汉的疆域吗?在4000多年前的当时,有开辟这么大片疆域,管理这么大片疆域的能力吗?

我们在前面提到,国际上对文明起源的判断标志是“城市,成熟文字,金属冶炼技术”,为什么要以这三大标准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志喃?我认为这些标准和人类文明的开端,他们一致的核心判断是―――生产力达到某一水平。人类从此以国家社会这一整体形式来对抗自然,改造自然。那么“生产力达到某一水平”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水平喃?―――掌握青铜冶炼技术,进入青铜文明。在中国,虽然我们目前的考古发现只能提供商中后期的城址,商中后起的成熟甲骨文,商中期的青铜兵器。但是从《山海经》本身对征战,政权传承的记载,从各山出产美玉金银铜铁的记载来看,在《山海经》所记录的夏代前的这段时期,我们已经有了城市,已经有了金属冶炼技术,已经处于从新石器文明向青铜文明过渡的阶段。我们知道,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的,国家的疆域也是如此而逐步扩大。在这从新石器文明向青铜文明过渡的阶段,他的生产力,通讯条件,交通运输能力能和秦汉(从青铜文明向钢铁文明过渡阶段)时期相提并论吗?显然不能,那么夏代前的疆域大小可能和秦汉的疆域大小一致吗?

按照前面关于“里”的推理计算,夏初的疆域大约南北和东西都相当于现代的500公里范围。但是《山海经》里的地理名又的确能和目前中国全国范围内的地理名相对应,这一点怎么来理解喃?

会不会也像欧洲人开发美洲大陆一样,随着美洲新的殖民地领土的扩张,这些欧洲人把他们故乡的山川名,村镇名也带到这片新大陆,来命名这里的山川,和新的村镇?但是欧洲人要聪明一点,很多美洲的新地名,他们要在老的欧洲地名前加个“新”字,比如有名的纽约(之前荷兰占领的时候它被叫做新阿姆斯特丹,区别于荷兰的首都。后来英国占领后叫新约克),新奥尔良,新罕布什尔州……想想咱中国的先祖,由于战乱或别的原因,长途迁徙来到某山下,一看,咦,这山和咱故乡的泰山很相似,得了,也叫她泰山吧,这样我的子孙也知道我们这一族人是从原来的老泰山那个地方迁来的,不忘我们的根。另一族人来到一片大泽边定居下来,看到这无名大泽,想起千里外故乡的彭泽,祖辈的尸骨埋在那里,童年的记忆,曾经爱的人还留在那里,就把这片大泽也命名为彭泽吧,夜里来到泽边思念这没有随我迁徙而来的爱人,她还好吗?有这地名的联系,也许今生还有相见的一天……很多年过去了,文明的源头湮灭了,来自文明源头的各族分布在整个长江黄河流域范围,他们已经忘了他们曾经都来源于同一个多“冬夏有雪”的大山,山川湖海密布的古国。他们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故土,似乎家族从未迁徙,即便迁徙,在想象中也不过是几十百把里的距离。在加上后世不断用《山海经》的地名来附会新疆域,用《山海经》中提到的朝鲜,倭这些夏前国家内的小部族来命名秦汉后的发现的东海外的国家。最终《山海经》地名就这样慢慢扩张,充斥整个华夏乃至东亚了。

是不是觉得这段写的像小说?臆测的成分大?那好,我们具体来分析分析地理名。山川太多,湖泽也太多,我们挑少的―――海,《山海经》写到的了五个海:北海,东海,南海,西海和渤海。目前我国的海域有渤海,东海,南海和黄海,但是从汉代以来我们的确有过渤海,北海,东海和南海的说法,但是具体的海域划分一直不清。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内陆国家,一直对海域很陌生(即便在明朝出了个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用《山海经》来命名套用这些海域,遇到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琅邪台在渤海间”―――好,我们由此命名了山东的琅邪台和渤海(也就是现代的黄海海域)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好,北海就是我们现代的渤海,东海也在这片海域,朝鲜我们也对上了。但是按照北山经的描述,北海的附近有长年不化的雪山,有著名的流沙河。

“南海之内,有衡山”―――好,南海咱也有了,只是湖南衡山离最近的海还有500公里,矛盾啊。

“招摇之山(招摇山),临于西海之上”―――西海在哪里?这么重要的海域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吗?难道像有些学者说的是罗布泊,青海湖?为何改了名从海降级到湖泊?

实际上,如前所述,夏时的疆域绝不可能到达秦汉时到达的海,那时所谓的海只能是浩大的内陆湖。直到今天,我国西部省份,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还沿袭了这一称呼,青海,藏区的海和海子,四川的邛海,云南的洱海等等。《山海经》里的海只能是当时疆域内的大的内陆湖而已。而且,经过4000多年人类的垦伐,这些当时的海很可能已经萎缩甚至消失了,我们很可能找不到准确的对应处了。


2.1.2局部说合理,但是具体地域还要分析

局部说是近代才提出的学说,被少数的人认同,但是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特别是“里”的大致长度的认定,我认同局部说。局部说中的扶永发老师的云南理论包含很多科学客观的分析,对揭开《山海经》的神秘面纱益处最多。我们会在后面详细分析。

局部说不为人认同,除了前面说到的《山海经》地理名覆盖整个当代国家疆域而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黄河流域文明中心说:

在东亚历史学界有一条铁律,东亚青铜文明的核心在河南(具体为殷墟),以这个点画园,半径越大,文明程度越低。出土的精美器物不论是青铜器还是钢铁器物,都复合这一定律,文明核心始终在黄河流域中上游。但是―――很不幸,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定律竟然被打破了。自80年代四川的三星堆被发现之后,我国的历史界陷入了巨大的混乱迷茫,三星堆发掘出土的玉器青铜器远远超出了所有学者的想象力,这么大量的巨大象牙,巨大精美的玉器,巨大精美的青铜器(而且多是人像和面具),黄金面具和黄金权杖,大大超越了已知的殷商文明,她们所散发出来的远古神秘魅力震撼了整个世界。而且,这里明显是一座完整的城址,四川考古所对三星堆区域地层里残留的木炭进行C14检测,结果三星堆的年代跨度很大,从公元前2900年到公元前900年。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实验室对三星堆早期地层中木炭标本C14测定,为距今4075±100年,树轮校正为4500±150年。

北大历史系实验室对遗址晚期木炭标本C14测定为,距今3665±80年。树轮校正后的C14年代数据更精确,而且国家社科院考古所和北大的C14测量权威性更高,我们采用后者的数据,也就是说三星堆城址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665年,对应于竹书年谱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大致正好是从黄帝时期至夏晚期(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是夏代是自公元前2070至前1600年)。针对三星堆大型器物所出的1,2号祭祀坑内残留木炭的检测发现祭祀坑的填埋时间大致在三星堆晚期,也就是靠近夏末期。


上图是三星堆自己测量公布的C14数据

下面再引一些“三星堆创造和打破的世界纪录”:

  “三星堆创造和打破了许多的世界纪录、中国纪录,其中多项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1.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高384公分,三簇树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果九鸟,树侧有一龙缘树逶迤而下。具推断可能为古神话传说中扶桑树。

2.世界上最早的金杖。长142公分,直径2.3公分,重700多克,上有刻划的人头、鱼鸟纹饰。

3.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斤,被称为铜像之王。

4.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高64.5公分,两耳间相距138.5公分。

5.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铜人头像,面具。达50多件。”

这些世界记录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是一个核心青铜文明,文明程度绝非偏安一偶的巴蜀小国可以承担。但是,可悲的是―――在实事面前,我国大多数权威学者不敢正视她,宁愿学鸵鸟,把脑袋埋到沙土中,为了维护黄河文明的中心地位,尽量以C14测量的下限来诠释这一伟大城址,目前为止,仍然以“蜀国”城址来命名她。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黄河流域文明中心说能被彻底的摈弃。我们寻找文明源头的视线能落到正确的地域。

2.1.3世界圈说―――不想多说了,建议仍然持这种观点的人去多读读书,多走走路,多想想,不要像盲人摸象一样抓住一点就认为了解了全局,你如果实在要坚持这种理论,我只能说你是脑残。


2.2 从新石器文明(玉器文明)来分析《山海经》的地域究竟在哪儿

对于青铜文明,如前所述,我们以前认为黄河流域中下游,特别是以殷墟为中心的河南是中心,但是三星堆打破了这个中心说。我们认为《山海经》所记录的夏之前的这段历史时期是从新石器文明向青铜文明过渡的时期,那么我们来看看我国境内的新石器时期遗存。我国的新石器文明相当独特和璀璨,我们称其为玉器文明,这是非洲,欧洲,中亚所没有的文明。这里的“玉”不是汉后引进的和田玉,而是如“石之美者为玉”所描述的,在新石器时代,各地当地出产的细腻的美石。我们把它加工成各种精美的兵器和礼器,有玉戈,玉璋,玉斤,玉刀,玉剑,玉斧,玉矛,玉璧,玉琮,玉环……我们知道高度的玉器文明是踏向青铜文明的基石。没有青铜文明能脱离于高度的玉器文明而突然降世,我们要找到《山海经》所描述的夏和夏之前的国家中心地域,就是要找到一个有高度玉器文明同时又有高度青铜文明的区域。

高度青铜文明,在国内有两个地方,黄河中下游的殷墟附近和长江上游三星堆所在的成都平原。

那么高度玉器文明喃?对国内出土玉器的统计研究后, 我们得到两点很有趣的发现(我们引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里的一句话):

1.“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始终没有大量用玉的习惯”,换句话说―――在新石器时代,整个黄河流域,截至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高度玉器文明的存在痕迹。

2.“这与南方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及北方的红山文化形成反差。”―――反而只有在长江流域(上游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中游的石家河文化,下游的良渚文化)和西辽河流域(从内蒙古赤峰到辽宁西部分布的红山文化)才有高度玉器文明的遗存。

把以上高度青铜文明遗址和高度玉器文明遗址地理上一重合,我们发现,只有长江上游的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这么一个小范围地域才满足从高度玉器文明向高度青铜文明过渡的条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0251/126085084820.html

更多阅读

《山海伏妖录》图文剧情攻略 山海伏妖录安卓

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妖兽横行,黎民涂炭。有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折神鳌之足而撑四极,平洪水,杀妖兽,人类始得以安居。鳌足如何而来?妖兽如何可平?天柱如何得安?本游戏将带玩家重回太古,揭秘出一段湮没于世的上古洪荒史……《山

四:震撼的万年《山海图》-山海经解密

四、 震撼的万年《山海图》有了六把密钥,再逐经分析,反复求证,最后整体把握,才能求得真实的《山海图》。逐经求证、整体把握很重要。有的学者研究《五藏山经》之某一经之路线,初看是那么回事,但一旦放到整个《五藏山经》中,互相参校,则错误

《山海经》五藏山经的分布南山经 五藏山经

《山海经》五藏山经的分布(南山经)南山经有三条路线共40座山,分布在今北非和西亚地区,横跨两个远古人类文明区域,尼罗河古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巴比伦文明区。这三条路线分布之巧妙,出乎人们之所料。

鲅鱼圈山海广场/实拍组图 鲅鱼圈春华海鲜自助

9月2日,在营口鲅鱼圈返回沈阳之前,特意开车到山海广场转转。当天上午去时正赶上退潮,没有上次来时人多热闹,游泳的人不多,不过在海边赶海的人较多,和上次来时相比多了个观海堤、观景台和鲅鱼公主雕塑,其它还是老样子。鲅鱼圈山海广场景区

山海纪之龙缘十月完结喔 龙缘峰

发个博文庆祝一下!《山海纪之龙缘》的最终章刊登在十月公主志上,国庆节就要上市了!一年半的时间眨眼就过啊。这是我第一次写连载,龙缘也是我写过的最长的文。敲下最后一行字的时候心中其实是很不舍的。贴这个月连载的跨版图,我儿的

声明:《解读山海经的钥匙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三话》为网友光阴负容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