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它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教学方法和多维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对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教育五个方面,分别介绍了音乐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生素质;重要性
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知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概括了少年儿童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内容。而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它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教学方法和多维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对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下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五个方面谈谈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以音乐情感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任何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是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性格、思想、情操乃至意志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育人的德育效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音乐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人。”作为新世纪音乐教育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深感音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深刻有力的,最直接的、最易被接受的,并且也是切实可行的。
如,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共产主义明天而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革命传统歌曲中有强烈思想性的如《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救亡时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场面;近代作品中有极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走进新时代》等歌曲,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青少年的理想与情操。从旋律、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方面去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高尚情趣,使学生深受感动和启发,其效果比枯燥呆板的理论说教更具有感染力和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发挥音乐课的德育效果,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情趣,真正做到“随乐潜入心,育人细无声”。
二、启迪智慧,促进科学知识素质教育
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丰富知识的基础和激发智能的前提。
智力是人认识客观规律、改变客观事物的能力,智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活动不仅依赖于大脑皮质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机制的次皮质结构,而这些结构对人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贝弗里奇说:“在感情上音乐带给人的快感,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快感,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正因如此,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爱因斯坦好拉小提琴、普朗克擅长演奏钢琴、皮尔兹曼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里高津、一般进化论的创始人、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早年都是钢琴家。可见,任何学科都能利用音乐激发人的潜在思维和丰富想象。
三、以情感体验促进身体素质发展
情感是人生命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促成身体素质正常发育的内部因素。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优美的音乐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一些歌唱家、钢琴家、指挥家比从事其他职业的同龄人显得年轻一些,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点,就是因为他们每天身在音乐艺术之中,音乐对他们有一种怡情健身的作用。据统计,世界十大著名指挥家都长寿,美国音乐家斯达科夫基直到95岁,还在指挥乐队。
音乐益于身心健康的这一功能,与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从特征上说,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而体育锻炼人强健的体魄,它们从不同方面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音乐是情感艺术,当孩子们演唱节奏欢快、跳跃的歌曲时,人的神经会随之而兴奋,这不仅缓解了思想压力,还能医治心理疾病。
四、陶冶情感,促进审美素质教育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作为具有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情趣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作家瓦格纳还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正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或许我们不知道引发作曲家产生这种情感的事由,但却直接触摸到了他的情感。瓦格纳还说:“音乐不是表现某一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激情,而是表现激情本身。”音乐的节奏正是生命节奏的体现。因此,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会使人进入沉思,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则令人愉快,迈开轻松的舞步。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无论是《二泉映月》还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许许多多高尚的音乐,都会使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中变得坚强。
苏霍姆林斯曾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于生活的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都会无动于衷。”音乐以优美的音色,明快的节奏和动听、流畅的旋律织成美好形象,振奋了人们的精神,提高了审美能力。不难看出,经常与健康的音乐为伴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信念。
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艺术活动。音乐欣赏是学生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培养和熏陶出来的。
欣赏音乐是以学生的聆听为主要手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觉能力。比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色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讲,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的听辩能力,学生就不一定具备,那就要求学生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人的感情的发生和结束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恰恰是表现这种运动过程的最佳形式。以情动人是所有门类艺术的一条共同规律,但与其它艺术相比较,音乐更容易表达感情。它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也没有绘画所呈现的具体形象,它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直接传递感情信息,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却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验,因此,音乐欣赏比其它的艺术活动更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五、发展个性,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乐观的精神、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和健康的个性。它是形成和发展其他各类素质的基础,是适应社会、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及事业成功的心理因素。在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音乐教育中,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审美情感,激发人自觉地参与意识与创造意识,密切结合高尚情操的教育,全面发展人的精神品格,让人心理结构中的知、意、情得到高度的统一,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是基本的教育策略。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优胜劣汰,竞争激烈变化复杂,发展迅速。对每一个人来说成功与失败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大部分在家中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都把自己当作“小皇帝”,遇事束手无策,致使孩子意志不坚强,缺乏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音乐教学正是从多个角度调和学生的这些缺点和特点,克服嫉妒、冲动、任性、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启发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进取心,培养独立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练就培养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在音乐教学中,还要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像音乐一样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基础,也正是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保持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并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总之,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音乐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它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扎扎实实地开展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