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 慧 背 囊 感动心灵 开启智慧
绑匪的字条
我和妻子都是旅行者,因此家里不订报纸杂志,订了也没法看。说来惭愧,我读的报刊大多是机场、码头随买随丢的那些刑侦破案读物,原来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后来发现那里刊登的许多案件实在好看。也曾自警是否阅读品位下降,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未必。这些读物往往真实而又有吸引力,正可以比照我们许多文学作品的虚假而又令人厌倦。更重要的是,刑案是生活的极端状态,而极端状态总会集中社会神经的末梢,具有不少思考价值。
你看手边正好有一份《法制文摘》,刊登了1997年8月1日在湖北省破获的一起绑票杀人案,读起来就很有意思。这起绑票杀人案其实早在8年前就发生了,侦查了很久都没有结果,而在去年下半年,一位名叫吴忠义的刑侦专家在旧案卷中看到了绑匪写的一张纸条,立即断定作案者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于是快速确定了侦查重点。
那张纸条上写着这样几个字:“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一切有文化素养的读者一定会赞成吴忠义先生的判断。看来写这张纸条的罪犯竭力想把句子所传达的信号简缩到最低限度,但他忘了越简缩越能反映文化功底。为了用寥寥数语把藏信的地点说清楚,选择了以动词指引的最佳方式,动词又选了四个准确而不重复的单字,简直难以删改;更有趣的是这个句子读起来既有节奏又有音韵,只能是古文修养的自然流露,要掩盖也掩盖不了。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破案是容易的,果然,罪犯是一名大学讲师。他的生命虽然罪恶,却已与文化长在一起,文化揭发了他。
文人犯罪,屡见不鲜,现代的高智能犯罪也已层出不穷。但尽管如此,我读到这张纸条时还是禁不住感叹一声:“太浪费了!”这样的文字用在这样的地方是浪费,这样的文字连接着这样的灵魂是浪费。
文化揭发了他,他也揭发了文化,那就是:“文化”一词涉义太泛,极易混杂。文化知识并不等于文化素质,文化技能更不等于文化人格。离开了关爱人类的人格,文化人便是无可无不可的一群,令人十分疑惑,不管他是否浑身书卷气,或者满头博士衔。
唉,文化!
在人们的眼里,文化永远是好的,却忽略了文化的另一面——被当作宽阔的掩体来做坏事。
一个人如只有良心没有知识,那么他是可悲的;如只有知识没有良心,那么他就是可怕的。出卖文字的人也必将被文字出卖。
读书在于完善人格,文化素养比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