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 年 10 月 10 日深夜,南通的“状元企业家”张謇在汉口登上“襄阳丸”返沪。当时,大生纱厂的湖北分公司刚刚开业,他是来参加开工仪式的。轮船开动时,他站在甲板上,看到长江对岸的武昌城内火光冲天,隐约枪声此起彼伏,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心生不祥之感,嘱咐水手加速离去。
从留存至今的记录看,他是唯一目睹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当世大企业家。
在历史的节点上,日本明治维新的结束与清王朝的覆灭无比偶然地巧合在一起。1911 年,是明治 44 年,60 岁的天皇患上了尿毒症,他于第二年的 7 月去世。而就在明治维新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
清廷的倒塌,在很多中国人的内心,似乎是一个命定迟早会发生的事情,无喜无悲,只有漠然。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傲慢的王族贵胄们却从来没有给出一丁点处理的智慧,他们看不到时代症结之所在,一切苟延残喘的作为都仅仅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利益与尊严。自 10 年前李鸿章陨亡后,最后的卫道者也消失了,帝国已经成了世界上一个最抽象、最做作的空壳。当它终于倒塌的时候,无非是一个悠长的恶梦随晨雾一同消失。
汉口保卫战,也称阳夏保卫战

在东南沿海,国内最重要的两大商业城市上海和广州的独立起到了显赫的示范效应,把清政府推进了绝望的深渊,对立宪失去信心的商人群体是幕后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1910 年入秋以来,李平书、虞洽卿等商人就一直在暗地组织“革命军饷征募队”,为陈其美积极募集钱饷。1911 年 10 月,武昌首义消息传来,李、虞与陈天天在同盟会办的《民立报》报馆秘密开会商讨,10 月 24 日,陈其美、宋教仁、蔡元培等同盟会人召开会议,议决以“联络商团、沟通士绅”为上海起义的工作重点,利用《民立报》宣传革命胜利消息,激励民气。11 月 3 日,陈其美率同盟会会员火烧上海道,攻占城门,上海随即宣布光复,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在他的军政府中,企业家的比例惊人地高,中国通商银行总董、轮船招商局和江南铁路局董事李平书担任了民政总长,信成商业储蓄银行大股东沈缦云是财政部长,信成银行董事、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总董王一亭是交通部长,老买办朱葆三、郁屏瀚和大粮商顾馨一都担任了重要的职务。
其中,虞洽卿是极其活跃的一个。上海光复后,一直参与其事的他自告奋勇,孤身冒险前往苏州策反江苏巡抚程德全,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程宣布起义,苏州和平光复。苏州在太平天国期间,数次爆发惨烈的攻伐激战,千年锦绣古城累毁战火,工商根基几乎动摇。此次幸赖虞氏斡旋,竟得保全。因襄助有功,他被任命为上海都督府的顾问官和闸北民政长,还当过江南制造局代理局长。
广州发生的景象也十分类似,两广总督张鸣歧宣称在内战中保持中立,他还想仿效十年前的“东南互保”,在旁观中选择立场。他下令集中兵力加强广州防务,严禁报纸登载有关革命的新闻。10 月 29 日,由粤商自治会会长陈惠普发起,广州七十二行商总商会等商人组织参与,共百余人在爱育善堂集会,认为“现专制政府万不可恃”,决定“应即承认共和政府”,他们随即派人向总督府和革命党人两方面表达商人承认共和制度的意思。11 月 8 日,革命军向广州步步推进,张鸣歧弃城出逃,次日,商绅各界代表在咨议局集会,正式宣告“欢迎民党组织共和政府及临时机关”,“宣布共和独立,电告各省及全国”。
1912 年 1 月 1 日,从美国归来的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2 月 12 日,6 岁的小皇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清王朝历时 228 年覆亡,而诏书的起草人正是目睹了武昌暴动的“状元企业家”张謇。
文/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