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声到底谁是恶魔 不幸的人被恶魔杀死,活着的人在“哭声”中受累

| 本文首发于24楼影院(movie24luo)。

电影: 《哭声》
导演: 罗泓轸(镇)
编剧: 罗泓轸(镇)
主演: 郭度沅 / 黄政民 / 千禹熙 / 国村隼 / 金基天 /

上映: 2016-05-11(韩国)

观看: “BT天堂”有资源


罗泓轸,一个通过《追击者》与《黄海》两部作品被国内影迷反复加冕镀金的韩国导演,也自然成为了“韩国电影力压国产电影生产大队”中一个佼佼者,毕竟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在很多时候是“分道扬镳”的事。


观众一面津津乐道上面两部旧作所带来震撼与激情,一面等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面世。而《哭声》也终于在上部作品好几年以后,也就是最近登陆银幕。只不过这次,导演看样子超脱了“人间事”,开始把悬疑与侦探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引入神鬼元素,在暧昧的世界中讲述一个关于鬼怪的侦探故事。

充满对立的世界


《哭声》的故事场景被放置在边陲地带,一个风景优美的村庄,导演也多次通过镜头(景别都给得很大)表现优美风光,至于要问创作者有没有其他意图,那么答案也只能说各取所需了。

哭声到底谁是恶魔 不幸的人被恶魔杀死,活着的人在“哭声”中受累


就是在这个地方,导演又添加了对于当地居民而言显得极其不友善的力量,可以肆意凌驾人类玩弄人类的力量(巫术、魔法、邪术)。然而毕竟是通过人本位在塑造这些力量的把持者,所以刨去它们的异能外衣,究其根本,影片还是在拷问人性。



总的来说,这个村庄最为突显的特点就是对立。在韩国小村庄里,翩然出现日本恶魔形象,无论你把这当作是随机设立的形象,亦或是精心设计的符号,至少创作者在影片中都提供了这样一种暗示:让观众从这个日本恶鬼身上,看到有关民族对立的表达。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一旦这个恶魔的身份为中国人,那么现有评价或是赞扬,会否有所改变,以及有多大转变?


比民族考量更为直接的是,影片里关于宗教或者本土巫术的展现。在关于《招魂》(戳蓝字→《这部电影打败了魔兽,却没能在国内上映》)的叙述中,我曾提到了巫术的狂热,到了《哭声》里,就更为明显。在本片中有不同形态的巫术仪式,而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目的——渴求力量,用来打压既定目标。而狂热就在整个略带癫狂的仪式里,被观众所感知。



在《哭声》里,包裹得最为紧密的要数基督教,从影片开始的言词,到神职人员,再到最终的恶魔圣痕,或者一些来自于《圣经》的典故,都在强化基督教的形象。令人气馁的是,影片并没有教会直接对抗恶魔的桥段,而是通过一位年轻神职人员与之产生交集,从而引出真正的恶魔形态。


到底谁是好的,谁又是坏的


如果说以上提到的宗教部分,创作者可以通过查阅资料,选择较为容易融入到故事中的元素编排。那么,他们的更多精力,就是花在如何误导观众,然后一次又一次通过反转达到震荡观众内心的目的,尽管这样很可能会导致观众有些疲倦消极,以至于在最终反转时并不能给出有效的反馈。


《哭声》是如此的暧昧,创作者总在不停地引导观众,同时又扰乱观众视听。在日本人与巫师双双作法的桥段里,就用剪辑误导观众,这种误导就来自强烈的暗示,创作者把巫师作法与日本人受伤,以及小女孩痛苦放在一起展示,而此前,小女孩则表现出超越她年龄的状态……一旦观众把这一系列情景联系在一起,就会很容易咬上导演的“诱饵”。




影片到底也并不是在解决“正”“邪”斗争的问题,虽然也呈现了他们斗争的过程,但通过暧昧的讲述与开放的结局,将一切归之于“信与否”。这也是影片与观众之间能否搭建起有效的彼此呼应的重要一点,换句话说,对于难以接受影片态度的观众而言,《哭声》除了怪力乱神,就只剩下怪异的妆容了。


所以面对导演故意遮蔽的手法,观众总是难免会问“这个角色是好的吗?”“这个角色是坏的吗?”。有时候提这些问题,最为关切的反而不是关乎情节,而是求一个心安,因为眼前的视听呈现,似乎在让这个角色偏离此前在心中建立的形象,这份“意外”会让人发问。




建议在面对此类影片——创作者用极其暧昧的手法扰乱视听——的时候,观众可以不用二元划分的方式来看待,也就是以非善即恶的眼光来拆解影片里的人物关系。尽管尝试多位考量会很容易把人带入泥淖中,但有过这般尝试,或许更能从影片中品出味道。比如,愤怒的主角因无助而起了杀心,而他作为警察在撞人之后选择把日本人丢下山……种种念头甚是邪恶。

父爱也不能降魔


纵观整片,最惨的大约就是主人公,在经历一系列怀疑,迷茫,恐惧,愤怒等情感曲线以后,他的情绪已然坍塌,只能化为哭声表现出来。毫无疑问,主角在影片里是逐步成长的,最开始的他以软弱形象示人,到被迫接受侦探模式后,慢慢从被动(消极)向主动(积极)转变,这一转变的结果,使得他在最后几乎成为了无所畏惧的形象。当然,这些转变伴随着女儿的状况加剧,愈演愈烈。女儿每一次受伤害,都是让主角变得更加无畏的推动力。


父爱是影片中唯一贯穿的伦理因素,整个事件也由他开始向着侦探模式进发,那三位角色都被他陆续发现,分别与他产生相应的关系。他作为一个硬汉英雄,负责把事件交织在一起,但因为缺乏力量,所以在关键处也只能做旁观者。


通过力量,他们把主角这个父亲形象悬置起来,成了一种无能的表征。所以在最终主角瘫软的样子,情绪坍塌以后的哭声,使得这个无能父亲的形象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这,也许是影片最让人心寒的时刻。



《哭声》是一部折磨观众信念的影片,通篇的戮杀家人,结尾的无能父爱,都在传递创作者某些阴暗的念头。而这份阴暗,又实打实的存在于人性中,只不过这个“人性”又是被恶魔附着过的。我想,这部影片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类型,也并不亚于主角所经历的情感曲线了。


带着窝心的观感,在看完《哭声》以后,我竟然十分怀念林正英。

荐片一部:《驱魔道长》

午马与林正英合作,一部香港电影八九十年代特有的“恐怖喜剧”,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林正英在影片里负责道士部分,而午马则负责神父部分,联手抵抗僵尸与吸血鬼,可谓名正言顺的“中西合璧”。如果看完《哭声》觉得憋屈难受,倒是建议看这部片子来宣泄一番,除了直接对抗鬼怪,打得过瘾之外,这还是一部喜剧片,两种宗教互相揶揄……


相关推荐


点击蓝字,阅读精彩文章:


1 、《不哈韩,只哈韩国电影》;

2、《看这类韩国电影,我们轻松入戏》。

如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投稿请邮件至wenhua@infzm.com;
合作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chen173641687
最快提高个人观影逼格的公众号。24楼影院:movie24luo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2151/701635048381.html

更多阅读

被抛弃的人——从金无怠到斯诺登 谁是被抛弃的人

“斯诺登事件”引发了美国的焦虑,哪个国家的叛徒都是最危险的人,想想二十八年前俞强声叛逃美国的后果,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只是斯诺登级别差了太多,俞当年可是主管北美谍报的一哥,否则金无怠就不会暴露。斯诺登叛逃后,美国国家安全局副局长

《谁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作者: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去世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作者: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曾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顾问等职。他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4月11日在《人

声明:《哭声到底谁是恶魔 不幸的人被恶魔杀死,活着的人在“哭声”中受累》为网友丅秒瞬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