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4年7月4日,我国北宋仁宗至和元年的五月二十六日,大约天亮时分,开封府东南方向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颗极亮的大星,因其出现在天关(即金牛座)位置,宋代司天监的天文研究者们称其为“天关客星”,当时一位叫杨惟德的司天监官员向朝廷报告了此事,并且这一天文事件被多部史书记载了下来。
据《宋史·天文志·第九》记载,这颗星于:“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宋会要》中记载:“嘉祐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历史上最早记载恒星爆炸的文字,其景象就是在天关(即金牛座)附近出现一颗极亮的大星,其颜色是赤白,即红中透白,且光芒四射,像有角一样向四方延伸,在最初的23天里,即使在太阳高照的白天,它的光度也像“太白”(即金星,傍晚时分出现在西边天空的最亮的星,又称长庚星,早晨则出现于东方,称启明星)一样亮,之后才渐渐淡去,直至一年多后的“嘉祐元年三月辛未”(即1056年4月5日)才消失不见,距离客星出现的日期1054年7月4日已经过去了643天。

这件事说的其实就是当今天文学界非常著名的蟹状星云的前身恒星初始爆炸时候的情景。现代天文学认为这颗位于金牛座的超新星爆发时亮度达到了-6等,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其实际光度比太阳高5亿倍,因其距离在地球6500光年远的地方,才未对地球形成伤害。但即使其如此遥远,人们在白天仍能看到它的光亮,所以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它爆炸后的遗迹星云至今的辐射也比太阳大,爆炸后形成的中子星直径约20公里,以每秒30圈的速度急速旋转着,这种星体的密度非常大,其上一粒花生米大小的物质,在地球上称量会有一亿吨,它的内部温度要在50万度以上,其被抛射出去的气体外壳,至今仍以每秒1200公里的速度扩张着,比炮弹的出膛速度还快1000倍。
所幸的是,蟹状星云远在距地球6500光年之外,倘若其距离于地球1000光年的位置上,人类的历史可能将终结在宋朝,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地球上将会同时出现两个太阳,大气层迅速升温,臭氧层被破坏掉,地球生态环境将被彻底改变,而仅仅其辐射的各种射线能就将会让地球上的生命遭遇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