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茴楝五苓散小儿水疝

水疝是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 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是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所引起的阴囊或精索部的囊形肿物,是一种常见病。
水疝的诊断标准:① 多为单侧性阴囊肿块,逐渐增大,伴阴囊下坠感;② 阴囊肿大如卵圆形,表面光滑有波动感,与阴囊皮肤不粘连,睾丸、附睾不易摸到。临床表现:阴囊肿大,偏坠一侧,状如水晶,透光试验阳性,不红不热,小腹喜暖,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沉弦或濡缓。
五苓散 茴楝五苓散小儿水疝



茴楝五苓散
茯苓、猪苓、川楝子各12g ,泽泻10g ,白术9g ,桂枝、小茴香6g。随证加减:阴寒偏盛者加吴茱萸、制附片;水湿偏盛者,加车前子、通草;疼痛明显者,加玄胡、木香、橘核。


王某,男, 3岁, 2005年2月10日诊。其母代述患儿右侧阴囊逐渐肿大半年余,开始无不适感,肿物大小不随体位变化,后来患者时常哭闹。月前患者曾在一医院被诊断为睾丸鞘膜积液,并采用穿刺术吸尽积液,但术后2天又恢复原状,后来反复穿刺2次,仍未见效,医生建议待患儿稍大后手术治疗,患者家属不愿手术而四处寻医,其亲戚介绍于我处就诊。刻诊:右侧阴囊内可触及约32cm×32cm大小圆形肿物,状如水晶,质软,光滑,患儿拒压,囊性感明显,睾丸及附睾均未触及,阴囊肿胀而皮色不变,无痛无热,透光试验阳性,苔白,脉沉细。中医辨证为寒湿流注下焦之水疝,治以温阳利水,行气止痛,疏肝散寒。方用:茯苓、猪苓、川楝子各12g ,泽泻10g ,白术9g ,桂枝、小茴香各6g。水煎服7剂。服上药后,右侧囊肿消退一半,无压痛,守方再服7剂。三诊,患儿两侧阴囊已对称,大小软硬正常,透光试验阴性,睾丸鞘膜积液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继用上方3剂,至今未见复发。


   水疝属于西医学“ 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 范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位在肝肾(肝经绕阴器而过,睾丸为阴器之末,寒浊之邪更易凝聚;中医称睾丸为“ 外肾”) ,病源在脾,多因脾虚健运失司,水湿内生,进而影响肝的疏泄,或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或寒湿内侵,留滞厥阴肝经,使水饮下流停滞肝脉而成水疝之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阳常不足,寒湿之邪乘虚而入,这正与小儿水疝的特点相吻合,故见阴囊肿胀而皮色不变,无痛无热,苔白,脉沉细等一派寒湿之象。因此小儿水疝以肾阳不足、寒湿流注下焦多见,拟温阳利水、行气止痛、疏肝散寒为法,选用茴楝五苓散治疗,使阳振寒散,肝气得疏,脾气健运,则津液输布正常,而不致水湿流注下焦。西医常用手术治疗,如鞘膜翻转术、穿刺抽液等是其极为有效的方法。
茴楝五苓散出自清代名医吴谦的 《医宗金鉴》 卷四十二,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不但可消已聚之饮,且可杜绝生痰之源;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故于方中加辛温之桂枝,通阳化气,通利水道,血得温则行,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积液的吸收;猪苓甘淡,利水,与茯苓合用加强渗湿利水之功;泽泻通淋泻水,助二苓以利水蠲饮;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脾气健运则水湿自去;小茴香温肾祛寒、疏肝理气;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利水、行气止痛、疏肝散寒之功,使伤湿 之邪得以温化,厥阴之气血调和,睾丸肿胀自消。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2851/388724643160.html

更多阅读

《水浒》中曾家五虎及结局 水浒五虎上将

《水浒》中对曾头市的曾家五虎前后介绍得并不一致。第60回中说:曾长者的长子曾涂曾长者的次子曾参曾长者的三子曾索曾长者的四子曾魁曾长者的五子曾升。到了第68回,却说:“北寨是曾 涂与副教师苏定,南寨内是次子曾密,西寨内是

五 、砂岩裂隙水成井条件分析 证券分析师报考条件

全国水文物探学会学术经验交流会材料砂岩裂隙水成井条件分析(一九八八年九月) 目录一、地层分布与岩性特征……………………………………二、定井原则与成井实践……………………………………三、物探在砂岩找水中的应用………

小儿惊风散 小儿惊风散-处方,小儿惊风散-制法

小儿惊风散,中成药名。为开窍剂,具有镇惊熄风之功效。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神昏。小儿惊风散_小儿惊风散 -处方全蝎130g僵蚕(炒)224g雄黄40g朱砂60g甘草60g小儿惊风散_小儿惊风散 -制法小儿惊风散以上五味,雄黄、朱砂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

声明:《五苓散 茴楝五苓散小儿水疝》为网友萌爱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