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一个场景:
某国巨大的餐厅里面坐满了各种颜色的客人。不远的一桌子是两家中国客人,两对父母和三个八到十岁的孩子。
在整个进餐过程中,三个孩子几乎没有坐到椅子上。你追我赶,大呼小叫,一圈一圈地转着满地跑,跑一会儿来吃口,转头再跑。
父母们本来讲话声音并不大,但是为了让孩子听见,不得不扯着嗓子喊。这里成了一个球状的噪声源。整个餐厅的客人都在往这里翻白眼。
两个父亲对着脸边吃边聊天,不时哈哈大笑,仿佛这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
母亲们高分贝的招呼孩子们吃肉,吃主食,吃水果,但是没有听到一句话说,你们要坐好,你们不要吵。
隔壁桌子是家有三个孩子的俄国人。大的两个坐在桌子上自己用刀叉吃,一岁多那个坐在婴儿椅上,用手抓着妈妈切好的食物,自己吃。
再过去的一桌是英国孩子,也是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自己盘子里的食物。
再对面是一对胖胖的捷克父母带着一个长头发的孩子。孩子不想再吃了,盘子收到一边,妈妈撑开IPAD,孩子端坐着看动画片。
每个人都知道,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样在桌子上硬挺着坐那么久。但为什么只有中国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不能够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要四处跑着,尖叫着,追着赶着喂着吃?
也是同类的父母,肯付着每小时几百块的高价,逼孩子们去学习英语、奥数、钢琴、芭蕾舞,可是为什么没有父母可以言传身教的让孩子学习一下教养,学习一下咱们5000年的文明呢?
告诉孩子,自己独立安静的坐着吃饭,不要拿自己吃不完的东西,不要在公众场合尖叫着奔跑,不要插队;
这比奥数还难吗?
这比五线谱还复杂吗?
这比英文语法还繁琐吗?
这样的熊孩子,当前比比皆是。每次说到这个话题,都会有人跳出来摊着手耸着肩说:“这就是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我痛心至极,却无可奈何。”
是的,现今社会有一个畸形的现象。孩子是父母在生,是祖父母在养。
老人养孩子这个选择,有的人是生活所迫,有的人是乐的轻松,有的人被老人逼迫,有的人是天伦之乐。总之各有各的理由,各图各的好处。
“养不教,父之过。”
没有人说过,养不教,爷爷奶奶的错。
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养孩子都是一个耗费体力、消耗精力、大笔花钱、辛苦的工作。有老人可以帮忙,已经是分担工作,但是不能因为有老人帮助,就放弃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生而不养,请不要生。
现在国人谈话的时候,有个人人热衷的主题:“土豪”。

中国人有多土豪,买空了整个店;
中国人有多土豪,买断了整个岛;
中国人有多土豪,买下了整条运河;
……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中国人看不到,别人转过头数美金的时候,嘴角上挂着嘲讽的冷笑?
战争,疾病,贫穷,吃不饱,穿不暖,对于今天的九零后,零零后或者一零后,基本上算是天方夜谭。
中国用了30年赶上欧洲100年的经济发展。可是中国的孩子,还是高声尖叫,推搡粗鲁,完全没有意识到除了自己,原来还有别人活在旁边。
这个世上,优秀之外还有一种东西叫做修养。所谓的修养,就是让你看起来和蔼可亲,让人心生喜欢,同你亲近,想和你一起玩。在无利可图,没有利益和好处的儿童世界里面,选择非常明显。
也许你会说上边的这些话太苛刻,他们只是孩子,何必计较?
就是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聪明,他们优秀,他们可以有未来。
作为成年人,如果选择了有一个孩子,请你承担自己的选择。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被关注,被抱在膝头,温暖的呵护。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尽可能的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聪明优秀的人。
每一个孩子在长成成人之前,也需要有人让他明白人类社会的典承习惯,让他遵守规定,让他友好待人,让他彬彬有礼,使他人心生亲近。
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静待花开的美好是有前提的。前提是有人已经剪过枝,施过肥,浇过水。一切就绪,方能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