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埙 回族乐器 回族民间乐器“牛头埙”

  回族群众还有一种喜爱的乐器叫牛头埙,回族群众俗称“哇呜”或“泥箫”,是用黏合力强、结实耐用的黄胶泥制作的一种民间小乐器,古代称它为“埙”。据史书记载:“埙,古代一种用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大如鹅蛋,形如秤锤,上尖下平中空,顶上一孔为吹口,前面四孔,后面三孔”。封建时代早期宫廷乐队中曾使用过此种乐器,以后逐渐消失,且在民间演奏中很少见到。

  回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杂居相处和文化交流中,受其他民族吹奏乐器的启发,根据古代埙的基本原理,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实践中创制出了回族所特有的民间乐器牛头埙,使之代代流传下来。

牛头埙 回族乐器 回族民间乐器“牛头埙”

  牛头埙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普及性强。回族聚居区七八岁、十一二岁儿童,都喜欢用泥做牛头埙,他们只要有时间,就挖一块胶泥土,用水搅拌揉成泥球,然后做成圆形、鸡蛋形、蝴蝶形、鱼形、牛头形等各种各样的,待晾硬后用一根粗铁丝或粗芨芨杆,钻几个小孔。有一个吹口,有手按的四个小口。

  牛头埙音域在五度以内,音阶排列为1 2 3 4 5,能吹奏一些简单、缓慢的曲调,如《北风吹》、《小白菜》和回族民间小调等,还能用它学鸟的叫声。

  为了将牛头埙搬上舞台,宁夏音乐工作者冯会耘同志在回族民间牛头埙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上圆下尖,上宽下窄,吹口为圆锥形的牛头埙,这种牛头埙由原来的五个音孔增加到十二个音孔。

    这样用口就可吹出五度音,加上音孔的十一度音,可演奏和独奏古今中外的一般乐曲。现在已经被搬上了舞台,深受回族群众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2451/852580759581.html

更多阅读

走近原生态的回族服饰(2) 回族服饰简笔画

传承  在吴忠市上桥乡瓜儿村,记者见到了出生于1912年的回族老人哈秀英,她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裁缝。回族人穿的老式衣服,没有她不会做的。她从7岁开始跟随母亲哈杨氏学做针线活,解放初期被编入合作社缝纫组做衣服,改革开放后在家里为回族

回族与伊斯兰教、穆斯林的关系转贴 回族和穆斯林的关系

转载自回族在线长期以来,在文化上一直处于劣势的回族大众几乎没有解本民族的知识的途径,因此无论一些舆论对我们民族做出怎样的诠释和宣传(如把回族等同与穆斯林),民间很少又人去真正的思考和质疑。零散分布在各地的回族大众,多数为了生

陶埙的指法概述 陶埙指法表

前言埙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民族音乐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古代“八音”分类中埙独占“土”类,埙无定制,它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种多样。我国古代音乐有雅乐、颂乐之分,当埙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以后,也根据这两种音乐的需要,而有

雷诺阿的作品赏析 藏谜 藏谜-简介,藏谜-作品赏析

杨丽萍的《藏谜》与当年的《云南映像》一样,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对原生态文化的展示。为了保证这部舞台作品的原汁原味,主创人员用了数年的时间从民间收集了近3000件藏族服饰服装,六弦琴和大法号等神秘的西藏乐器也被搬上了舞台。《藏

声明:《牛头埙 回族乐器 回族民间乐器“牛头埙”》为网友干脆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