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围炉夜话:生于忧患


    三十七、吃一堑长一智  莫到江心补漏
   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励也;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
    一个平常人,如果突然遭受灾祸忧患的打击,一定可以重整旗鼓,因为突来的祸患使之产生警戒心与激励心。但是,如果一群人,一个团体逐渐衰败,就很难指望重新振作起来,因为墨守成规的习性已经养成,难以改变了。
    平常人遭遇到灾祸时,如果不是那种经不起打击、一蹶不振的人,一定会尽全力解决困难,重缔佳绩。因为,一方面挫折的刺激使他更加努力,另一方面,他在做事的时候会更加谨慎,对任何可能发生的变故也会采取预防的措施,因此他也许会比原来更有成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围炉夜话:生于忧患
    但是,如果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团体,乃至于一个社会国家,逐渐衰败时,就不是那么容易挽回了,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澄清一杯污水很容易,要澄清一条泥河就很难了。社会或国家的衰败有很多原因,就像一棵树内部生了蛀虫,起初并不引人注意,等到叶子黄了,它的树心已被虫蛀空,这时才想要挽救那棵树就太迟了。正如满清的末年的积弱有许多内部腐败的原因,并非变法就能救得了,所以只有革命,中国人才能得救。显而易见的祸害容易预防,最怕的是不知不觉的衰败,等发觉时已来不及。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国家或是个人都是如此,最重要的是要有警惕的心理,如果等船底的漏洞扩大了才想补救的话,船便有沉没之虞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1551/383853776123.html

更多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_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学习目标: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教学难点:1、学习层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和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中考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

十一、2008年衢州市请认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6—23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根据实际课堂教学加以整理)星辰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

声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围炉夜话:生于忧患》为网友南岸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