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当我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知道终于碰上一本可以high翻我的好书了。
它是一个大部头,以至于直到一个月后的今天,我才终于把它看完。这一个月里,大多数个晚上我都会在睡前读上一两章,然后才在满足中睡去。
我相信你一定也有这样的经验,相比于短小的著作,往往大部头才能带给你那种深厚且持续的快感。
废话不多说,今天的主角是罗兰·斯特龙伯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
(先提前说一句:虽然书很厚,书名很严肃,但是请不要还没有接触就直接放弃,认为自己肯定不会感兴趣。要一再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是读书的一个必要守则,否则,读书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开阔、更自由,相反,那只会加深你的狭隘。)
在这个夸张的全媒体时代,注意力被各种屏幕瓜分,即使我们每天什么都不干,只是不停的在网上浏览信息,都会觉得疲惫不堪。
作为一个被信息和媒体包围的现代人,我们的孤独与日剧增,在嘈杂的声音和观念的漩涡中,你还能清楚的把握住自己吗?
伴随着信息的碎片,知识的零碎,我们的思想世界也日益萎缩。在后现代社会里,体系是不重要的,个人感受是第一位的,但是,正是因为没有体系支撑,即使我们拥有最强大的感受力,所能感受的也是一堆无可名状的垃圾。
如果你看新闻,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主持人娴熟的背着专业人士写好的新闻稿,其中各种专业名词和概念层出不穷,你盯着女主播一开一合的红唇,可是她所说的世界格局、经济问题、叙利亚政治现状,你根本无法理解。这感觉就像你一口吞下一勺土豆泥,但是里面有几块没有磨碎的疙瘩,即使是疙瘩,你还是可以吞下,但是,这是有挫败感的不是吗?
这个日益分裂的世界,不再能够完整理解,正是一个现代人最大的困惑和挫败。
诚如木心所说,你只能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对心灵的威胁不再是控制和贫瘠,而是“一种无限丰富的虚无”。

克服这种虚无的办法,不是放纵自己滚入消费世界的洪流,被动的接受一切信息,在他人的话语中试图找到认同,而需要主动一点,绕过支离破碎的知识,重新塑造自己的思想谱系。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现在这个世界不是全新的,它脱胎于过去的世界,要理解当今,必然要了解过去,要理解当今的思想,必然要深入过去的思想。
可惜,随着知识大爆炸、知识和学术的职业化,思想领域也变得藩篱林立,各种学说和主义层出不穷,搅得人眼花缭乱。
如果我们不是某门专业的学生或学者,可能不会也没有机会去遍读其专业领域的所有著作,事实上,即使我们读了,也仍然无济于事,因为它们往往显得太专业化而与现实世界失去了联系。
罗兰·斯特龙伯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给了普通读者一个机会,他的语言简单清晰,逻辑清楚明白,走笔之间前后相连而不割裂,整个思想史在他笔下缓缓展开,犹如一幅画卷,又像是一个漫长的故事,里面有出色的人物,有激动人心的革命,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
这正是我所以读此书大感兴奋的原因,它重述了思想史,我们多少都了解其中的一点片段,或一两个人物,但是对于它们的变化和互相之间的影响,并未有体系的感知,了解全貌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就像你一直走在山林小道之间,终于登上了山顶,一览众山小,才明白此间的地形原来如此,不至迷失。
这本书从文艺复兴讲起,主要篇幅放在了17到20世纪的四百年间,这是整个西方走向现代的四百年,也是整个世界翻天覆地的四百年。
17世纪在伽利略、牛顿、笛卡尔、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莱布尼茨等人的帮助下,西方世界拥抱了科学和理性,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逐渐分裂开来。
18世纪发生了影响巨大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世。这个世纪奠定了各门社会科学的基础,经济学、社会学、历史研究、政治科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都在当时初现端倪。
19世纪是文学的世纪,文学成为思想的重要载体,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本世纪最重要的两个人物是马克思和达尔文,他们都在19世纪中叶发表了自己的学说,“进步”成为一种很流行的世界观。
20世纪的伟人是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他们的学说将人类带入更为不确定的世界里,现代主义正是从这里诞生。然后就是两次大战、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持久对峙,以及流行文化的风行,思想成为专门领域,一次次的新思潮,一次次的反叛……
我们仍处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似乎没有可能再有一个伟大人物来整理一切,如果不想陷溺,唯有自己搭救自己。
《西方现代思想史》是一叶小舟,不想被淹死,或许它可以搭你我一程。
PS.虽然做了很多笔记,但是在一篇文章里没法好好展开,但是这本书确实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如果有机会,不要错过。我很少这么强烈的推荐一本书。
PSS.落枕进入尾声,现在整个肩膀都很酸,像吃了泡菜一样。
我是魏小河,这里是我的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