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画啦啦(ID:hualala61)原创编辑
欢迎授权转载和分享
妈妈队长
昨天一位妈妈向妈队吐槽了好久
说她满怀期望送孩子去学画画
但几周下来,她觉得孩子是学不好画画的
妈队一听,不对啊
没有不会画画的孩子,只有不会欣赏的家长
想要教好孩子,其实很简单
教不好,是因为你不懂得这5个道理
台湾著名画家蒋勋先生曾说,孩子小时候,总会觉得妈妈有一双魔术师般的手,因为:
盖的被子,是妈妈绣的;
旧毛衣拆掉重织,就成了新衣服;
折纸折错了,可以很耐心地重新折出来;
任何菜,经过妈妈的巧手,都变得十分可口......
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将会成为孩子日后美学情调、敢于动手创造的养分。
美的感受,是需要时间的。很多艺术大家的妈妈,本身并没有多少艺术基础,不会画画更不会教孩子画。
她们只是用心经营生活,带着孩子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让孩子感受“美”,让孩子敢于动手示范,养成对“美”的鉴赏能力。
有了这些坚实的生活基础,才能爆发出蓬勃的艺术张力。
妈妈就是孩子的第一个美学老师,你陪孩子一起玩游戏时的耐心,一起玩手工时的专心,一起画画时的大胆尝试……
孩子都将“有样学样”,跟着你的步伐。所以,请不要减少用你的双手,施展各种“生活的魔术”给孩子欣赏!
妈妈:老师,我孩子画的跟同班同学画的水平差别好大呀,这可怎么办呀?
老师:您别着急,孩子其实画得非常好,他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想法,您看着是“四不像”,可里面藏着可多故事了!
妈妈:我不是学画画的,我不懂。老师,我看他就是闹着玩,不认真练习!!您尽管告诉我,我回去收拾他!
老师:这……你真的误会孩子!
艺术其实是一门”慢”学问,急于求成,往往难以得到好结果。而很多父母恰恰不懂这一点。
有些家长见孩子画几次还是画不好,就会抱怨老师,而老师为了搪塞家长,会立马要孩子照着画一张像模像样的画作,但这样真的有意义吗?
这种为了让家长满意,将意识强加于孩子身上的做法,对孩子的创造力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实际上,当孩子接触新的事物时,会有一个适应期,这段时间里,家长不要纠结于孩子有没有取得进步,只要他画得开心,并愿意画下去,突然有一天,你就会发现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变。
一个一线城市的幼儿园入学面试现场,有这么一段对话:
老师:小朋友,你知道猴子长什么样的吗?
小朋友:我知道,妈妈让我看过很多孙悟空美猴王!是金黄色的毛,桃子一样的脸蛋……
老师:好棒!那你还认识其他不同猴子的样子吗?能画出来看看吗?
小朋友:咦?不是只有一种吗,妈妈太忙了,没带我去过动物园,我只知道这样画猴子……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孩子对生活没有感触,才会造成灵感的匮乏。

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韦赫曾说:“画一小时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东西还多”!
家长必须多陪孩子看看周围的真实事物,多鼓励孩子画画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如“赛龙舟”、“我的暑假”、“游乐场的一天”、“动物园”........
通过这些日常的练习,加深孩子对生活的印象,培养他观察能力,看多了,自然脑子就活伐多了!画的越多对生活的认知越好,对生活的认知越好越会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在画的时候,家长不要告诉孩子应该画什么,而应多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忆、构思,让孩子画出自己眼中的世界。
这是两对母子在同样事情下的不同结果……
A仔:妈妈,你看我刚画的动物园,我超满意的!
A妈:……这,怎么画成这样啦?谁教你画这河马有翅膀的呀!
A仔:……是,是这河马老是泡在脏泥水里太可怜了,我想救救它……这样不好吗?
A妈:……这想法很好,不过我们还是改回来吧~
B仔:妈妈,你看我刚画的动物园,我超满意的!
B妈:哇塞,这河马怎么多了双翅膀呀?为什么呢?
B仔:我看这河马老是泡在脏泥水里太可怜了,我想救救它
B妈:善良的小宝贝,妈妈给你大大的赞!
看孩子画时,家长请“管住口,多动手”,多说鼓励的话,少挑无谓的刺,你必须知道,你的一个大拇指,就是孩子兴趣的动力!
孩子的心很敏感,有着比大人更加细致的观察力,很多我们注意不到的细节,他们都记在心里。
当孩子乐滋滋的给你看他画的画时,不要忘了及时表扬他,不要让你失望的眼神打击了他。多问问,先不急着否定!
虽然画面有些混乱、形状很奇怪,可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我们平时不屑一顾的东西,在孩子眼中如此美好。
好多家长都会让孩子学“简笔画”,殊不知,这种老师画一笔,孩子照着画一笔的被动式教法,是孩子学习画画最大的敌人。
简笔画的好处,当然是只要孩子耐心,色彩搭配的好,就能有很好的画面效果,家长的虚荣心也就得到了满足,但剩下的是什么?
是孩子对绘画兴趣的丧失,是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否定!
画画是自由的,是思想和生活的表达,对孩子而言,也是这样。
妈妈队长
家庭手工达人,分享国内外优质创意手工教程,用艺术滋养孩子!
当妈的谁不知道要给孩子最好的
但如果给的是错误的
那就是在伤害,再也别这样了
关注“画啦啦”
画画,本来就应该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