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顶,是藏传佛教僧人密法修行所必须的宗教仪式,藏语为“旺古儿”,意为“授予力量”。密宗是通过皈依金刚上师,按师所传真言密咒以及严格的程序、仪轨,观修佛我一体,以求即身成佛的一种最高法门。
当日清晨,扎寺宝幢高悬,吉祥幡迎风飘动。500余僧众汇聚到寺庙大礼堂门口,净口后迅速进入礼堂,披上明黄色僧衣,待盘腿坐定后,安静地抛撒青稞,静心做好接受灌顶前的准备工作。
9时45分,礼堂前巨大的褐色帷幕缓缓拉开。记者看到,灌顶上师端坐法座之上,法座周围以唐卡、鲜花、酥油灯等供奉,华丽庄重。当上师与众僧一起念诵完预备经文后,灌顶宗教仪轨正式开始。
上师首先向众僧讲解、阐释经文内涵,教导众僧清净自身,利乐众生,浑厚的声音响彻礼堂内外。僧人们凝神聆听,不时微闭双目,悉心观想。
阐释环节完毕后,上师左手娴熟地摇动法铃,右手不时抓取少量青稞抛向空中,以示五谷丰登,六畜圆满。随即带领僧人一字一句念诵珠特加措灌顶经文,在节奏流畅的诵经声中,众僧双手合十,虔诚体会。
当日的珠特加措灌顶主要是由具德的上师依靠灌顶仪轨和传承加持力,净化、改变弟子的身口意,使弟子接受诸佛见解、智慧,轻减修法的业障和障碍,开解相应脉轮的殊胜仪式。
密宗特点
佛教是唯一的最讲平等的教育(宗教),佛法认为:任何有情本具有佛性,任何人通过正确的修行,都可以悟道成佛,了脱生死。“迷”即是凡夫,“觉”即是佛。然而,这个从凡夫到佛的过程,道路有多种多样,如可以学禅宗、净土宗、等等。正象我们要想到达一个目的地,可以有多种选择,或步行或乘车、或坐飞机,显然坐飞机是最快的选择,但并非人人都可以有坐飞机的条件,如经济条件等。同样学修密法除了需要有上师的传承作为外部条件外,还需要有累世的修行因缘作为内部的条件。

密宗的修行方法(简称密法),虽然在西藏得以保留完整,并广为流传,但在汉地却如凤毛麟角,甚至被人误解。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的兴起,“密宗”随着“藏密气功”的概念,被人所知,但是大多数人对这种佛教古老的修行方法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功法”的一般概念上,一知半解。
密宗之所以“密”,不仅仅是因为修法秘密赖以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而更主要是由于层次和知见上,更为直接,更为一针见血。佛经上说:一个人修显教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能成佛,而修密宗则可以“即身成佛”。佛说:“一切诸佛以持真言而得成就。”持真言者,密法修持者也,金刚手菩萨的化身诺那活佛对密法的殊胜有这样的解释:“密宗能够即生证佛之理,譬如一个极坚固塞口之玻璃瓶,佛为瓶外空气,众生是瓶内空气,佛之所以为佛,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只因为一层极坚且厚之心垢玻璃为之隔绝也。密宗行人以大菩提心为因,并得金刚上师心传密法,以我之三密,与佛之三密感应道交,恰如用大锤,将坚固的心垢“玻璃”击得粉碎,立使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融合交通,故得即生成佛。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扬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aIhUaU.cOM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灭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枝末部派。关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均有不同的说法。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认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说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和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两大部的主要差别是:
①对法(事物、存在)的认识。大众部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现有体用,可名实有”,即认为一切现实都依因缘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说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世也都是实有的,即所谓“法体恒有”、“三世实有”,被称为我空法有论。
②对佛陀的认识。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期的修行而成,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所说一切言语为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认为佛说言语并非都是经教,也并不是一音说一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