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成立的背景
任何一样事物的诞生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促成的。作为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成立的背景又是什么呢?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才促成稷下学宫的成立的?
稷下学宫遗址照片
对于稷下学宫成立的背景,说法不一。由于稷下学宫推行的官学是黄老之学,学术界对于稷下学宫的成立就有了这样的说法:齐国的田氏政权乃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是一个新的政权。这就需要对这个新的政权的合理性进行辩护,才能够巩固统治地位。而老子本是陈国人,田氏的祖先公子完,又刚好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从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于是,田氏政权便选择了同样源自陈国的老子学说。为了压倒儒家、墨家等家,老子学说的分量不够重,于是,齐国就抬出了比尧、舜、禹、神农更早的黄帝来,还将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由于姜氏的始祖是炎帝,又有黄帝战胜炎帝的传说,于是,"田氏代齐"就有了合理的历史依据。田氏政权也就在齐国站住了脚跟。
所以说,黄老之学在受到齐国封建统治者的支持的同时,还有利用的因素。为了更好地巩固田氏政权,齐国君主齐威王在齐国进行了变法,其中之一就是设立了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宫,广开言路,招贤纳士。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稷下学宫的成立,是田氏为巩固政权所做的措施之一。
稷下学宫的学者
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设立的一个为了选贤举能和广开言路的地方。在稷下学宫中,“不论职而论国事”,学术氛围非常浓厚。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称呼在稷下学宫的学者们的呢?
稷下学宫画像
在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聚集了许多著名的学者,比如孟子、荀子、邹子等等,稷下学宫最为兴盛,因为齐宣王采取的开明政策,使得四方游士和各国学者都聚集在稷下学宫。当时的稷下学宫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中的各个门派,形成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
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咨询问政的场所。每每国君遇到难题无法解决之时,便会到稷下学宫询问稷下学者。同时,稷下学宫也是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学者议论国事,发表各自观点,又从对方的观点之中获取新的东西,以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稷下学宫的学者在齐国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议论国事帮助齐国君主处理国事之外,还有教育的作用。在稷下学宫中,有一个独特的教育特点——游学。游学指得是学生既可以到稷下学宫来寻师求学,老师也可以在稷下学宫招生讲学。也就是说,稷下学宫的学者在稷下学宫还起到了教育稷下学子的作用,这使得学士们开阔了眼界,将私学界限打破,让思想兼容并包,从而促进各种学说的发展和新学说的创立。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于是,人们就用稷下先生来称呼你稷下学宫的学者。
孟子与稷下学宫
在《史论·亡国篇》中这样写道:““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孟轲之徒皆游于齐。”所以,根据《史论·亡国篇》中记载,稷下学宫乃是齐桓王所设。并且,在齐桓王设立稷下学宫之后,四方学者都向齐国聚集,其中就有孟子。但是钱穆却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齐桓公担任齐国君主的时间里,孟子还没有游齐。那么,孟子是在什么时候游齐的呢?孟子与稷下学宫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孟子
在《风俗通义·穷通篇》中,记载孟子第一次游齐是在齐威王即位期间。“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所以孟子游齐最早应该在齐威王期间。
至于孟子与稷下学宫的关系,是这样的。在孟子游齐期间,当时稷下学宫推行的官学乃是黄老之学,齐威王崇奉的也是黄老,所有孟子在齐国的时候没有受到齐威王的重视。在稷下学宫中,孟子又跟稷下先生淳于髡相处的不好,一直受到对方的讥讽。这一次的游齐,孟子在齐国没有受到重用。
第二次孟子游齐是在齐宣王时期。这时的孟子在外名声很大,于是孟子刚到稷下学宫的时候便受到了皇帝的尊敬,被赐予卿位。但是齐宣王推崇的仍是黄老的政策,对于孟子的儒家思想并不完全采纳,也没有实行孟子主张的“仁政”,于是孟子辞去卿位离开了齐国。
荀子与稷下学宫
荀子是在稷下学宫的兴盛时期,也就是齐宣王时期来到稷下学宫的。如果说孟子两次游齐没有收到齐国重用的话,那么荀子也已说是孟子的对立面。为什么这么说呢?荀子与稷下学宫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来看看荀子与稷下学宫吧。
荀子
齐宣王时期,采取开明的政策,因此在稷下学宫几乎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国学者也纷纷在稷下学宫聚集起来,孟子和荀子就在这些学者之列。

在稷下学宫,各个学派的学子均可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学派之间也能相互举行辩论,以此来分享各自的观点,互相取长补短。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但是由于齐国君主崇奉黄老之学而不受重用。但是荀子却不同。荀子与稷下学宫又是怎样的呢?
在稷下学宫期间,荀子曾三出三进于稷下,历时数十载,在此期间,他还担任过三次学宫的“祭酒”。“祭酒”是稷下学宫之长。在荀子担任“祭酒”期间,形成了有别于邹鲁儒学的学说。
荀子继承的是稷下道家。但是对于荀子继承的稷下道家,人们对其评价却不高。其一是因为荀子的学说远离了孔孟之道,其二则是荀子的学说有着过重的黄老色彩。由此可见,孟子之类推行儒家道统的学者不受重用,而让荀子在稷下学宫“混”的风生水起,就是因为荀子所创立的学派本就基于黄老的帝王之术,只是在黄老之术中融合了礼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